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大部分孩子剛開始是期待幼兒園的,因為幼兒園很新鮮,有很多小朋友和玩具。而即使非常外向的孩子剛開始不哭不鬧,過兩天也會不想去幼兒園。很多孩子在入園之後都會有半個月到一個月的適應期,有的孩子甚至好幾個月都適應不了幼兒園的生活,每天哭鬧。
如何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呢?
提前讓孩子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是怎麼做遊戲怎麼玩的,小朋友看到大哥哥大姐姐玩得那麼開心都會心生嚮往。因為自己不能去反而會傷心難過,想快快長大。二寶小的時候非常喜歡哥哥的幼兒園,也想讓自己早早地和哥哥一樣能每天上學,每天下午都會背上書包接哥哥放學,這是他最喜歡的項目。入園前,父母經常和孩子說說幼兒園的事情,告訴他幼兒園的一天大致是怎麼安排的。好多幼兒園都有試入園活動,如果有條件家長可以提前帶孩子參觀幼兒園,提早體驗幼兒園的一天。
家長也可以讓孩子看一些與幼兒園有關的繪本,例如《湯姆上幼兒園》,小朋友對幼兒園的管理和模式有了了解,也能夠減少焦慮。
自信心不是平白無故長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產生的。父母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應該有目的地培養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這樣到了幼兒園,孩子不僅能夠照料自己,還能幫助別人,還會得到老師的誇獎和讚譽。
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問題用語言去溝通,學會找大人幫忙,雖然學會求助和合作很難,但這是步入集體生活非常關鍵的一步,提前有意識的訓練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有安全感的孩子一般分離焦慮會少一些。媽媽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短時間的離開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讓家裡人或朋友代勞看一會孩子。當孩子明白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了,也就放心地去玩了。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不要偷偷離開,多跟孩子溝通。反覆和孩子講,讓孩子明白離開是暫時的,媽媽還是會回來的,有了時間的概念也就不焦慮了。
好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家長,而是家長離不開孩子。孩子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得多,父母不焦慮才能讓孩子不焦慮。多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事情,讓他學會表達自己。孩子第一次離開媽媽都會焦慮,而父母要做的是告訴孩子媽媽一直都在,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上學,放學之後媽媽還在等著他,有了安全感,孩子也就能夠適應幼兒園了。
與同班小朋友交好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大寶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地讓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找能夠玩到一起的小朋友父母聊聊天。放學後和小朋友多玩一會,邀請小朋友去家裡玩,周六日兩個家庭一起帶孩子出去活動等等。班裡有相熟的朋友,對孩子來說多了一份期待,也多了一份安全感。有了好朋友,幼兒園的日子更開心了。
小朋友上幼兒園的時候非常在意誰接送的問題。第一天晚上最好和孩子商量好穿的衣服,送的人是誰,接的人是誰,要帶什麼玩具去接他。打消孩子的後顧之憂,讓孩子開心地開始新的一天,有期待地等待放學的時刻。
孩子放學之後多陪伴孩子,做做孩子熟悉的遊戲,講講喜歡的繪本,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之後父母的愛還在,不會消失,孩子才會放心的去上學。
分離初期可以考慮給孩子一個安慰物,可以是孩子喜歡的玩具,媽媽的手絹、孩子的娃娃......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替代品都可以。告訴孩子想媽媽的時候看看口袋裡的東西,摸一摸就不難過了。孩子有了安全感,有了安慰和支持,也就可以自我安撫了,分離焦慮慢慢減少,直到消失不見。
今年疫情之後很多孩子重新上幼兒園都很不開心,不想上學。為什麼呢?因為家裡零食隨便吃、不用午睡、想玩到什麼時候就玩到什麼時候、晚上睡到多晚都沒事兒。家裡的過於寬鬆和幼兒園的規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當然不想受管教了。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首先要建立規則,及早讓孩子科學飲食、作息規律、行為規範。少了「驕縱」也就少了「焦慮」。
克服「分離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做好孩子的「後盾」,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大家好,我是不吼不叫好媽咪,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加關注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