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個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因此每個人都離不開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利於完善孩子的性格,使其內心更加豐盈,生活更加豐富,也會擁有更多的發展與機遇,因此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受人喜歡。
琪琪有一個4歲大的兒子,兒子在家活潑開朗,與熟悉的人交談都是十分雀躍,但是外出一旦遇見生人,兒子就會害羞,害怕地躲在媽媽的身後,不敢直視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只會拽住媽媽的衣角一言不發。
琪琪對此很是擔憂,畢竟孩子長大之後,步入校園,走向社會,離不開與人打交道,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孩子更容易地適應環境,擁有更好的發展,而兒子這邊害羞靦腆可不行。
孩子見到生人就躲開,是因為害羞嗎?其實未必,多半是陌生人焦慮症作祟,所謂的陌生人焦慮症,是孩子在面對陌生人,與之相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焦慮、緊張與不安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父母做好引導是關鍵。
父母不僅要照顧孩子的一飯一蔬,對於孩子的言行舉止、思想品德也要起到教育引導的作用,對於孩子的教育要遵循溫柔而堅定的原則,不可帶有強迫性質,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1.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人習慣給別人貼標籤,也會被人貼標籤,每個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擁有幾個標籤,而似乎也按照標籤給的定義而活,那是因為標籤在某種程度上會給人心理暗示,成年人有力量掙脫標籤做自己,而對於力量薄弱的孩子則太難。
當孩子遇見陌生人就躲開時,對此父母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膽小」、「害羞」的標籤, 孩子一旦被自己最為信任的父母定義,就會真的相信自己是膽小的孩子,從而做事都會畏畏縮縮。
2. 不要強迫孩子
有一個美麗的詞彙叫做「順其自然」,三毛也曾經說過:「只要一切出於自然,不求深刻,只要簡單」,自然而然是最美的狀態,如果是強制、被迫,事情則是另當別論。
當孩子遇見陌生人就躲開,父母不要強制性地逼迫孩子一定要出來跟陌生人打招呼,好像這才是好孩子的模樣,父母請允許孩子做自己,保有自我,一切行為處出於自願,真的要培養孩子的性格,也要採取科學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強迫。
3. 不要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
每個人都要面子,不止是成年人,孩子亦是如此,要面子,有自己的自尊,而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就只是孩子,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負面方面的,則是不分場合地點,張口就來,父母如此做法,對孩子危害重重。
當孩子遇見生人就躲,父母直接當著陌生人的面說,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公眾場合受到批評的孩子,自信心受挫,不利於自身的發展。
1. 保持耐心
「拔苗助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個農夫為了稻苗可以儘快地成長,將所有的稻苗都拔高,這顯然不符合自然的生長規律,結果可想而知,所有的稻苗都死了。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千萬不要犯了拔苗助長的錯,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保持耐心,當孩子遇見陌生人就躲開,父母要保持耐心,培養孩子與陌生人之間的熟悉感,慢慢引導。
2. 適當地給孩子鼓勵
父母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當孩子犯錯,越是說他,他越是屢教不改,批評孩子並不會讓他往好的方向發展,有的時候甚至會起到反作用。而鼓勵、表揚孩子、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反而會讓他向好行為靠近。
對於孩子見到陌生人的反應,從第一次的躲開,到第二次的立在原地,即使是靜默不語,也是一種進步, 父母要看到孩子好的方面,看到孩子的進步,從而讓孩子越做越好。
3. 多帶孩子走出去
有一個詞語叫做「少見多怪」,見得多了,就成為自然了,孩子遇見陌生人會躲開,不敢打招呼,可能是人際交往接觸面太窄了,父母要多帶孩子走出去,參加集體活動,多與人溝通交流,讓習慣成為自然。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是從陌生到熟悉,有一個從0到1的過程,成年人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何況是孩子,因此當孩子遇到陌生人,父母不要直接將孩子推出去讓他打招呼,逼他面對不熟悉的人與事,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鴻兒媽媽,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