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童心理醫生的孩子經歷分離焦慮

2021-02-20 徐桂鳳

在我接受網絡諮詢以來,收到的頻率最高的問題之一就是關於分離焦慮的,各種關於孩子「粘人」、媽媽上班時哭鬧、上幼兒園哭鬧等問題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也有媽媽在收到我的回覆後感嘆一句:「徐醫生,你這麼懂兒童心理,你家孩子肯定不會有分離焦慮吧?即使有你也能很淡定應對吧?做你的孩子真是幸福!」

 

其實,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只不過會因孩子本身的氣質特徵、親子依戀類型、家庭養育模式等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激烈程度和持續時間而已。

我家娃一樣有經歷餵飯、洗澡、陪睡都只要媽媽,媽媽一轉身就哭鬧的時候,我也一樣有坐在馬桶上,和哭鬧著撓著門非要跟進來的娃大眼瞪小眼的時候。

 

然後,在我家老大出生前我也只有「紙上談兵」的育兒理論,老大出生後我也多多少少在實踐中跌撞,也和許許多多新手媽媽一樣會有育兒焦慮,比如,月子裡的我會在老大安靜睡眠時,忍不住摸索到他的嬰兒床邊去試探他的鼻息……


 

關於分離焦慮,除去老大老二在一歲左右的各種粘,各種「出門哭」以外,老大小包子的兩次經歷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第一次是我在老大兩歲時帶他回國,因為要去廣州種牙帶著他去不方便,於是我將老大留在外婆家一周,因為外婆一直從小幫忙帶他,他和外婆很親近。

走的那天我和他揮手,他倚在外婆懷裡歡快地和我揮手拜拜,於是我滿懷著「農奴翻身得解放」的心情安心登上了去廣州的火車。

 

在廣州待了6天,期間晚上和他視頻,第一天第二天晚上他抱著iPad不停地親,不停喊媽媽,哭鬧著不肯結束視頻。但是,從第三天晚上開始,視頻的時候他就不哭鬧了,和我簡短打個招呼就忙著和堂哥追逐遊戲去了。我雖然失落,卻也因此鬆了一口氣。

 

等我折騰完牙齒回到外婆家的那天晚上,他已經睡下了。我滿懷欣喜地挨著他睡下,想像著他第二天早上發現媽媽就在身邊,該有多麼的驚喜和雀躍。

 

第二天早上,我自己早早就醒了,一直瞪大眼睛等著他醒,就怕錯過他睜開眼睛看到媽媽時的表情。瞪了一個多小時,他終於醒了。

我歡快地喊他寶貝,結果,就見他看了我一眼,沒有表情,然後就開始大哭,喊外婆。等我媽來了,他看都不看我一眼,一頭扎進外婆懷裡……

 

我所期望的欣喜撲進我懷裡的場景壓根沒有,我頓時心裡五味雜陳,心裡的期盼頓時碎成了渣渣,說不出的難過。要知道,從他出生我就沒有離開過他一天,就這麼出去6天,他就不要我了……

 

那一天,等他終於肯搭理我,已經是早飯以後了,而且自從早飯後他就幾乎整個上午都掛在了我的身上,之前活潑好動到處亂竄的他又恢復了一歲時我上廁所都要跟著的模式。

 

更讓我很難受的是,我發現小包子在沒有任何眼部疾病的情況下出現了頻繁眨眼睛的行為。我自己學這個專業的,非常明白:這種沒有明顯軀體疾病的「小動作」(頻繁眨眼、聳鼻子、慫肩膀、清嗓子)如果持續時間足夠長,發生足夠頻繁,就是「抽動症」了。

 

這是一種原因不明但幼兒多發,有一部分會持續到成人的兒童發育行為問題。我也知道,孩子的焦慮情緒和壓力狀態會誘發、維持,甚至會使問題加重。

我非常感激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方向,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我沒有嘗試糾正他的頻繁眨眼行為,也沒有給予任何訓斥和語言強化。

