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這是我自小學時代起,就被一直灌輸於心中的一句話。如今哪裡都在發展旅遊業,所以五嶽和黃山當然都有著自己好玩的地方,真要分個高下輸贏,其實並不是簡單的事。那句話還是說得對:好不好玩,取決於心情。
黃山倒是一個讓我心情一直很好的地方。事實上我去的時候,天氣並不算好。山下明明豔陽高照,到了山上就暴雨如注。對於爬山而言,下雨是最討厭的事,偏偏還趕上濃霧散不開,於是雲海、奇石、迎客松,我幾乎什麼都沒有看到。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座山,它的美,以及它想展示出的自己的姿態,從不就只有陽光和煦,萬物生長。如同一個女子,雨雪是她的憂愁,濃霧是她的惆悵,狂風是她的憤怒,陣雨是她的嬌嗔。能看到黃山的另一種儀態,也是趣事。
去到黃山,除了爬那座山之外,還有什麼值得細細品味的呢?
碧山村是一個離宏村大約40分鐘車程的小村莊。這裡相比起宏村,幾乎沒有半點商業氣息,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幼婦孺,也沒什麼遊客會跑到這裡觀光,有些人賺到點錢就喜滋滋地蓋起了小樓房,老房子還是居多,時光在這裡仿佛不捨得移動,一直一直都是老樣子。
零星能發現有些背包客會途徑這裡,而他們通常都打算去一個地方呆上個小半天:碧山書局。
碧山書局是先鋒書店在這裡開設的一間書店。這裡原本是一座家族祠堂,如今被改裝成書店,但基本保留了祠堂的原始構造,除了添置些木質書架之外,整體架構都沒有絲毫改動。
這是典型的徽式建築的風格,當年徽商滿中國地行走經商,家裡只留下妻子和老人,為了安全起見,就將房子和祠堂都修建成這種四面圍牆的構造,中間留一片天井用來採光和通風,下雨時雨水會從天井澆下,有些人家索性就在廳堂中間露天的部分載上花花草草。
碧山村本就不是觀光勝地,遊客就算慕碧山書局的名而來專程造訪的也寥寥無幾。所以書局裡每天人都不多,安安靜靜的,很少聽到現代化的聲音。書香浸著老祠堂的古意,天井裡灑下的陽光不會很刺眼,手指翻過紙張的感覺很祥和。
如果你沿著狹窄的木質樓梯走到樓頂,這裡還有一個會讓你豁然開朗的閣樓。店主是一個留著長發的嫻靜的女子,有著十分美麗的大眼睛。她將頂樓布置成了小小的咖啡吧,安置了一張長桌,幾隻高腳凳,臨窗兩張小桌,還有兩個倚靠在書架邊的沙發,供人邊喝咖啡邊看書休息。
從窗欞看出去,遠處是青山,近處是陳瓦,滿眼是蒼翠的綠,可是又融著古舊的褐,你不太想去在意時鐘上的刻度,看著日頭從雲後,落到山的另一頭,這便是一天。
咖啡吧裡只提供咖啡、果汁、綠茶、柚子茶這種早已準備好的飲料,茶冷了還可以讓店員幫忙加上熱水。你可以從書架上隨意抽本書來讀,或者連續一兩個小時就盯著同一頁發呆。茶涼再續上,你願意跟店員閒聊就淡淡地談幾句,想安靜地呆著,對方也會靜靜地翻她喜歡的書。
盯著遠遠的天空看,你可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旅行未必一定要匆忙地從一個景點趕去下一個景點,生命的路途上,總會需要這種讓時間被渾然忘卻的休憩。
停在這裡,歲月被古樸消化得失去了冷酷,只留溫情。
理農館離碧山書局只有五分鐘的路程,走過去很近,怕找不到就可以問問在自家門口曬太陽的婆婆。理農館的創辦人叫做歐寧,是碧山書局女店主的丈夫。夫妻倆在來到了碧山村之後,就愛上這裡的風土,更將夢想栽種在了這裡,不求名噪一時,但求有夢發光。理農館是一間藝術展覽館,地方不大,同樣是保留了老房子的構造,充分利用房子原本的採光來展出一系列藝術項目。
我去的時候,剛好在展出一組攝影作品。被拍攝的是真實的村民和他們的家,這是真實反映農民生活的一個企劃,所有攝影作品還可以利用館內提供的紅藍眼鏡觀看,從而提供3D的立體視覺感受。照片裡的有些老人已經過世了,他們的家簡單、雜亂甚至破舊,但他們的眼神卻是知足的。他們對生命有留戀,對生活無奢求。
理農館展廳後面有一棟兩層的小樓,這裡會出售一些國外的藝術類書籍,以及理農館自己所創作的一些攝影集。
這幅畫是理農館的象徵:神農嘗百草。
歐寧先生說,藝術創作便如同神農嘗百草,有些是劇毒,但若能發現良藥,那就是一種幸福。
碧山村還有一間很有趣的旅社,叫做豬欄酒吧。名為酒吧,實際上卻是供旅客住宿的小店。這裡本是當地一個大戶人家的大宅,如今被改造成了保留山村風情的旅社,房間只有區區數間,但卻能感受得到徽商行天下那個時代,家人駐守山村一隅的歲月沉澱氛圍。
整棟宅子基本保留了原本的樣子,從天井到後院,從地磚到牆板,光陰的痕跡成了最美的裝飾,草間有蟋蟀的鳴叫,推開木門就聽得到一片蛙聲,舊時養豬的豬欄仍在,青苔圍著的小水塘裡還養有遊魚……
坐簷下聽雨聲,望星空知秋意,在碧山村,最珍貴的就是你可以感到被城市拋棄。
黃山有天高,碧山有雲淡。木坑有竹海,古牆有人情。在黃山,你可以去欣賞的,不僅僅只有一座山。當你回憶起那些美好的經歷時,會令你微微一笑的,也不只有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