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分離焦慮?大部分媽媽應該體驗過,這種感受並不好。
百度百科裡對「分離焦慮」的解釋是: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大多是因環境的巨大變化而產生。比如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
因此,分離焦慮大多出現在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身上。但也不全然如此,我女兒快5歲半,依舊有分離焦慮的問題。
下文分享的是最近困擾我的,關於我女兒的分離焦慮,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女兒幼兒園的前兩年是在奶奶家附近上的,接送全由爺爺奶奶負責。今年下半年轉入我家附近的幼兒園讀大班。
前兩年我基本上沒有為分離焦慮擔憂過,一是因為我參與的不多,二是女兒一直依賴奶奶,好像我這個媽媽在與不在,她都是可以接受的。
今年和我待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了,感情逐漸升溫。加上轉園,需要新的適應,於是分離焦慮來了。
約翰·鮑爾比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這三個階段我女兒都經歷過。
9月12日,開學後的第12天,女兒第一次在我送完她上學,離園時,大哭。當時我理解為她是在學校受了委屈,所以大哭。晚上回來後問她,她完全忘了早上的事,也說不清為什麼哭。但她很開心,我想也許是我想多了。以下是當晚記錄的此事經過。現在回想起來,這應該是分離焦慮的開始。
今早,照例送孩子上學,前幾天到的稍微有點晚,今天比較早到,剛好碰到生活老師帶他們下去做早操,於是女兒愉快的跟著去了。
我上了三樓,把書包放下。因為時間還早,就站在操場邊看女兒做早操。我看到女兒一個人孤零零的站在最後一排,但前面有好幾個位置是空的,沒人站。
我心想,難道是老師安排的位置?但女兒身高並不算高啊,不至於站最後吧?前幾天來的晚,站最後一排能理解,今天不晚啊,我正納悶呢。
忽然感覺不對勁,女兒好像在哭,我走過去,看到她眼含淚水。我問她怎麼了,她看我過去了,更加委屈,哭出聲來,邊哭邊喊媽媽。
我正安慰她,主班老師走過來了(背景:主班老師是從樓上下來的,不了解情況),說今天做完活動,媽媽會來接你啊,然後讓我趕緊走。
我明白老師是以為我女兒不願上幼兒園,和媽媽分離焦慮哭,但我知道一定不是,她每天上幼兒園都是開開心心的,不會因為離開我而哭,而且都已經大班了,早已習慣。
我怕影響老師們,也希望女兒能儘快恢復情緒,於是慢慢走離操場,邊走邊看女兒,主班老師讓女兒站到前面空位了,還聽她對女兒說,每天都是踩點到……,後面沒聽太清,女兒還是一直哭,主班老師也沒管,就去做操了。
我站在校門外,看到女兒慢慢的停止了哭泣,但情緒還是不高。我知道她過一會就會好。上班路上,我和她爸爸說了這件事,以他的脾氣他挺生氣的,也責怪我,為什麼沒當場問老師,弄清楚女兒哭的原因,為什麼要把女兒安排在最後一排。
我知道這只是一件小事,可能我們和老師之間有一些誤會,我也體諒老師的辛苦,要管那麼多孩子,不可能每一個孩子的情緒都照顧到。所以我希望能讓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不至於因為一些事就覺得受了委屈,當然她也還只有5歲多,我會慢慢和她一起成長。
10月中旬,我送她上學,離園時她又開始大哭,一直說要跟媽媽在一起,看到我要走就哭,不讓我走,我知道這次是真的分離焦慮了。
其實,幼兒園剛換過來的那幾天她適應得很快。有幾次看到我們小區的一個小女孩,也是大班,她媽媽送她上幼兒園時,抱著媽媽腿不讓走,大哭。我還心想,幸虧我女兒沒有這方面的擔憂,每天都是開開心心上學,和我說再見。
不光幼兒園,上課外班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老師說上課前她會哭,要媽媽,老師也很驚訝,以前從來沒有過,上課外班也已經有大半年了。
上跳舞課,必須要我陪著,才能上,不然就是一直哭。要知道,之前我是送完她就回家,下課再過來接的。
起初,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知道這是安全感出了問題,加上女兒又是一個敏感的小女孩,可能最近這段時間我們做了什麼事,讓她感到沒有安全感,害怕分離。
