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家庭教育有「心法」,學校教育有「招式」。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學校教育是學生所受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延伸和依靠,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大河網特聯合鄭州市教育局開展「家校協同育人」系列報導,報導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宣傳好的經驗和做法,營造積極、健康、共贏的家校共育氛圍,引導家庭、學校、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評價觀。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文 王雙飛 姜雨璐/視頻 韓淼宇/主持)寶寶初入幼兒園時,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孩子去幼兒園是一場「戰鬥」——去上幼兒園的路上還挺高興的,但一到幼兒園的門口就變了臉,馬上抱住媽媽不鬆手,嚎啕大哭,不讓媽媽走,怎麼哄也沒用。從心理層面上講,這就是「分離焦慮」。那麼家長和老師如何攜手化解寶寶的分離焦慮呢?
9月27日,鄭東新區普惠路第二幼兒園教師王晨霞和學生家長徐燕林受邀做客大河網直播間,開啟了一節關於「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的家校育人課堂。
什麼是「入園分離焦慮」?
「當孩子離開熟悉的家和家人的陪伴,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老師,一般會出現心理上的種種不適應,產生一些焦慮情緒和表現,我們稱之為『入園分離焦慮』。」王晨霞說。
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這個階段就是由一個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的重要過程。孩子入園前的生活時間彈性大,基本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同時在家中得到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照顧,家長對孩子的各方面支持非常及時。王晨霞表示,孩子在幼兒園時間彈性變小,集體生活有明確規則,例如:玩具是大家的要大家一起玩,水杯和小碗是每人專用的、每個人只能吃自己碗裡的飯等。以上種種家庭和幼兒園生活的不同,會讓有些孩子不適應、甚至會產生焦慮。
孩子分離焦慮幾種典型表現為:大哭大鬧型——在和父母分別時哭得撕心裂肺,緊緊地抱著家人,哪怕拉著衣角也不捨得鬆開;沉默不語型——在幼兒園裡不說話、不參與遊戲、不和別人交流,老師主動親近,他也沒有回應;易感染型——就是本來和父母分別時還不哭,看到別的小朋友哭也隨著哭;喋喋不休型——不停地說「老師,你給我媽媽打電話吧」「媽媽一會就來接我,對吧」「媽媽怎麼還不來接我」。
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家長應該作何反應?
當孩子產生分離焦慮時,很多家長採用把孩子放在幼兒園,自己悄悄離開的方式,這種行為是否可取呢?
徐燕林認為,這會更容易增加孩子的不安和焦慮,甚至產生不安全感。「家長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知道你的離開,並且和孩子約定好來接他的時間並準時出現。上幼兒園是孩子和父母分開開始獨立的第一步,是需要父母和孩子逐漸適應的一個過程。」父母首先把心態放穩,面對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焦慮表現,陪著孩子一起克服,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會成長得很快,家長也會有所成長和感悟。
談及孩子初入幼兒園家長的反應時,徐燕林表示也會有一種分離焦慮感,會想像孩子初上幼兒園各種不適應場景:吃飯挑食怎麼辦啊? 廁所和家裡不一樣怎麼辦啊?午睡自己能不能行啊等等。「我們家今年上幼兒園的是二寶,前期大寶已經有了經驗,幼兒園開學的前一周,我就讓姐姐(大寶)當老師,模擬在幼兒園的情景,從早上排隊入園、晨檢、進教室、洗手、吃飯、有問題舉手告訴老師、怎麼樣跟小朋友交朋友,等等。這樣一來,二寶就覺得原來幼兒園也挺有意思的,充滿了好奇和嚮往,當他真正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會少了一些陌生感,可能真的就是這個原因,入園一周來沒有哭鬧過。」
家校攜手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王晨霞建議家長首先要調適好自己的心情,減少個人的焦慮情緒,要做到按時接送、多和孩子聊聊幼兒園好玩的事情。在普惠路第二幼兒園開學第一天,專門設置了家長和孩子一起走紅毯、過成長門的活動,除了表示對寶貝的歡迎,也增強上幼兒園的儀式感,讓孩子習慣新的學習生活。
其次,在幼兒園裡教師要給孩子空間,營造家一樣的溫馨環境,幫助孩子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例如在班級擺放孩子喜歡的玩具、布置可愛的娃娃家,孩子能在這裡看到自己的照片、玩到喜歡的玩具,其實玩起來也是轉移注意力的好辦法,會有利於愉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作為教師要理解孩子,允許孩子適當地發洩情緒。為了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普惠路二幼採取了階梯入園的措施,「通常我們幼兒園階梯入園會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也就是入園前兩天,我們會把全班孩子分成兩部分,8:30—11:00請一半孩子來幼兒園,兩個多小時全是遊戲時間,下午2:30—5:00請另一半孩子來做兩個多小時遊戲,這樣便於教師觀察和幫助到每個孩子。」在第二階段,除了遊戲環節增加在幼兒園吃午飯的環節,午飯後孩子再離園,時間由兩個多小時到四個小時。第三階段,除遊戲、午飯,還增加了午睡環節。經過以上三個階段的過渡,孩子才開始在幼兒園過完整的一天的生活。階梯入園,大大緩解了孩子的焦慮情緒,大部分幼兒都能情緒穩定地度過幼兒園一天的生活。
對於家長而言,要承擔起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任務。「比如說鍛鍊孩子的規則意識,特別是要養成午睡的習慣,做到自己獨立睡覺。」徐燕林建議家長重視孩子入園最初幾天的體驗,要及時和老師溝通,通過老師的反饋和發來的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照片,一起分享孩子在幼兒園的快樂時光。一定要積極參與幼兒園的親子班活動,在親子活動中,孩子在老師和父母的陪同下,才能快速適應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逐漸消除對幼兒園的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