【決勝2020】記者手記:重走脫貧路,我們的故事剛剛開始

2020-12-11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2月9日訊 (記者 尹賽楠)白日奔波忙碌,夜晚挑燈奮戰,坐在電腦前的我,思緒仿佛又回到了緊張而又忙碌的那些天……為持續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展現各地脫貧經驗,挖掘脫貧事跡,11月26日至12月4日,「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深入貴州、四川多個縣市進行採訪報導,而我也有幸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啟程之前,我曾經不止一次地思考,在如此密集的行程中,究竟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去報導,才能寫出有深度、有溫度的文章。而這樣的困惑,也在採訪開始後,逐漸煙消雲散:我,只是故事的講述者……

  地無三裡平,貴州脫貧縮影

  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餘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作為全面脫貧「摘帽」後,第一支深入貴州的媒體採訪團,在走訪中,我們看到了當地人真實的生活狀態,也感受到了這條脫貧之路的艱辛。

如今的黑巖村,已褪去了貧困的外衣。(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人無三分銀」,歷史上的貴州,因為這樣的標籤,成為了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而相較於北方,初冬貴州裡的刺骨寒意,也讓人印象深刻。「田間種苞谷,地裡栽紅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略顯自嘲的一句話,卻反映了黑巖村黨支部書記羅鵬的真實感受。

  今年57歲的羅鵬,是江口縣凱德街道黑巖村的黨支部書記。「從2005年開始,我就在村委會任職。」15年的光陰,看似漫長,卻仿若彈指一揮間。「長期以來,滯後的發展使『黑巖』一詞在江口逐漸成為『貧窮』的代名詞。很多難以維持生計的村民,紛紛背上行囊,遠走他鄉。」而這樣的情況,只是貴州脫貧攻堅裡的一個小小縮影。

  為了讓逐漸荒蕪的家鄉不再荒蕪,羅鵬毅然決定放棄江口縣城的工作,回鄉擔任村主任。他說,當時自己沒想那麼多,就是希望能帶領村裡的鄉親一起脫貧,讓這片村莊重新「活起來」。

黑巖村黨支部書記羅鵬接受記者採訪。(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通水、修路、興產業……在羅鵬的帶領下,黑巖村擺脫了喝屋簷水的歷史,累計完成路網建設21.2公裡,種植獼猴桃300餘畝、蜂糖李100餘畝,利益聯結55戶建檔立卡戶,帶動98戶農戶增收,同時也帶動了周邊村組的發展。2017年,黑巖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20年,全村建檔立卡農戶年人均純收達到10865元。

  「看著村民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笑容一天比一天燦爛,心中再苦也有甜。」簡短的一句話,卻代表著每一位奮戰在脫貧攻堅前沿陣地的工作者,最真實而又深切的感言!

  駐村五年,他把村民看作家人

  「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於種下希望。夢裡千回我已看見你新裝,仿佛已在神話之鄉。」盪氣迴腸的詞句裡,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於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大涼山深處的火普村煥然一新。(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地處四川省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四川省民族類別、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由於自然條件差和發展相對不足,全州17個縣市中的11個均為深度貧困縣,而位於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也是四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火普』在彝語中的意思是『山峰之巔』,因為這裡的平均海拔高達2700米。」火普村原駐村第一書記馬天告訴記者,儘管如此,當地村民多年來的生活卻和周邊貧困村一樣,僅僅在「低谷」中艱難維持。

  初到火普村時的情景,馬天至今仍歷歷在目。「當時老百姓住的是搖搖欲墜的土坯房,昏暗的房間裡幾乎照不進一縷陽光,人畜混居的情況屢見不鮮,衛生條件只能用『極差』來形容。」馬天說,看到這些,仿佛讓自己回到了小時候。

  「面對這麼困難的情況,有沒有一瞬間想過放棄?」聽到我的疑問,馬天沒有否認,而是笑著點了點頭。他告訴我,當時自己家裡的條件也很複雜,68歲的老父親身患癌症,兩個孩子,大的三歲,小的只有一歲半,愛人是臨縣的一名鄉幹部,同樣在做脫貧工作,一個月難得見上幾回,家裡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是兩位老人在照看。但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馬天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

火普村原駐村第一書記馬天講述駐村幫扶經歷。(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如果大家都不幹,那老百姓的日子要怎麼辦?」

  5年來,馬天通過不斷入戶走訪,破除陳規陋習,轉變了村民的思想;長期探索,讓村裡有了特色產業;鼓勵大家外出務工,讓村民們了解外界的生活,「不做井底之蛙」。如今,當我們走進這座曾被視為「最貧困角落」之一的火普村時,白牆灰瓦,臘肉香腸,櫛風沐雨間,一切悄然改變。

  今年5月,馬天結束了五年的駐村工作,回到了西昌市。聽到了這個消息,當地百姓紛紛「請願」,希望他們眼中這位「最好的書記」能夠再留一年。「記得回去不到一個月,十幾個村民就自發坐車來到西昌看我,當時真的很感動。」看著馬天微微泛紅的眼眶,我知道,這個大涼山裡走出的彝族漢子,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村裡人,把村民看作了家人。

