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見生人就躲?多半是「陌生人焦慮症」,嘗試用3招輕鬆化解

2020-09-07 小鴻兒媽媽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個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因此每個人都離不開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利於完善孩子的性格,使其內心更加豐盈,生活更加豐富,也會擁有更多的發展與機遇,因此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受人喜歡。

琪琪有一個4歲大的兒子,兒子在家活潑開朗,與熟悉的人交談都是十分雀躍,但是外出一旦遇見生人,兒子就會害羞,害怕地躲在媽媽的身後,不敢直視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只會拽住媽媽的衣角一言不發。

琪琪對此很是擔憂,畢竟孩子長大之後,步入校園,走向社會,離不開與人打交道,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孩子更容易地適應環境,擁有更好的發展,而兒子這邊害羞靦腆可不行。

孩子見到生人就躲開,是因為害羞嗎?其實未必,多半是陌生人焦慮症作祟,所謂的陌生人焦慮症,是孩子在面對陌生人,與之相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焦慮、緊張與不安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父母做好引導是關鍵。

父母不僅要照顧孩子的一飯一蔬,對於孩子的言行舉止、思想品德也要起到教育引導的作用,對於孩子的教育要遵循溫柔而堅定的原則,不可帶有強迫性質,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一、孩子遇見陌生人就躲,這幾個錯誤方法父母要避免

1.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人習慣給別人貼標籤,也會被人貼標籤,每個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擁有幾個標籤,而似乎也按照標籤給的定義而活,那是因為標籤在某種程度上會給人心理暗示,成年人有力量掙脫標籤做自己,而對於力量薄弱的孩子則太難。

當孩子遇見陌生人就躲開時,對此父母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膽小」、「害羞」的標籤, 孩子一旦被自己最為信任的父母定義,就會真的相信自己是膽小的孩子,從而做事都會畏畏縮縮。

2. 不要強迫孩子

有一個美麗的詞彙叫做「順其自然」,三毛也曾經說過:「只要一切出於自然,不求深刻,只要簡單」,自然而然是最美的狀態,如果是強制、被迫,事情則是另當別論。

當孩子遇見陌生人就躲開,父母不要強制性地逼迫孩子一定要出來跟陌生人打招呼,好像這才是好孩子的模樣,父母請允許孩子做自己,保有自我,一切行為處出於自願,真的要培養孩子的性格,也要採取科學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強迫。

3. 不要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

每個人都要面子,不止是成年人,孩子亦是如此,要面子,有自己的自尊,而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就只是孩子,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負面方面的,則是不分場合地點,張口就來,父母如此做法,對孩子危害重重。

當孩子遇見生人就躲,父母直接當著陌生人的面說,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公眾場合受到批評的孩子,自信心受挫,不利於自身的發展。

二、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化解「陌生人焦慮症」?

1. 保持耐心

「拔苗助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個農夫為了稻苗可以儘快地成長,將所有的稻苗都拔高,這顯然不符合自然的生長規律,結果可想而知,所有的稻苗都死了。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千萬不要犯了拔苗助長的錯,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保持耐心,當孩子遇見陌生人就躲開,父母要保持耐心,培養孩子與陌生人之間的熟悉感,慢慢引導。

2. 適當地給孩子鼓勵

父母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當孩子犯錯,越是說他,他越是屢教不改,批評孩子並不會讓他往好的方向發展,有的時候甚至會起到反作用。而鼓勵、表揚孩子、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反而會讓他向好行為靠近。

