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陌生人,家長要知道可能是"陌生人焦慮症"在作祟

2020-09-15 家有三寶育兒經

&34;相信每一個家長都和自己家的孩子說過這句話,只不過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脆生生地和別人打招呼。於是家長只能笑著解釋:&34;等到與別人分別的時候再大聲地訓斥小朋友沒禮貌,不懂事……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是因為他們內向,而是因為他們進入了&34;。

鄰居家的男孩在家中調皮得不得了,每次見到我們也會高高興興地打招呼嗎,但是前幾天鄰居卻抱怨小朋友變樣了。原來鄰居帶著兒子去商場買東西,正巧遇到了老同學,鄰居便讓男孩和人家打招呼。誰知道一向活潑的孩子竟然閉口不語,甚至躲在了媽媽的身後。

男孩的反應讓鄰居覺得尷尬,事後狠狠地訓斥了孩子,表示男孩在關鍵的時候&34;其實不少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平時在家中調皮得不得了的孩子,一出門就像焉了一樣。有的家長擔心小朋友長大之後也會像現在一樣,從而交不到朋友,所以會強迫他們打招呼,殊不知這種做法並不正確。

首先,家長要分析小朋友為什麼不打招呼。如果小朋友本身性格就比較內向,遇到外人比較容易害羞,緊張。就說明小朋友的性格就是如此,不願與陌生人打招呼也算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小朋友的性格並非如此,只是突然不願與陌生人打招呼,家長就要了解其中的原因了。這說明孩子很可能進入了&34;。

什麼是&34;?

我們都知道,孩子從出生之後便一直在父母的身邊,很少有機會能夠見到陌生的人,或者說即使見到也是媽媽和他們打招呼,和自己沒有關係。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他們會說話之後,家長便要求他們和別人打招呼。這時候他們便會出現緊張,害怕,焦慮等情況。

當小朋友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的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如果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而是用嚴厲的方式對待他們,孩子很可能出現&34;。那麼家長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呢?

理解孩子的行為。

大多數的家長在遇到小朋友不願打招呼的情況時,都會大聲地訓斥他們,甚至是強迫他們。卻很少有家長能夠理解他們,其實細想一下,孩子不願和別人打招呼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自然也可以有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所以家長在生活中要懂得理解孩子,並且允許他們不打招呼

經常帶孩子外出。

其實家長可以試著換一種想法,如果突然把一個白人孩子放進一群黑人中,孩子會不會感到害怕?答案是一定的,因為他很少見到這些人,對於這個孩子而言這些是陌生的,甚至是具有危險的。其實對於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他們熟悉的人只有那幾個。

家長突然讓他們和別人打招呼,孩子自然會覺得害怕,侷促。所以家長在生活中可以經常帶小朋友到外面轉一轉,多見一些陌生人,他們自然會不再緊張和害怕。

適當地鼓勵孩子。

我們常說,鼓勵是引導孩子進步的最好武器,家長要善於利用鼓勵的力量,引導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比如小朋友第一次見到陌生人害羞地躲在媽媽的身後,家長便可以鼓勵他們:&34;等到第二次的時候小朋友可能不會再躲開,而是站在原地……慢慢地,孩子就能夠主動和別人問好,這就是鼓勵的力量。

保持充足的耐心。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長要知道這件事情,所以不要指望小朋友因為自己的一句話就能乖乖聽話。保持充足的耐心,引導孩子一點一點地進步。當家長願意給孩子時間的時候,家長就會發現,其實孩子進步的速度比自己想像的要快得多。

溫馨寄語:孩子不願與陌生人打招呼並不是一件壞事。只不過有些要求較高的家長會覺得小朋友沒有禮貌。其實只要家長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小朋友就能輕鬆地度過&34;。家長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想要讓孩子從0一點一點地進步到1,2,3,需要父母在身後辛勤的付出和耐心的引導。

