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離開媽媽就哭,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緩解方法媽媽們值得收藏

2020-12-18 棟果媽育兒

記得生了女兒一年之後,準備要上班了,就把孩子交給婆婆帶,結果沒想到女兒平時很乖巧,結果我一出門便哭著喊著找媽媽,每天出門變成了打仗,非得婆婆使勁把她從我懷裡搶過去,我才能去上班。

更有一次,和女兒視頻聊天,她哭得撕心裂肺,那段日子真是讓人過得心力交瘁。

其實,女兒一歲左右出現的這種情況叫做分離焦慮,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每個孩子幾乎都要經歷的一個階段,順利度過分離焦慮,孩子才能更好成長。

那麼,分離焦慮到底是什麼?

01.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為和父母分離而引發的焦慮不安或者不開心的情緒反應,又稱為離別焦慮。

當寶寶年齡大1歲左右時分離焦慮開始出現,1~3歲時的分離焦慮達到頂峰。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分離焦慮?

02.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

1.安全感缺失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分離焦慮,是因為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開始清楚的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但由於此時的孩子還停留在「母嬰共生」階段,他們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媽媽離開自己就再也見不到媽媽了,安全感的缺失導致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鬧。

2.家長的過度保護

很多家長把孩子當作「掌中寶」,時時刻刻都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對孩子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味地滿足孩子任何要求,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更加強烈,當家長不在孩子身邊時,自然會通過哭鬧來要挾。

3.環境發生變化導致不適應

孩子的適應能力有限,當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由於不能快速適應變化的環境,所以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尤其是到了陌生的環境,孩子會由一開始的恐懼,到情緒上的悲傷,再到行動上的掙扎哭鬧,這其實是孩子適應不了陌生環境的一種表現。

孩子對陌生的恐懼越深刻,分離焦慮就會越明顯。

若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焦慮聽之任之,不做任何處理,那麼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很大的傷害。

03.分離焦慮有哪些危害?

☆ 影響心理健康

處於分離焦慮期的孩子內心處於極度恐懼之中,若這種心理狀態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而任由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就會造成內心安全感的極度缺失,對孩子心理健康發育有著不良影響。

☆ 出現生理上的一些病症反應

有的孩子由於分離焦慮的長期影響,甚至生理上會出現一些病症反應,比如:肚子疼、發燒等。還有的孩子會出現睡眠質量不好,容易受到驚嚇等狀況。

☆ 對智商造成一定影響

分離焦慮其實不利於孩子智力的發育,在孩子幼兒期,智力發育與外界環境的刺激有很大的關係,當孩子長期處於分離焦慮的情緒中,大腦也會受到不利刺激。

那麼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家長真的無計可施嗎?其實不然,家長完全可以通過平時對孩子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的調整,來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快的融入到新的環境中。

04.三個方法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雖然說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每天哭鬧對寶寶的身心健康不利,也會影響到大人的心情。所以媽媽們一定要狠心一點,學會這三個方法,幫寶寶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1.做好「分離緩衝」

琳琳是個兩歲的女孩,媽媽每次上班之前都會吩咐琳琳:「媽媽要去上班了,但媽媽就去一小會兒,你跟奶奶在樓下和鄰居小朋友玩會滑板車,等你玩完,媽媽就回來了。」

就在和琳琳溝通的過程中,奶奶找準時機就把琳琳帶走了,為了讓媽媽順利上班,琳琳奶奶會帶琳琳去陽臺上看外面小朋友玩耍的情景,以此吸引琳琳的注意力,這樣琳琳就會明白,等她和小朋友玩一會兒,媽媽就會準時回到自己身邊。

像上面案例中的琳琳媽媽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就做的很對,琳琳媽媽並沒有因為孩子的哭鬧而選擇陪孩子一起哭,而是告訴孩子自己離開的時間和理由,並清楚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回來。這會讓孩子心裡有譜,覺得媽媽不會離開自己太長的時間。

而琳琳奶奶的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分離焦慮,孩子的情緒波動得到緩衝,所以減輕了琳琳哭鬧情緒的心理震蕩。