對於孩子見到陌生人的反應,從第一次的躲開,到第二次的立在原地,即使是靜默不語,也是一種進步, 父母要看到孩子好的方面,看到孩子的進步,從而讓孩子越做越好。

3. 多帶孩子走出去

有一個詞語叫做「少見多怪」,見得多了,就成為自然了,孩子遇見陌生人會躲開,不敢打招呼,可能是人際交往接觸面太窄了,父母要多帶孩子走出去,參加集體活動,多與人溝通交流,讓習慣成為自然。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是從陌生到熟悉,有一個從0到1的過程,成年人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何況是孩子,因此當孩子遇到陌生人,父母不要直接將孩子推出去讓他打招呼,逼他面對不熟悉的人與事,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鴻兒媽媽,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害怕"陌生人,家長要知道可能是"陌生人焦慮症"在作祟
    就說明小朋友的性格就是如此,不願與陌生人打招呼也算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小朋友的性格並非如此,只是突然不願與陌生人打招呼,家長就要了解其中的原因了。這說明孩子很可能進入了&34;。如果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而是用嚴厲的方式對待他們,孩子很可能出現&34;。那麼家長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呢?理解孩子的行為。大多數的家長在遇到小朋友不願打招呼的情況時,都會大聲地訓斥他們,甚至是強迫他們。
  • 孩子看到外人就躲開?父母別急著批評,這是陌生人焦慮症在作怪
    一、孩子看到外人就躲開?這是陌生人焦慮症在作怪趙偉的媽媽雖然在看到趙偉的這種行為時感到非常煩惱,但是卻從來沒有想到這種事情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其實,導致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是陌生人焦慮症,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孩子6-12個月的寶寶身上,但是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會不斷的減弱。等到寶寶一周歲左右就可以忽略不計了,當然有些寶寶會在兩周歲左右仍然出現這種情況。
  • 焦慮症症狀有哪些 怎樣化解焦慮症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總是非常的緊張,而且還很悲觀,很有可能是有焦慮症了,那麼焦慮症症狀有哪些?怎樣化解焦慮症呢?相信大家很想了解一下,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下吧。3.肌肉緊張雙手握拳、背部僵硬、緊捏下巴,焦慮的人往往整個身體肌肉都是僵硬的。可通過定期運動來減壓。4.慢性消化不良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因此,焦慮常會通過軀體症狀表現出來。最為常見的是腸易激症候群,表現為胃部絞痛、腹脹、便秘或腹瀉。
  • 孩子怕生並非害羞?或者考慮「陌生人焦慮症」
    父母用心去養育一個孩子,並非單純地給孩子提供優質的生活條件,更多還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有些孩子面對陌生人總是保持距離,害怕去接觸甚至直接躲在父母背後,完全不喜歡這種陌生的社交模式,只有在熟悉的人面前才表現出比較舒心。
  • 分離焦慮:孩子不想去上學,多半是這3個原因,4招或能解決
    分離焦慮症是指孩子習慣了和某個人在一起或者是呆慣了某一個地方,突然地分離或離開,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之後他們會通過一系列的肢體語言來反抗離開。這類孩子多半兒是不想離開父母,那也就是說孩子不想去學校也有對父母依賴方面的原因。三、家長可以怎麼做?
  • 孩子離不開媽媽,半步不離身?多半是「分離焦慮症」,要儘早治療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1歲左右的嬰兒大約都比較會害怕生人,而且對自己的母親太粘,這可能是許多家庭已經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事情。分離焦慮症是指:嬰幼兒與親人分離所引起的焦慮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以及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表現。兒童這樣做,是為了尋求安全並表達恐懼,與自己熟悉的人產生身體接觸,視覺跟蹤,有時還會大喊,哭泣,或者表情呆滯等。分離焦慮不是一件壞事,對兒童來說,是正常的表現和有效的方式。
  • 社交焦慮症新知
    一個人被稱作「膽小鬼」多半會被認為是性格上的缺陷。小孩子膽小也被認為是正常的事情,父母不會為此過度擔心。其實,用現在的觀點看來,過份的害羞和膽小的確是一種病,不能簡單地看成性格上的弱點。因為這類疾病嚴重時,可以直接影響你的生活、工作及人生的發展。這類疾病歸類於神經症,是精神科的常見病。
  • 遇見App5.4上線和陌生人玩真心話大冒險
    【IT168 廠商動態】最受90後喜愛的陌生人社交軟體「遇見」推出了ios5.4版本,相比舊版,這次版本主打遊戲化社交功能,把現實生活中「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形式引入在線社交中,讓陌生人在交流破冰期也能聊起來。不過,這個遊戲並非神經貓這類社交遊戲,而更像兩個陌生人認識之前的互動小遊戲。
  • 小小孩子也會有焦慮症?媽媽不注意會有大影響
    有時候家長會發現寶寶的情緒很不好,經常縮頭縮腦的,害怕跟陌生人接觸,這時候不要選擇忽略,要格外的關注寶寶的心理活動,主動詢問寶寶怎麼了,如果寶寶有了兒童焦慮症,那就更要謹慎對待了,如果不處理好,很容易影響寶寶接下來的生活。