  大涼山深處,有盞照亮未來的明燈

  「在報導過程中,哪位受訪者讓你印象深刻?」不止一個人這樣問過我,回想漫長而又短暫的九天八晚,腦海中,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裡的場景慢慢浮現……

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裡的標語,格外醒目。(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桌球,上高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軲轆軲轆錘,軲轆軲轆叉,軲轆軲轆一個變成仨……」灑拉地坡鄉幼兒園的一間教室裡,孩子們大聲朗誦著兒歌,銀鈴般的聲音吸引了在場所有記者的注意。

  「這裡的孩子,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當地的彝族小朋友,由於地域的特殊性,導致他們基本上不會講漢語。」今年22歲的羅英,畢業於川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三年前,她選擇回到昭覺縣,成為了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裡的一名普通教師。

  「在大城市裡應該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為何最終選擇回到這裡呢?」聽到我的問題,羅英回憶起了自己童年的經歷。「小時候沒上過幼兒園,到了縣裡念小學的時候,基本聽不懂老師講課的內容,記得第一次語文考試,只拿到了14分。」羅英說,因為交流上的問題,不自信的狀態伴隨了她很長時間。基於這樣的原因,羅英畢業後,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重新回到了這座生養過她的大山。

灑拉地坡鄉幼兒園教師羅英與孩子們互動。(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不能讓自己的昨天,成為這些孩子們的明天。」簡單直白的一句話,在我的腦海中久久縈繞。看似普通的彝族教師,已然化為了一盞照亮未來的明燈,指引著彝區孩子走出更加廣闊的人生!

  從貴州到四川,從銅仁到涼山,我們聽到的,是一聲聲以村為家的無悔誓言;看到的,是一張張憨厚樸實的幸福笑臉。有人說,戰士扛起槍才能保家衛國,我覺得,記者拿起筆同樣能夠將最美的故事捕捉。每個時代都需要講故事的人,訴說你相信的,相信你訴說的,我願意做那個講故事的人……(完)