在這裡,媽媽們一定要學會,在和寶寶分離時千萬不要流露出留戀、依依不捨的狀態,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分離的場面很痛苦,決定出門就要頭也不回的離開,寶寶察覺不到媽媽的內心變化,便會更相信媽媽說的話,慢慢就會養成在家裡等媽媽回來的好習慣。

2.給寶寶內心足夠的安全感

面對和媽媽的分離,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大哭大鬧的現象,有的寶寶只是稍微哭了一會兒,媽媽多解釋一下,孩子狀態就會恢復良好。這類型的寶寶平時也不太粘媽媽,媽媽不在的時候也能獨立進行玩耍。

這種類型的寶寶是因為內心安全感的建立比較好。發展心理學認為:兩歲以下的寶寶需要有規律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若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信任,相反,安全感極度缺失的孩子,就會對周圍世界產生懷疑,形成消極的品質。

所以在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時,家長更應該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必須要不斷的鞏固孩子的安全感。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僅要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還要多照顧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這樣在和父母分離時,孩子才不會太焦慮。

3.多帶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

若家中一直是媽媽在照顧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對媽媽產生很嚴重的心理依賴,她媽媽離開時,孩子就會出現不適應。

所以平時媽媽可以多帶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適當的讓其他家庭成員參與到孩子的照顧中,當孩子逐漸習慣於其他人的照顧,就會減少對媽媽的依賴。

如何幫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對父母是一種考驗,對孩子更是一種成長。在應對孩子哭鬧的問題上,父母一定要耐下心來,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及時幫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孩子這朵「花蕾」才能更好地綻放。