 

另一方面,我安心給他足夠的陪伴,和各種高質量的互動,一起玩各種哈哈大笑的遊戲,也試圖在遊戲和故事中告訴他媽媽永遠都愛他,即使媽媽不在他身邊,媽媽也一直非常想念他。

非常幸運,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相處和調試,小包子的頻繁眨眼行為逐漸減少,最後終於消失了,至今也沒有再出現過。

 

這次的經歷給了我一個很大的警示,我一直覺得小包子總體是一個特別活潑開朗,有點「人來瘋」的娃,一直以來他所表現出來的適應能力也確實不錯,但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活潑開朗,人來瘋」都是建立在媽媽在身邊,我和他之間有著穩定連結的基礎上的,他在活潑開朗的同時也是一個情感很細膩敏感的娃。

 

這次的事情讓我覺得,我在兩個方面做得不夠:第一、出發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提前說明和準備; 第二、我離開的那幾天和他的視頻過於形式化,沒有利用網絡之便進行更多的交流。

 

除了兩歲時的這次分離,在他三歲的時候,我又因為一些事情必須回國一段時間,時間更長,要回去兩周。有了兩歲回國那次的經驗教訓,這次我提前做了一些準備。

我和他在睡前故事時間儘可能多地聊關於中國的故事,平時每天接送他託兒所的時候,也一直有意無意告訴他,雖然媽媽要上班,但是媽媽每天都很想他,媽媽無論如何都愛他。

 

然後我做了一件我至今仍然覺得非常正確的事情:我提前給他準備好了14封信,交給娃爸,交待娃爸每天晚上睡前都要給他讀。每封信都只有隻言片語,畫的小插圖也是醜醜的,但是我在每封信裡反反覆覆強調的都是「媽媽愛你」和「媽媽想你」。

 

據娃爸說,小包子經常在想我的時候拿出我給他的信,像模像樣地「讀著」,雖然他不認識幾個字,但是會自言自語:「寶貝,媽媽很愛你呀!」(下圖)。


即使現在,這些信也被他收在他房間的抽屜裡。

 

 

我做的另一件事情是,我和小包子視頻不再只是蜻蜓點水,我儘可能多地詢問他每天的生活情況,在他興致缺缺的時候以興奮地口氣告訴他我的生活見聞,或者給他講故事。這些互動都讓他對每天的視頻充滿期待。

 

這次的分離,雖然據娃爸說小包子也有幾天的情緒變化,但基本比較平穩,他還會按照我在信裡囑咐的,主動照顧妹妹,和妹妹分享玩具。

我回到美國的時候,他和爸爸去機場接我,看到我的那一剎那,他飛奔過來撲到我懷裡,然後一路上就一直開啟說話不停歇模式,告訴我他在家裡各種事情。

 

我摟他在懷,心甜如蜜……

 

(圖片來自google圖庫)

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關於「分離焦慮」的語音答疑,徐醫生公開答4 

寶寶上幼兒園,家長憂心三問

幼兒園:早送晚送,這是個問題

不得以要送娃去「小小班」,要注意些什麼?

寶寶入園一周了,這些問題你有遇到嗎?

 

 

徐桂鳳,兒童發育行為心理醫生,曾工作於廣州某三甲兒童醫院,現學習工作於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發育與障礙中心,同時也開始攻讀愛荷華大學流行病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兒童進食問題的行為幹預以及家庭化治療)。

育兒交流微信:Bamia2 (主要用於線上分享會,以及媽媽們進行相互交流和支持)