相關焦點

  • 決勝2020|講好脫貧故事 凝聚攻堅力量——「決勝2020」網絡主題...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結束。海外網記者張婧妍在車上修改稿件。——中國臺灣網新聞資訊中心資訊部記者 尹賽楠在貴州站活動中,尹賽楠在聽完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官舟鎮副鎮長杜尚會介紹駐村幫扶工作之後,緊跟杜尚會的腳步,繼續挖掘人物背後的故事。從家人的支持到個人的拼搏,杜尚會向尹賽楠訴說了一段難忘的故事,最終呈現在一篇獨家報導《【決勝2020】記者手記:走進沿河,這裡有一段感人的脫貧故事》中。
  • 決勝2020|網媒記者行走陝寧大地 感受脫貧巨變 譜寫攻堅故事
    決勝2020|網媒記者行走陝寧大地 感受脫貧巨變 譜寫攻堅故事 2020-12-02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謝進萍...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謝進萍:教育扶貧根植理念 讓思想先富… 2020-12-15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記者手記】講好小康路上的「她故事」(一)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按照中宣部和省委宣傳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的部署和要求,東方女報大部分記者都參與了此次採訪活動。從去年七月初開始,記者們深入基層,用筆頭和鏡頭對準鄉村,圍繞脫貧攻堅、社會民生及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建設等方面,採擷了許多「沾泥土」「冒熱氣」「帶露珠」的素材,一共在報紙和微信公眾號上刊發了30篇報導。記者所到之處,所見之人,他們發自內心的笑臉,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老外開始新長徵--英一男子重走長徵路紀行(圖)
    與9個月來的每一天一樣,35歲的英國人李愛德背起那個重達25公斤的黑色背包,開始上路。「每天開始走路的第一個小時是最痛苦的,後來就好了。」李愛德揮揮手,和朋友們道別。  從2002年10月16日離開江西於都,到今年7月17日抵達西昌,整整9個月的時間裡,李愛德和剛剛離開四川去北京治病的另一位英國青年馬普安已徒步4125公裡。他們走的正是69年前紅軍長徵走過的道路。
  • 「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採訪手記(一): 我們並肩走過
    2020年,我們並肩走過。這一年,我和欄目組同事舒增付、吳國楨、宋堯平、馮哲、楊峰、楊玉婷背起行囊,奔赴脫貧攻堅一線,記錄脫貧攻堅壯舉,見證脫貧攻堅歷程。、有特色、有分量,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為全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營造了良好氛圍、凝聚了強大合力。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老管的脫貧故事:「只有奮鬥才能贏得尊重」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老管的脫貧故事:「只有奮鬥才能贏得尊重」 2020-04-29 0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萬水千山脫貧路——寫在人民法院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
    中國戰「貧」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中國審判》雜誌及「審判」新媒體將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方面寶貴經驗,派出8路記者奔赴河北、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廣西、貴州、重慶、雲南、陝西、青海等省市自治區進行實地採訪,以期探尋人民法院助力脫貧攻堅決勝的「密碼」。9月30日出版的《中國審判》2020年18期推出特別策劃報導——告別貧困(上),以饗讀者。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青春閃耀脫貧路——全省共青團組織積極作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青春閃耀脫貧路——全省共青團組織積極作為助力脫貧攻堅這是一支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的力量,當其匯聚於脫貧攻堅之中,由青春寫就的這份成績單,為我省脫貧攻堅增添了別樣色彩。
  • 展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壯麗畫卷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11月26日至28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安徽省委網信辦承辦的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安徽站)舉行,來自中央及安徽省級的12家媒體15名編輯記者,先後深入宿州市碭山縣、亳州市利辛縣和蚌埠市懷遠縣,進企業、入鄉村、訪社區,用心觀察、用筆記錄、用鏡頭捕捉,通過全媒體報導方式,挖掘基層實踐的好經驗,聚焦鄉村振興的好成效,展現「摘帽」群眾的好風貌,深層次、多角度展開一幅江淮大地決勝脫貧攻堅的壯麗畫卷
  •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 | 讓脫貧路更溫暖,家樂福幫林甸把農貨...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 | 讓脫貧路更溫暖,家樂福幫林甸把農貨賣到全國 2020-12-15 0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用腳步丈量大涼山的脫貧路——全國人大代表吉克石烏採訪手記
    新華社成都5月18日電 題:用腳步丈量大涼山的脫貧路——全國人大代表吉克石烏採訪手記  新華社記者吳光於、吳曉穎  清晨6點起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慶恆村黨支部書記吉克石烏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快到下午2點才吃午飯,夜裡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扶貧先鋒】王雲仙:肩挑大梁 闖出新路的...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扶貧先鋒】王雲仙:肩挑大梁 闖出新路的梁山「女漢子」 2020-08-14 16: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記者手記:致敬崎嶇山道上的領路人
    出入不便,村民可以壓縮需求,減少出行次數;但扶貧幹部不行,他們需要在「梯路」上不斷往返,一家家走訪,一遍遍回訪,了解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和動態變化。只有掌握第一手的信息,他們才能精準施策,領著貧困戶走出窮困走向富裕。在今年剛通路的阿布洛哈村,「路」也是我們和扶貧幹部、村民聊天繞不開的話題。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龍門鎮蔡家莊村:以破竹之勢全面打響決戰決勝...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龍門鎮蔡家莊村:以破竹之勢全面打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擂鼓 2020-04-11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廣東脫貧攻堅成績單放榜啦!
    謹以《我的扶貧日記vlog》向脫貧攻堅路上的每一位奮鬥者致敬!廣東脫貧攻堅成績單省內現行標準下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達到脫貧出列標準!年12月31日《南方日報》第AT03版:決勝小康 廣東答卷 踐行廣東策 「後隊」變「前隊」。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大山深處國旗飄 脫貧群眾頌黨恩
    編者按今年是脫貧攻堅最後一年,本來就有許多硬仗要打,又遭遇疫情影響,使這項工作平添難度。一手抓防控,一手抓脫貧,考驗著我們各級幹部的擔當精神和治理能力。營口新聞傳媒中心開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專欄,向您講述廣大幹部群眾奮戰脫貧攻堅一線,不鬆勁、不懈怠,確保啃下最後的「硬骨頭」,用實際行動書寫責任擔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智慧和力量的營口故事。什字街鎮於家屯村的已脫貧農戶家中懸掛著鮮豔的五星紅旗。
  • 重走長徵路|省內外青年走進貴州開啟紅色信仰之旅
    「五一」前夕,以「重走長徵路」為主題的活動在全省鋪展開來。4月27日,修文縣文旅局聯合縣黨史研究室、共青團修文縣委、修文縣六屯鎮人民政府在六屯鎮桃源村開展重走長徵路徒步體驗活動,公安特警、消防戰士、青年志願者等70餘人頂著炎炎烈日,沿著紅軍長徵時期中央軍委縱隊、紅二紅六軍團在修文走過的路線,徒步9公裡,緬懷那一段激情的崢嶸歲月。
  • 【決勝2020】佛坪縣產業脫貧:聚焦秦嶺深處的「中國山茱萸之鄉」
    【決勝2020】佛坪縣產業脫貧:聚焦秦嶺深處的「中國山茱萸之鄉」 2020-11-20 16:42:31   來源:環球網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湘鄉市貧困戶成永紅:不畏艱難困苦,「獨手」巧...
    我們都願意伸出手來幫助他。」棋梓鎮畜牧站幹部稱讚道。豬瘟無情人有情,再次踏上致富路2019年,正當成永紅的養殖產業蒸蒸日上之際,非洲豬瘟給這個自強不息的貧困戶當頭一棒,看著養殖的豬一頭一頭死亡,成永紅心如刀絞。經鎮村幹部的指導與搶救,成永紅得以保留下一頭母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