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下媽媽共同的煩惱,孩子像萬能膠一樣纏著媽媽,著實讓人崩潰,甩都甩不掉。
很多媽媽都去求助,該怎麼讓這個幸福的煩惱,不哭不鬧的放過自己。
但結果往往不盡人如意,都是紙上談兵。
其實,這個煩惱的時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分離焦慮期。這一現象會出現在6個月到3歲的兒童身上,1歲半的時候會達到頂峰。不同的寶寶表現和焦慮程度會有所不同。
分離焦慮: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焦慮。一般在嬰幼兒10個月左右開始發現。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不辭而別。很多媽媽為了避免孩子哭會悄悄走開,這是不對的。應該在離開孩子前要明確告訴他媽媽要去哪,什麼時候回來,最關鍵的是媽媽心態要調整,很多時候媽媽比孩子更加捨不得,這會進一步加強孩子的分離焦慮。
其次,分離要有儀式感。分離的完整體驗是分離的悲傷和重逢時的喜悅,大家往往會注重幫助孩子處理離別時的難過,卻忽視強調重逢時的快樂。因此,分離時要有告別儀式,如上班前蹲下來認真和寶寶說媽媽要去上班了,中午就回來,像昨天一樣和媽媽說拜拜吧。每次下班一進門就要親親寶寶,抱抱她並強調「你看,媽媽回來啦」專心地陪寶寶玩一會讓他充分感受重逢的快樂。
玩躲貓貓遊戲。日常躲貓貓遊戲可以讓孩子適應媽媽暫時不見了,以降低孩子的分離焦慮。體驗分離與重逢,讓孩子成為掌控者,是孩子重要的心理平衡。
因為在真實的生活中,孩子是被動分離的被重逢的角色。躲貓貓遊戲可以增強寶寶的掌控感,讓他成為主動的分離者和重逢者以降低其分離焦慮。
依戀是天生的,分離焦慮是孩子害怕失去依戀的表現,和孩子建立依戀平衡,既不能對孩子依戀需求視而不見,也不能過分保護才是幫助孩子有勇氣面對分離的根本。
如果你很幸運的話,多培養幾個接班人,讓寶寶減少對媽媽的依賴。
現在很多女性都是一邊上班,一邊帶娃,家中的牢固,老人基本像個擺設一樣,沒一點用處,這種狀況更容易造成寶寶和媽媽的焦慮。如果條件允許,讓家人多陪陪寶寶,雖然別人也永遠替代不了媽媽的地位,但至少可以給媽媽們和寶寶一個緩解痛苦的時間。
職場的壓力,帶娃的辛苦,寶寶的哭鬧,家人的不解,給媽媽們帶來了很多的壓力,如果寶寶又分離焦慮很嚴重,時時黏著媽媽,讓媽媽什麼都做不了,還心情煩躁,簡直是家庭的災難。
所以,媽媽們嘗試著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吧,但是也不可操之過急,畢竟這種依賴關係也維持不了多少時間。
記者,不要總是只顧著工作,不忙的時候多陪陪孩子,全心全意的跟孩子多玩玩,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你肯定會回來的,而且回來後也像以前一樣愛他,會覺得安心。
不僅只顧著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很多寶寶並不是無理取鬧,只是想讓你多陪陪他而已。
每個寶寶都要成長,你懷抱中的小人人早晚會離開你,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