本文作者徐桂鳳,授權獨家首發於【醫信婦兒頻道】,【醫信婦兒頻道】為忙碌的婦產科和兒科醫生精選前沿期刊、最新指南、經典病例、醫療行業資訊。

相關焦點

  • 孩子害怕上幼兒園怎麼辦?心理專家教你應對分離焦慮
    心理專家教你應對分離焦慮 2019-08-26 09:33:12來源:新京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首先需要家長改變對孩子入園問題的態度,並注意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如果經過上述處理仍然恐懼上幼兒園,需要尋找有無其他特殊原因,必要時接受相應的心理行為治療。
  • 孩子害怕上幼兒園怎麼辦?心理專家教你應對分離焦慮 - 新京報 - 好...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華指出,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首先需要家長改變對孩子入園問題的態度,並注意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 孩子反覆分離焦慮怎麼辦?
    孩子經歷了什麼?你了解分離焦慮嗎?因此,分離焦慮不是一次性的,不是經歷過一次,孩子就永遠免疫了。這說明孩子有可能患上「分離焦慮症」。「分離焦慮」和「分離焦慮症」是不一樣的。據研究發現,分離焦慮症的發生可能與孩子不安全感心理有關。當孩子出現這些症狀,建議家長審視一下孩子的生活環境。
  • 如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許多孩子都會遇到分離焦慮問題,令這個問題讓很多家長非常不知所措,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最經常遇到這個問題的情況時是孩子要上幼兒園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嚎著,拉著這父母的衣角,這也是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那我們應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 分離焦慮:家長處理好分離時刻,讓孩子在分離中學會成長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分離焦慮是指孩子在與父母或者其他與自己很親密的人分開時,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安情緒,這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個表現,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會表現為哭鬧沮喪、緊張焦躁。這種表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削弱,最後消失不見。
  • 兒童的心理剖析,不願離開爸爸媽媽,有可能是分離焦慮
    小朋友的心理想也知道比成年人脆弱很多,而一般來說自己的孩子自己疼,不至於出現有了狀況不看病的,要說十來年前大家都不知道有心理疾病首當其衝的是每個家庭都一定會遇到的分離性焦慮。也有人調侃它稱之為開學焦慮症。
  • 開學季,孩子患上了開學綜合症和分離焦慮,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在排除孩子的軀體疾病同時,考慮帶孩子看看專科心理醫生,不致於貽誤病情。那麼,如果孩子嚴重焦慮不安,父母們應該怎麼做呢?「對環境、老師及學校的生活感到陌生,會有一個不適應的階段,表現出當他們和所依戀的人離別時會出現某種程度的焦慮、不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熟悉環境後這種焦慮可以自行緩解,這是正常兒童分離焦慮的反應。
  • 兒童的五種焦慮!從分離焦慮到恐懼症
    分離性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簡稱SAD)患有分離性焦慮症的兒童對於與父母的分離感到十分焦躁,分離的情況包括上學分離、工作分離、出差分離、睡覺分離甚至是父母就在隔壁。離開父母,無法得知父母的情況時,兒童會焦慮,同時,無法確定離開父母自己會怎樣,也讓兒童焦慮。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怎麼辦?你知道什麼是分離焦慮嗎?
    普天下媽媽共同的煩惱,孩子像萬能膠一樣纏著媽媽,著實讓人崩潰,甩都甩不掉。很多媽媽都去求助,該怎麼讓這個幸福的煩惱,不哭不鬧的放過自己。但結果往往不盡人如意,都是紙上談兵。其實,這個煩惱的時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分離焦慮期。這一現象會出現在6個月到3歲的兒童身上,1歲半的時候會達到頂峰。不同的寶寶表現和焦慮程度會有所不同。
  • 兒童心理學: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與你分開時產生的分離焦慮
    很多家長都為孩子們開學的第一天或者結束哺乳期後跟孩子分離的第一天感到焦慮。他會認為我們拋棄了他嗎?他會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嗎?分離焦慮障礙是12歲及12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焦慮障礙,早在2歲時就會出現症狀。原因還不完全清楚。基因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患有任何類型的焦慮障礙,他們的孩子更有可能患有分離焦慮障礙。