相關焦點

  • 孩子看到外人就躲開?父母別急著批評,這是陌生人焦慮症在作怪
    其實,導致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是陌生人焦慮症,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孩子6-12個月的寶寶身上,但是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會不斷的減弱。等到寶寶一周歲左右就可以忽略不計了,當然有些寶寶會在兩周歲左右仍然出現這種情況。
  • 孩子遇見生人就躲?多半是「陌生人焦慮症」,嘗試用3招輕鬆化解
    琪琪有一個4歲大的兒子,兒子在家活潑開朗,與熟悉的人交談都是十分雀躍,但是外出一旦遇見生人,兒子就會害羞,害怕地躲在媽媽的身後,不敢直視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只會拽住媽媽的衣角一言不發。孩子見到生人就躲開,是因為害羞嗎?其實未必,多半是陌生人焦慮症作祟,所謂的陌生人焦慮症,是孩子在面對陌生人,與之相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焦慮、緊張與不安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父母做好引導是關鍵。
  • 孩子怕生並非害羞?或者考慮「陌生人焦慮症」
    父母用心去養育一個孩子,並非單純地給孩子提供優質的生活條件,更多還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有些孩子面對陌生人總是保持距離,害怕去接觸甚至直接躲在父母背後,完全不喜歡這種陌生的社交模式,只有在熟悉的人面前才表現出比較舒心。
  • 5個月的愛笑寶寶,見到陌生人突然害怕,很可能是「認生期」來了
    導語:有句話說,孩子認人的時候媽媽會掉頭髮,其實還有一件事,孩子認人了,認生期也就跟著來了。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小寶寶4個月後,如果本來愛笑的寶寶,突然有一天見到陌生人時很害怕,那別意外,很可能是「認生期」到了。有個媽媽說她家寶寶最近很奇怪,之前可是很愛笑的,抱出去玩,任誰抱都沒事,但是最近不行了。
  • 5個月的愛笑寶寶,見到陌生人突然害怕,很可能是「認生期」來了
    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小寶寶4個月後,如果本來愛笑的寶寶,突然有一天見到陌生人時很害怕,那別意外,很可能是「認生期」到了。他在成長,認知能力在逐漸提高,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很輕易的就能區分開。2、生活的環境導致有的家長覺得孩子一出門兒太麻煩,或者是覺得外面太危險。平時總是宅在家裡,這樣就會限制了寶寶社交能力的提高,見到陌生人就會表現出膽怯的樣子。
  • 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並沒有保護孩子,還可能害了孩子
    身為父母總是免不了擔心、害怕。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性侵,害怕自己的孩子被誘拐,害怕自己的孩子出事。正因為這些擔心,害怕讓我不得不思考,該怎麼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才能讓孩子不受傷害。說到孩子的安全教育,從小父母跟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作為安全教育的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到底能不能保護孩子呢?
  •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你知道嗎?你的孩子可能不認識「陌生人」
    你的孩子可能不認識「陌生人」南京的教育研究者曾對幼兒園的29名幼兒做過一個測試:在幼師反覆進行了「不跟陌生人走」的安全教育後,分別請了四名「陌生人」。第一次前兩名「陌生人」成功帶走了所有孩子,經過再次教育後,第二次另外兩名「陌生人」仍然成功帶走了三分之二的小孩。
  • 嬰兒遇到陌生人就哭,是因為看見「髒東西」?真正原因家長要重視
    在這個階段的寶寶,見到不熟悉的人會表現出恐懼害怕,又因為無法表達內心情感,只能通過哭泣發洩。而且這種現象通常會持續幾個星期甚至半年,具體時長因人而異,但要知道這是正常情況,不必過分擔心。以下這些原因會促使認生情況的出現。
  • 不愛說話、害怕陌生人、朋友少......孩子太內向了怎麼辦?
    很多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太內向了,不愛說話,遇到陌生人總是躲在後面,上課回答問題也不積極......怎麼說也改不了,在一旁干著急的家人總擔心著:這樣的孩子以後到了社會可怎麼辦啊......No.3 循序漸進地向孩子介紹新朋友和新環境內向的孩子在新環境中或面對陌生人時通常會覺得有點兒焦慮,所以家長不要期待孩子在某個活動中能跟其他孩子迅速地打成一片。
  • 寶寶一見陌生人就哭,以後是不是帶不出去?其實是孩子正經歷這個
    當他們的孩子表現出這種行為時,他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生命識別期」,並且正在經歷「陌生人焦慮症」。「出生識別期」也稱為「陌生人焦慮症」,是指兒童在陌生人面前經歷的一種焦慮。這種焦慮幾乎是所有兒童所經歷的,並且是正常的成長階段。
