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又一批小可愛要進入到幼兒園了。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分離焦慮,應該是小朋友入園過程中最大的敵人了吧。
皮哥在總結自己的經驗,與在幼兒園做老師的朋友探討以及查閱資料過後,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這個概念很好理解,那為什麼會產生分離焦慮呢?
1、依戀對象的轉變
以前日日相對的是和藹可親的老母親,突然之間換成了還不怎麼熟悉的老師,你讓我怎麼不傷心,你讓我怎麼不難過。
2、環境的變化
離開了生我長我的家,告別了我的小床,我的娃娃,我的恐龍,我的……(此處省略四千三百種玩具名稱),來到一個我去了還沒幾次的地方,你叫我怎麼捨得,你叫我怎麼不害怕?
3、自理能力的缺少
唉,以前的我,吃飯姥姥喂,衣服麻麻穿,走路爸爸推,想看電視喊一聲就行,再看看現在,什麼都得自己做,寶寶做不到啊。
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呢?
1、耐心引導
經常會有家長看到小朋友哭的梨花帶雨就不送孩子去幼兒園了,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就像你當年獨自離家要去上大學一樣,除了期待,心裡肯定也有焦慮吧。
對於小朋友更是如此,因為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邁出家門,走向社會,同家人之外的人建立社交關係。
其難度和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切不可因噎廢食,只要耐心的引導,孩子一定能夠逐漸適應新環境。
2、做好約定
告訴孩子你會在什麼時候去接ta,然後準時出現。
有家長會說:沒有用,我每次都說第一個去接ta,還是哭鬧。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你在平時生活中,或者說沒有從小就養成與小朋友做約定的習慣。所以孩子對你口頭做出的承諾是將信將疑的狀態。
「你在這裡玩,媽媽在廚房裡,每隔五分鐘媽媽就會回來看你一眼。」
「我現在下樓買個東西,十分鐘之後就回來。」
「爸爸答應你,明早你一醒來,我就來奶奶家接你。」
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做出類似的承諾並每次都踐行呢?
做出承諾,遵守承諾,建立親子間的信任對於兒童安全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3、家長的態度
其實分離焦慮不僅僅是孩子有,家長也有。
沒錯,你看到的不是壞人,不是小偷,不是搶孩子的,他們只是家長。
孩子天生具有很強的感知能力。當孩子發覺到我們對於他們上幼兒園這件事也有著擔心和焦慮的時候,他們會產生更大的恐懼。
所以,我們要先放輕鬆,相信幼兒園的老師,更要相信孩子。
4、正向的引導
接完孩子回家後,切不可一開口就是:
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
今天有沒有哭?
明天還去不去幼兒園了?
這樣的致命三連就好像你過年回家時:
今年工資漲了嗎?
有對象了嗎?
啥時候買房?
本來上了一天幼兒園已經夠鬧心的了,再加上這些問題,孩子能不難受?能不焦慮?
所以一定要正向的引導,問問孩子今天玩了什麼好玩的遊戲?認識了哪些可愛的小同學?
找到孩子對於幼兒園感興趣的部分。
牴觸情緒特別嚴重的孩子,閉口不提也沒關係,告訴小朋友:明天這個時候媽媽還會按時來接你。
5、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這個也屬於長期要做的,至少在幼兒園之前要教會孩子完整的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比如:餓了,渴了,要上廁所等等。
同時要教會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時,不欺負別人也能夠保護自己,以及如何尋求老師的幫助。
6、自理能力的培養
很多小朋友產生分離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理能力太差,也就是自己照顧不了自己。
因此會產生挫敗感和自卑情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關注到小朋友自理能力的培養,如吃飯,如廁,穿衣等。
值得注意的是,小朋友的自理能力跟ta的精細動作發展關係密切。精細動作發展不好就容易出現我們所說的笨手笨腳的情況。
希望皮特老師這些建議能夠幫助各位寶寶順利入園~
皮特老師:早教老師一名,現坐標杭州。入行五年,千例線上及線下諮詢經驗。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百場講座經驗。家庭教育倡導者。不追熱點,只寫乾貨!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