  • 幼兒園開學第一課 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父母試著「狠心」把孩子放在幼兒園,但是老師反饋小翔在幼兒園顯得悶悶不樂,參加活動時也不積極,讓父母擔心他是不是「抑鬱」了。其實,許多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出現類似的表現,這些表現到底是不是「抑鬱」呢?若不是抑鬱又會是什麼原因呢?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王芳針對小翔的這種情況,從心理層面給出了專業解釋:「分離焦慮」。
  • 幼兒園開學第一課 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父母試著「狠心」把孩子放在幼兒園,但是老師反饋小翔在幼兒園顯得悶悶不樂,參加活動時也不積極,讓父母擔心他是不是「抑鬱」了。其實,許多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出現類似的表現,這些表現到底是不是「抑鬱」呢?若不是抑鬱又會是什麼原因呢?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王芳針對小翔的這種情況,從心理層面給出了專業解釋:「分離焦慮」。
  • 兒童的分離焦慮及其帶來的危害
    分離性焦慮是在學齡前兒童身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分離焦慮症的發生率為3.5%~5.1%,女孩分離焦慮多於男孩。兒童分離焦慮症的危害對每個兒童卻截然不同,比如,有些兒童哭鬧幾天就可以接受他人的照顧,但一部分兒童卻要持續很久,病程可持續數年!兒童分離焦慮主要表現在兒童與親人分離時深感不安,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
  • 如何處理兒童分離焦慮-繪本《弗洛拉的小毯子》-兒童過渡性客體
    兒童在逐漸與父母分離的過程中會有安全感不足,這時候自己經常使用的熟悉的物品可以緩解兒童的分離焦慮,幫助他們度過困難期。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各種分離,處理不恰當會讓兒童造成分離創傷。因此父母需要重視孩子的分離感受,要耐心呵護理解他們,幫助他們順利接受分離。
  • 開學了,兒童的分離焦慮也開始了
    家長們也非常焦慮,在周一,我就接到了好幾個家長的私信,想了解關於幼兒去學校分離焦慮的情況。因此,我們就來聊一聊在兒童有分離焦慮後,我們的行為有哪些是可以幫助到他或者更影響孩子的焦慮的。父母說以下這些話,並不能幫助孩子開學降低分離焦慮NG1.不能哭其實阻止孩子有情緒,不是很明智的方法。
  • 寶寶的分離焦慮,記住這幾招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兒童與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顧他的人分離時,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是個體因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而使自尊心受損時所形成的-種緊張不安而又帶有恐懼的負性複合情緒。 分離焦慮每個孩子都有,但入園前的家庭教養方式不同,幼兒的分離焦慮表現的程度也不同。
  •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原因不是厭學,而是「分離焦慮」
    而事實上,孩子不願去幼兒園這件事在在兒童心理學中,有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那就是「分離焦慮」。什麼是「分離焦慮」學術上通常認為,「分離焦慮」的產生源於幼兒生活環境的變化,面對陌生的環境幼兒的安全感會受到極大的威脅,於是就產生了焦慮的情緒。
  • 如何預防兒童分離焦慮症?
    7、培養孩子的合群能力  讓他從小習慣多人撫養的環境,給他創造接觸家庭成員之外的其他小朋友和大人的機會。鼓勵孩子拿自己的玩具與其他小朋友分享,以培養他與人相處的能力。孩子在集體環境中受到歡迎,可以減少或者避免分離性焦慮的發生。  以上是如何預防和克服兒童分離焦慮症的七個方法。
  • 開學了,如何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其實,許多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出現類似的表現,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是兒童在和照料者分開時出現的一種焦慮體驗,不同的兒童分離焦慮的程度和表現形式各不相同。
  • 開學了,如何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 王芳)9月份,北京的幼兒園也陸續迎來了開學。 與此同時,對於一些剛剛邁入幼兒園的新生寶寶和家長們來說,也正面臨著一場令人頭痛的「分離大戰」!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是兒童在和照料者分開時出現的一種焦慮體驗,不同的兒童分離焦慮的程度和表現形式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