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巧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家長去送孩子上學的時候,到了學校門口,孩子就是不願意進去,抱著家長的大腿就是不肯鬆手;或者當校車來家門口接孩子去上學的時候,孩子躲在屋裡不願意出來。
對於孩子的這種不想去上學的行為,很多父母感覺到困惑不已,學校裡有那麼多玩伴,還有好玩的東西,為什麼就是不願意去學校?其實,孩子不想去上學,多半是分離焦慮在作祟。
分離焦慮,是指當孩子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父母或者其他親人分離時,所產生的一種焦慮、不安的情緒狀態;而這種情緒反應就會造成孩子不願意去學校,只想和爸爸媽媽待在一起,亦稱離別焦慮。
鄰居家孩子每天早上去上學之前,都要準時上演一場哭戲。因為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孩子會把自己反鎖在屋裡,只要在正常的上學期間,夫妻兩人每天早上都要和孩子鬥智鬥勇,費盡心思把孩子騙上校車或者生拉硬扯地給孩子塞進校車裡。
鄰居夫妻兩人經常說:我家孩子就是沒骨氣,上個學還要大哭大鬧。其實,夫妻兩人都誤會了孩子,想要幫助孩子解決分離焦慮問題,先要了解分離焦慮的類型,然後父母可以嘗試從三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1.撒潑打滾、嚴重哭鬧型
有的孩子不願意離開自己的親人,就會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或者大聲哭鬧,就是不願意安靜下來,這種類型多出現在孩子剛剛入學的時候。
2.跟風哭鬧型
有的孩子,原本對和家人分開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悲傷的感覺,但是看到別的小朋友哭著鬧著要爸爸媽媽,他們也會跟風哭鬧。
3.念叨型
部分孩子雖然進了學校的門,但是心一直在飄著,在想著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也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就喜歡一個人坐著念叨:爸爸媽媽怎麼還不來接我;怎麼還不放學……
4.後知後覺、間隔發作型
當父母第一次和孩子說送他們去學校的時候,出於好奇心,他們會很開心地去學校;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開始鬧著不願意去學校,總是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和爸爸媽媽待在一起。
5.裝病型
有的孩子,一到學校就開始裝病,不是肚子疼,就是頭疼,總是用各種身體不適的藉口,欺騙他們的老師,讓老師給自己的父母打電話,接他們回家。當他們跨出學校的那個門的時候,身體上所有的不舒服都消失了。
6.自相矛盾型
有的孩子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去學校的時候,死活不願意去;等到放學的時候,又哭著鬧著不肯離開學校,這樣的狀態就是典型的自我矛盾型分離焦慮。
7.拒絕進食型
有的孩子,雖然表面樂樂呵呵地來了學校,但其實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就會採取一些行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說,拒絕吃飯,絕食抗議。
1.危害孩子的身體健康
由於和親人分離的而帶來強烈的不安感,會讓孩子吃不好、睡不好;長時間處於焦慮狀態下,孩子的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就會下降,很可能會引起各種疾病,比如說:感冒、發燒等等。這樣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十分不利;同時,也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2.孩子自我封閉,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由於孩子的所有關注點都在父母身上,他們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意和他人交流,喜歡自己躲在小角落或者坐在座位上不動,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1.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分開,是因為他們對自己自理能力的不相信,在家裡還可以向爸爸媽媽尋求幫助,害怕在學校沒人幫助自己。因此,父母要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自己的需求。
2.培養孩子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孩子害怕去學校,其實也暴露著孩子對與他人交流的恐懼感,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和他人相處,所以才會一直想要粘著自己的親人。因此,父母要提前培養孩子與他人相處的能力,讓他們自己克服恐懼和不安。
3.擴大孩子的接觸面
有的孩子,經常待在家裡,他們能夠接觸到的人全部是自己比較熟悉的人,所以,他們不會有害怕和不舒服的感覺。可是,當父母突然把他們送去學校的時候,他們所接觸的都是陌生人,不安的情緒立馬就出現了。
因此,父母要擴大孩子的接觸面,讓他們慢慢地適應與陌生人待在一起的感覺,克服分離焦慮。當然,一定要保障孩子的安全。
孩子不願意上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比較正常的一種現象,對於這個問題,父母不要過度強迫孩子,而是需要慢慢地引導;同時,父母要提前教會孩子一些能力,提前做好分離焦慮準備。
對於分離焦慮,你怎麼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