  • 多大的寶寶會出現分離焦慮症?
    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身邊,他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關鍵在於媽媽如何處理!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及逃避的反應。
  • 父母和孩子鬧矛盾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這3招,輕鬆化解親子矛盾
    父母和孩子鬧矛盾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這3招,輕鬆化解親子矛盾有粉絲私信小編,她和孩子因為一點矛盾已經半個月沒說話了。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難免會有分歧,有了分歧處理不好便成了矛盾。父母和孩子又能有什麼深仇大恨呢?無非是看誰先給對方臺階下。
  • 孩子總是愛攀比?「孔雀心態」是主因,家長用這4招輕鬆化解
    在關注和蜜罐裡長大的孩子,從小就習慣了自己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內心會覺得:&34;、&34;,這樣的內心意識。即使孩子長大後,也會要求自己身邊的人都關注自己,如果自己別人群忽略了,很容易造成心理偏差。3、過分重視自己被評價的結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過度關注被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容易就因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改變。如果是女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別人一句:&34;,孩子就突然開始鬧著要節食,不吃晚飯。
  • 萌娃遇外國人打招呼,竟被嚇的大哭,孩子認生家長該怎麼辦?
    妞妞是一個內向的小姑娘,走在路上遇見生人這天她跟媽媽乘電梯下樓,遇到了新搬來的一位外國小哥,剛剛還跟媽媽有說有笑的妞妞,又習慣性的躲在媽媽身後,並且怯生生的打量這個與她長得不像的人。,家長們可以根據當時的情境因勢利導,既可以當時幫孩子緩解心理壓力,還能為其他人化解尷尬。
  • 寶寶一見陌生人就哭,以後是不是帶不出去?其實是孩子正經歷這個
    當他們的孩子表現出這種行為時,他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生命識別期」,並且正在經歷「陌生人焦慮症」。「出生識別期」也稱為「陌生人焦慮症」,是指兒童在陌生人面前經歷的一種焦慮。這種焦慮幾乎是所有兒童所經歷的,並且是正常的成長階段。
  • 讓孩子輕鬆開學,教媽媽們怎麼搞定寶寶的開學分離焦慮症
    開學在即,假如寶寶出現下面這些問題,媽媽們就要警惕起來啦~1.粘人,看不到父母就哭2.尤其喜歡跟媽媽、爸爸待在一起3.害怕陌生人4.晚上醒來,因為媽媽不在而哭鬧,很喜歡被抱在懷中所以,要是出現分離焦慮症了,容易讓孩子出現牴觸上學,不願離開媽媽,影響正常學習。
  • 孩子不想去上學,多半是分離焦慮,了解孩子的心要做好3個方面
    >校車來家門口接孩子去上學的時候,孩子躲在屋裡不願意出來。對於孩子的這種不想去上學的行為,很多父母感覺到困惑不已,學校裡有那麼多玩伴,還有好玩的東西,為什麼就是不願意去學校?其實,孩子不想去上學,多半是分離焦慮在作祟。
  • 曾國藩三招輕鬆化解,每個人都可以試一試
    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點困難。如果人生不順時怎麼辦?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晚清名臣曾國藩不僅是理論家,也是實踐者,他30歲入朝為官,從翰林院一名從七品檢討開始,一直做到封侯拜相的位置。靠什麼呢?
  • 2歲孩子不合群,陌生人靠近都不行,4招教你輕鬆帶出社交小達人
    同事小文的寶寶2歲了,但是一直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看到陌生人就哭,膽子還特別小,平時只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玩,其他人靠近都不行。每次家裡來了客人或者想帶寶寶出門玩一會,都會惹得寶寶不開心。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咿咿呀呀學會說話了,甚至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覺,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多跟外界接觸,給孩子創造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
  • 寶寶吃手、挖鼻孔並非壞習慣,多半是「幼兒焦慮症」,媽媽別忽視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隨著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會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與此同時,孩子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不受重視,於是便出現了很多幼兒焦慮症的現象,比如寶寶經常吃手、挖鼻孔等等,這都說明他們到了敏感期,開始焦慮起來。
  • 用這3招拉近和陌生人之間的關係,簡單有用
    有些人一見到陌生人都說不出話來,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自信而已,哪有什麼社交恐懼症,只是你沒有找到正確跟別人溝通交流的方法。如果你知道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技巧,在遇到陌生人的時候,就不會再那麼拘謹不知道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