相關焦點

  • 媽媽別悄悄離開,三招緩解「分離焦慮」
    其實這種情況就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媽媽如果想要擁有更多的自主時間,就一定要學會緩解孩子的焦慮。這個問題讓麗麗感到非常煩惱。一、孩子為什麼會有「分離焦慮」?很多人都是以為「分離焦慮」只會發生在寶寶和父母身上,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一般在家庭中照顧寶寶比較多的成員更容易和寶寶之間發生這種情況。
  • 為啥媽媽一離開就哭?孩子分離焦慮背後,是孩子還不懂物體恆存性
    就拿上周來說,明明和寶寶在家說得好好的,今天要乖乖在幼兒園待上一整天。但一到幼兒園就像是打開了「叛逆開關」,孩子「哇哇」大哭到像是要哭斷了氣。閨蜜只能是又一次宣告寶寶的上學失敗,將孩子接回了家。,那時候只要自己稍微離開一些,寶寶就會像這種大哭特哭。
  •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4個方法,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
    家長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然後開開心心的去幼兒園呢?在知道怎麼做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幼兒的「分離焦慮」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幼兒會出現「分離焦慮「?了解了這些,家長會更理解孩子的焦慮情緒,從而平和的去應對。
  • 「媽媽,你再抱我哭一會」,萌娃即將入園,如何緩解分離焦慮?
    本想著入園那天,孩子才是主角,哭喊著「媽媽,你再抱我哭一會」,然後一步三回頭,五步一回首有一天,他們要離開熟悉的家人,獨自一個人到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群,焦慮是在所難免的。當孩子上幼兒園時,從以前的隨時可以看到親人,突然變成了一整天都看不到親人的狀態,這種巨大的變化,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分離焦慮也就形成了。
  • 「媽媽別走」,5招解除揪心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很常見的,當寶寶出現分離焦慮,我們不必內疚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用恰當的方法就會順利度過分離焦慮。1.偷偷溜走,不告而別有些媽媽以為乘孩子不注意偷偷離開,孩子就不會難受,不用面對別離,實際上,處理分離焦慮的最大禁忌就是偷偷溜走,寶寶還沒有做好分開的準備,爸爸媽媽就不經意間「消失」了,孩子會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 面對分離焦慮嚎啕大哭的娃,上班的新手媽媽們該怎麼辦?
    記得我家娃出現分離焦慮是在八個多月的時候,雖然之前做過很多工作,但早上我走的時候他還是撕心裂肺的哭。好幾次我忍著心疼頭也不回的走掉,還沒出小區奶奶就抱著寶寶追出來,邊走邊喊:「不行啊,你趕緊回來,哭的都要背過氣去啦!」沒辦法我就又回來抱著哄,我一抱上手就不哭了。等我把他送回家讓他玩玩具,奶奶看他玩的投入,在旁邊用手示意,讓我偷著跑。跑是跑了,可是幾次之後寶寶驚了,一秒鐘機會都不給我了。
  • 寶寶哭鬧不讓媽媽上班,做好這三點,有效緩解寶寶分離焦慮
    不走吧,上班要遲到了;走吧,孩子哭成這樣,不捨得走。其實,寶寶這種表現是由於心理學上所謂的分離焦慮導致的。分離焦慮,是寶寶在母親或者其他照顧者要離開時出現的明顯不安。分離焦慮一般在寶寶6-8個月大時出現,14-18個月大時達到頂峰。
  • 總是哭著「找媽媽」,離開一會都不行?孩子可能正在面臨分離焦慮
    編輯:邱寫寫見多了孩子哭著「找媽媽」的畫面,我們都已經感到習以為常。小孩子總是過分地粘媽媽,似乎已經成了一件全民公認的事情。「找媽媽」,離開一刻都不行?應對分離焦慮,爸媽們要做好先導者,給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
  •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如何緩解孩子分離焦慮
    不過,父母們可別高興的太早啊,你們還沒完全解放呢。還記得9月1號當天,「幼兒園開學第一天場面失控」、「幼兒園聽取蛙聲一片」接連登上了微博熱搜,小朋友們哭喊著要找媽媽,要回家,哭聲撕心裂肺,越來越大,加之情緒的渲染,連原本不哭不鬧的孩子也跟著哭了起來,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師真的是太難了。
  • 媽媽一走孩子就哭,是分離焦慮在作怪,讓寶寶知道你會回來很重要
    小雨哭的撕心裂肺,小雨媽媽忍不住也跟著哭了起來。不上班沒有經濟收入,自己也捨不得跟孩子分開。總覺得一狠心就行了,真到那種情況,都是當媽的,誰能真正狠下那個心呢!本來想趁著小雨睡著的時候,偷偷去上班的,但孩子好像有預感一樣,一聽到關門聲就開始大哭,小雨媽媽也是實在沒辦法。
