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生都在經歷著分離,重逢,在分離的過程。有人說分離是為了更好的重逢。但對於孩子來說,分離在他們的世界中是什麼樣子?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們可以獨自等待分離後的再次重逢?
見過太多的寶媽跟我說自己如果離開寶貝一會,孩子就哭鬧不停。也有很多寶媽說為了上班要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然後悄悄地走。更多獨自帶孩子的寶媽說上個衛生間都要把孩子帶進去,不然哭個不停。等到再大一點上幼兒園的時候更是對孩子和家長的雙層分離焦慮的考驗。就沒有高高興興和媽媽再見的孩子嗎?答案是有!
要讓孩子坦然的面對分離,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短暫的分離。記得我推薦過《魔法歲月 0~6歲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本書,孩子在接觸這個世界的過程中有他們自己的記憶曲線和行為模式。當孩子最熟悉的人忽然不見對他們來說是世界的坍塌,在他們看來短暫的不見就跟消失差不多。對未知每個人都是恐懼的,何況是孩子。
記得星星那會我一個人帶,不管我去幹什麼都會告訴她,即使在她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只要是在她看不見的區域,我會提前跟她說我要去做什麼,如果時間稍微久一點她一旦有哭的趨勢,我會立馬回應說媽媽在哪裡在做什麼,她聽到熟悉的聲音就會在等等。等快要去上班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告訴她,要去上班,然後會很長時間看不到我,但是我下班之後會回來的。這個過程可以緩慢一點,在沒上班的時候先從消失一個小時,再慢慢加長時間,等她明白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就很容易跟媽媽再見。因為她知道媽媽不是消失了,媽媽會回來的。給足孩子安全感,她才能更好的面對分離。
對於上班悄悄走的寶媽來說,會覺得孩子怎麼越來越黏自己。而且覺得自己給寶貝說要去上班他哭得會更厲害,還不如不說。在這裡有個詞叫做心理預期,告訴孩子你要走的時候,他就開始心理預期,知道你要走,還會回來,但又不想讓你走,他會哭,但已經不是他未知的哭。等他知道哭其實也沒有用的時候,也就是可以跟你快樂的說再見的時候了。給孩子心理預期的建設時間,就分離而言,孩子面對你哭的時候更多的撒嬌想讓你留下來。但在你背後哭更多時候是被拋棄對未知的恐懼。
前期的短暫分離,給足孩子安全感。你會發現上幼兒園的時候只有你的焦慮而沒有孩子的焦慮。星星是七月的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也就三歲兩個月不到,在班級屬於比較小的孩子。但她開始上幼兒園就沒有哭過,除了第二周的時候表達自己的不情願但還是會去。之後幼兒園就是天堂,周末都問我為什麼不去上學。為這個獨立的女孩子點讚!
如果孩子剛上幼兒園會哭鬧,這個問題在期期和天天的身上就有體現。他兩是12月的孩子,按道理上幼兒園在班級算比較大的孩子,按照星星的表現,他兩應該不哭才對。誰知道並不是,作為男孩子反倒哭鬧會更嚴重一點。在這裡插一句:大家會潛意識覺得男孩子哭什麼哭,男子漢不流淚,而且幾乎經常跟男孩子說。我倒是覺得男孩子有時候心裡更加脆弱,不用太在意男孩哭,哭就哭唄,是孩子情緒發洩的出口。所以在幼兒園開學的時候幾乎每天早上會洗腦式給他兩說放學就去接你們,去接你們。但不說第一個去接,畢竟幼兒園接是要排隊的,不能給孩子養成第一個接的習慣,不然後期沒有第一個他會失望會發脾氣。他心理有放學接的預期之後,就能更好的面對分離。
直面分離,直面焦慮,會比讓孩子悄悄自愈來的快得多。祝每一個寶寶都能愉快地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