但我也想搞清楚她為什麼哭,那天晚上下課回來後,我讓奶奶問了她哭的原因,她說害怕老師不喜歡她,無論她做什麼,老師都不表揚她,所以想跟媽媽待在一起。我這才想到,也許是新環境適應的問題。
於是那天晚上和主班老師做了溝通,老師表示可能之前關注不夠,之後會多多關注她,鼓勵她。和我一起來解決孩子的問題。
和老師溝通後的一段時間,效果並沒有馬上顯現,分離時女兒依舊會哭。但已經有很大進步。雖然眼睛會紅,很捨不得,磨磨唧唧磨蹭很多時間,但至少看不到她大哭了。
剛開始我以為她只是對我依賴,想著換個人送會不會好一點。後來,陸續換了爸爸送、奶奶送,她依舊如此。以下記錄了爸爸送去的一次經歷。
今早是爸爸送的,送完回來,他和我分享送去的情景,感慨:女兒現在說話跟個小大人一樣了,好像很懂事。
他說,在車上的時候女兒主動說:「爸爸,今天我上學不會哭啦。」爸爸問:「為什麼呢?」她說:「之前會哭可能是因為跟媽媽在一起待的太久了,太依賴媽媽了,現在好多了。」老公真的以為她好了,不會哭了。
到了學校,女兒又開始了,找各種理由不讓爸爸走,讓爸爸多陪她,一下要上樓去放書包,一下要去找東西,後來抱著爸爸的腿不讓走。
老師過來,拉她去做操,她雙眼通紅,又要哭的樣子,不停的說「爸爸,你開車慢點開。」「爸爸,你今天不會加班了吧?」「爸爸,你今天會早點回家嗎?」她爸爸送得少,看到這樣的情景於心不忍。後來女兒被老師抱過去了。爸爸走出去,躲在校門口的鐵門外瞧了很久,發現女兒狀態還可以,就安心的上班了。
我和老公討論,女兒這個年紀真的什麼都懂了,她能說出那樣的話,說明她心裡其實都知道,她知道上學是不能哭的,她也知道是一定要和爸爸媽媽分開的,只是她還做不到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她是真正的依賴家人,想和家人待在一起。也讓我想到女兒經常說:「媽媽,我不想哭的,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
我想分享幾點這段時間的感悟,與你探討。
一位大咖說,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無非是四個層次的問題。從底層到高層分別是:安全感、自信、底層能力和知識技能。但父母的工作,最重要的80%,是在最底層,給孩子構建安全感。
當孩子出現了分離焦慮時,我們應該給與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高質量的陪伴是全心全意的陪伴,放下手機,投入的陪孩子玩,感受孩子的樂趣。
有時候,有些表現是因為孩子感受到和父母的關係比之前更可靠而表現出來,於是他們開始索取父母的關注和安撫。
有一個理論,說孩子需要每天至少抱十六次,我沒有做到過,但我也相信抱抱親親對孩子非常重要。當你不知道如何做時,就從抱抱親親開始吧。
當你找到孩子真正不想上學,不想分離的原因後,孩子的情緒就有了一個安放之處。
如何去找到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呢?可以通過和她最親密的人的共情式詢問,還有睡前陪伴孩子的溝通。我發現我女兒在睡前會跟我說很多她的心裡話。這個時候問她,她一般說的都是真實的想法。
當孩子出現了問題時,我們不光要在自身尋找原因,還要積極和老師溝通,找到孩子的問題,和老師一起解決,這點是很重要的。
比如當孩子換了一個新環境,適應中是否有一些問題,這些都需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因為我女兒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小女孩,比較敏感,她會說她不想去上學的原因是怕同學嘲笑她,她怕自己做得不好。她有挫敗感。所以我會和老師溝通,與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有時,作為家長,我們也會生氣,也會兇孩子,過後,又會覺得很愧疚,怕孩子受到傷害,其實你只要給孩子灌輸這個觀點:寶貝,媽媽生氣的時候也是愛你的,無論你發生什麼,變成什麼樣,媽媽都會愛你。當你給了孩子這樣的心理暗示後,慢慢的孩子的安全感就會逐漸建立。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