  • 寶寶半夜醒來看不到媽媽就哭?怎樣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帶過孩子的媽媽一定有這樣的經歷,孩子睡著之後,如果中間醒來發現媽媽在身邊就會繼續睡覺,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就會大哭。其實,這是很多寶寶都會出現的情況,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怎樣緩解這種情況呢?寶寶在出生後,對周圍的環境都比較陌生,很多時候都是媽媽陪伴在自己身邊,而媽媽帶給寶寶的安全感無法替代。當寶寶睡著以後醒來發現媽媽不在就會產生恐懼感,所以就會大哭。  隨著寶寶逐漸地長大,寶寶的意識中開始出現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寶寶會發現媽媽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所以會產生分離焦慮,對於寶寶來說是一種正常的發育現象。
  • 一離開孩子的視線就哭怎麼辦?說說「分離焦慮」那些事兒
    什麼是分離焦慮?當孩子和對他有反應的人面臨分離時,會產生一種不適應行為,而這種不適應行為,依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例如:越小的孩子,會表現出來緊緊抱著父母不放、害怕、非常愛哭;而較大的孩子,則會有懼怕的表情出現、情緒非常不穩定、又叫又跳的、耍賴、哭躺在底上不起來等等。
  • 緩解分離焦慮,讓孩子喜歡上學
    「我不要去上學,我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玩,嗚嗚嗚……」新學期開學已經一個多禮拜了,幼齡家長們討論最多的都是孩子入園時孩子哭鬧、自己擔心等焦慮情況。其實大多數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捨不得離開可「依賴」的父母。 孩子初入託兒班、幼兒園時大哭大鬧,抱著家長的腿不讓其離開,孩子回到家鬱鬱寡歡,一聽去上學就如臨大敵,這種情況常見的原因是分離焦慮。
  • 孩子離開媽媽哭是沒安全感?可能是分離焦慮,這兩點才是沒安全感
    玲玲的媽媽最近特別的苦惱,只要一上班,2歲的玲玲就會拉著媽媽的衣服哭鬧,不讓媽媽離開自己的眼前,有時候聽到開門聲,也會趕緊看著媽媽,怕媽媽偷偷的外出上班。所以每次上班的時候,孩子都會哭得特別慘,即使走了很遠了,玲玲媽媽還能聽到孩子的哭聲。
  • 化解2歲半寶寶分離焦慮的方法
    化解2歲半寶寶分離焦慮的方法2009-11-18 10:23作者:佚名來源:出處:搖籃網錄入:liuchanjuan   收藏本文導讀:我的寶寶現在兩歲半了,每天早上一醒來就找我,並說:「媽媽不要上班  問:我的寶寶現在兩歲半了,每天早上一醒來就找我,並說:「媽媽不要上班,在家裡陪寶寶玩。」如果醒來後看不到我,他就從床鋪上跳下來,衣服也不穿,撕心裂肺地哭,道理講了不少也不管用。
  • 孩子外地上大學媽媽偷哭 成年人分離焦慮如失戀
    原標題:「分離焦慮」有點像「失戀」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孫春云為涵涵媽這種情緒定義為「分離焦慮」,她說,眼看大學新生要報到了,最近到醫院來諮詢的新生爸媽可不少。20歲的曉鷗剛上大學時的經歷和涵涵很像:兩年前,曉鷗考上外地的大學後,爸爸媽媽送她去學校。火車開了3個多小時,媽媽就抹了3個小時的眼淚。這種無聲的哭泣一度讓曉鷗非常煩躁,「哭什麼啊,我上大學不是好事嘛?」
  • 和媽媽分開一分鐘都不行,寶寶「分離焦慮」該怎麼辦?
    每天出門前,孩子都要扯著衣服跟著我,不讓我去上班。電梯門一關,就哇哇大哭,不吃不睡一直鬧,我很心疼卻一點辦法都沒有,想過偷偷走掉,又怕對孩子心理造成不好影響。我該怎麼幫孩子緩解這種分離焦慮呢?其實,從寶寶6-7個月的時候就開始了,這時候的他們會形成一種「物體永久」意識,他們會以為父母離開,就不再回來了。因為尚無時間觀念,不知道媽媽離開後還會回來。這個階段,正常來說一般要持續到孩子1歲半到2歲左右。所以,1歲的寶寶才會在媽媽要去上班時哭鬧不安,甚至哭到媽媽下班回家。
  • 媽媽一離開寶寶就哭鬧,哭就對了,不哭問題可能更大
    01.為什麼寶寶不讓你離開寶寶不讓媽媽離開,其實是分離焦慮,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焦慮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其他的親密照料者也成立)。分離焦慮一般始於孩子7個月左右。
  • 孩子一去幼兒園就哭?「分離焦慮」導致孩子情緒崩潰,父母需重視
    這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祟,只要父母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就不會讓孩子抗拒上幼兒園了。這個問題讓媛媛的媽媽特別苦惱,因為孩子這種情況十分耽誤時間,不僅影響媛媛媽媽上班,還讓老師對媛媛的態度都有了一些變化。媛媛媽媽自己也想不通,為什麼媛媛一去幼兒園就哭呢?
  • 孩子一去幼兒園就哭?「分離焦慮」導致孩子情緒崩潰,父母需重視
    不少父母在這個九月,都開始把在家裡養了好幾年的孩子送進了幼兒園,讓他接受人生中成長的第一步。可是,還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和爸爸媽媽分別之後,就崩潰大哭,讓站在校門口偷偷看孩子的父母紅了眼睛。這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祟,只要父母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就不會讓孩子抗拒上幼兒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