  • 孩子拒絕向陌生人打招呼,比起批評,家長更該做好這些事
    文|淘媽朋友經常和我抱怨,說她家孩子在家特別能說話,簡直就是小話癆一個。可是每次她帶孩子出去,碰到熟人讓孩子打招呼,孩子卻躲在她身後,一言不發。朋友覺得孩子很讓她沒面子,有幾次她硬讓孩子打招呼,結果孩子嚇哭了。朋友說她現在帶孩子出去生怕遇到熟人,不知道該怎樣才能讓孩子改變一下。相信很多家長也有朋友一樣的煩惱,孩子就是不喜歡和陌生人打招呼。
  • 信安家長警惕!小學門口驚現陌生人搭訕小學生!這些事要讓孩子知道
    ,大概意思是,最近,在石家莊市一所小學門口,一名老年婦女經常出現,專門挑選沒有家長陪同的孩子上前搭訕。多名小學生都表示曾被「搭訕」發布這條信息的家長稱,當日送孩子上學時,看到一名行為異常的50-60歲左右的老太太,這名老人在跟不同的小學生搭訕,並且是沒有家長陪同的孩子,當時這名學生家長便上前去詢問,結果老太太變得很緊張
  • 寶寶見陌生人會害怕該怎麼辦
    ,讓寶寶多接觸一些熟人然後再過渡到接觸陌生人,讓陌生人和寶寶一起玩,時間久了,寶寶就會流露出微笑的面孔,寶寶以後再和陌生人接觸,就會很快適應了,也就不會再怕生了。  孩子膽小、害羞,應該和平時見世面少有關係。家長要有意識地多帶孩子出家門,與別的孩子或大人接觸。接觸多了,沒有被傷害,覺得也沒有什麼可怕的,自然就會漸漸地膽子大一些。  帶孩子到外邊,孩子見了生人,不敢說話、打招呼。「顯得」是沒有禮貌,其實這不是沒有禮貌。這一是性格怯懦、拘謹,二是自我保護意識的表現,三是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
  • 孩子離不開媽媽,半步不離身?多半是「分離焦慮症」,要儘早治療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1歲左右的嬰兒大約都比較會害怕生人,而且對自己的母親太粘,這可能是許多家庭已經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事情。如果必須讓孩子單獨的去其他的地方,孩子就會哭得更厲害,甚至已經聽起來是撕心裂肺,這真的令人心碎。儘管孩子知道每次都能見到母親,但孩子仍然擔心要在廁所門口,一遍又一遍地喊媽媽。
  •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真的是在保護孩子嗎?很可能並沒有
    網上接連爆出孩子遭受校園霸凌、陌生人誘拐,甚至是被性侵的事件。這些信息讓家長感到坐立不安,生怕自己的不注意,孩子就會成為新聞中的&34;。從而錯過求救的最佳時間,而且,孩子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陌生人。前幾年,網上經常爆出孩子因為一根棒棒糖,因為一句&34;就被騙走的事件。家長不能理解為什麼這麼簡單的&34;孩子看不出來?那是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只要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是陌生人。
  • 家長還只對孩子強調陌生人的危險?這類人的危險比陌生人強多了
    導讀:家長還只對孩子強調陌生人的危險?這類人的危險比陌生人強多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還只對孩子強調陌生人的危險?這類人的危險比陌生人強多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5個孩子最少2個焦慮,70%有先兆表現,焦慮症「預警」別忽視
    說起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首先想到的是抑鬱症,但實際上,焦慮症比抑鬱症更加廣泛,只是被很多家長忽略了,或者簡單理解為孩子的心情不好,一段時間內比較「作」。年齡越小的孩子患有焦慮症的概率越低,但不代表他們沒有焦慮情緒。
  • 9歲女孩獨自在家,家中闖進一群陌生人,陌生人:你媽媽讓我來的
    現在大多數家庭的父母都會工作比較忙碌,有時都會留自己的孩子一個人在家。而現在社會上的壞人也會比較多,所以青少年的安全問題成了最大的隱患。因為像那種八九歲的青少年都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他們在遇到危險時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偶然間發生的一些意外都會成為家長最擔心的問題,經歷一些危險的事情就會有所後怕。
  • 家長在教育孩子面對陌生人時,常犯的一個錯誤,你犯過沒?
    隨著網絡新聞的傳播的普遍和加快,家長們很容易看到一些孩子被拐騙和人販子的消息。所以對孩子和陌生人接觸,很多家長都是持牴觸態度的,因為和孩子的安全比起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畢竟誰也不想人販子拐騙孩子的事情發生到自己身上。
  • 你家孩子給陌生人拐走?這幾招父母要趁早教會孩子,讓孩子受益
    我相信很多家長在外面的時候,都會對孩子說:外面的壞人很多,小心把你抓走了,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等等。為什麼要聊這個話題呢?因為很多小朋友在外面的時候,不敢和陌生人聊天(當然是父母在場的時候),這樣子小孩子會變得很膽小,不敢說話,會傷害了孩子的交際能力、情商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