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曾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心理學上講,自卑是指一種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主要的表現在於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還會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鬱、失望等。
內心自卑的人,大都會有下面4個表現。
1、討好別人
生活中,越是自卑的人越是習慣於討好別人,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每個人都想掏心掏肺,與其說真誠,不如說討好。
從討好中獲取別人對自己肯定的評價,從討好中獲得自認為很難得的情誼。
因為討好,所以不會輕易拒絕別人的要求,即使自己辦不到的事情也會硬著頭皮答應。
因為討好,所以對別人的反應總是很敏感。和三五好友在一起,別人稍微「冷落」他,他就會很失落,很敏感。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低估人性,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你的討好對別人來說可能不值一提,但對你來說卻要耗費很多精力。
著名編劇嚴歌苓曾說:
「我發現一個人在放棄給別人留好印象的負擔之後,原來心裡會如此踏實。一個人不必再討人歡喜,就可以像我此刻這樣,停止受累。」
無論是自卑心作祟,還是習慣性討好別人,都不是最好的活法。
人,只有愛自己,學會取悅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感,只有愛自己,才能接納自己,才能多些自信,少點自卑。
2、害怕犯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心理學講,每個人的都是在犯錯中不斷進步的,犯過的錯終究會成為磚塊,砌成通往真理的天梯。
有些人害怕犯錯,大多數是源與小時候父母的批評, 一做錯事情就要遭打挨罵。
網友小迪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從小就是家裡的乖乖女,凡是都爭強好勝,生活上懂事能幹,學習上不甘人後。這不僅是她對自己的要求,更是父母對她的期望。
從小她的周圍都是一片讚美之聲,所以他想向來追求完美,批評和指責聲對她來說就是傷害自尊。
在外人看來,像她這麼優秀只有自信的資本,哪裡來的自卑呢?
但事實上就是因為從小過於追求完美,過於「聽話」,凡事過於依賴父母的意見,以至於她未來的的每一步都害怕自己走不好辜負了期望,所以,她常常因為自己做的不好而自卑。
3、習慣比較
有句俗語:「人比人,活不成」。
自卑的人,總是喜歡與身邊的人作比較,把別人的成功與自己的失敗相比,渾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對比朋友圈整天曬旅遊,曬美照的人,覺得自己加班累成狗,皮膚變差,進而越來越焦慮,甚至抗拒社交。
卞之琳的《斷章》寫道: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當你羨慕他人生活的時候,其實也在被別人羨慕著。
過於在意別人的生活,不懂珍惜當下的幸福,最終可能只會在比較中迷失自我,越來越自卑。
任何時候,結合自身的情況來考慮才是最為合理的,同自己比較才能正確的自我評判。
4、總是迎合別人
我們最應該取悅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別人。過分在意別人的想法去迎合別人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總覺得總會覺得「別人會不會這麼想我的」,就算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別人,而事實上別人沒有那麼在乎。
有的人懂事又敏感,缺乏安全感。遇到點事常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生怕自己的言行舉止惹得他人不愉快,其實往往不愉快的人都是自己。
從不願主動與人打交道,卻會熱情的迎接並珍惜每一個對自己主動示好的人。
其實,在別人心裡你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你更應該關注的是自己。
不要總是付出,不要一味地迎合別人,你應該成為自己的依靠,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你要不斷努力,變得強大,讓自己有安全感,告別敏感自卑。
總而言之,適度的自卑會成為鞭策我們前進的動力,而陷入過度自卑,只會讓自己徒生煩惱,止步不前。
要擺脫自卑情結,就需要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我,學會愛自己,而不是圍著別人轉。
別人的生活令人羨慕,外面的風景迷人,但你更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不自卑,學會愛,才能活得瀟灑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