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齡的新生兒,往往會對周圍的所有人報以微笑,而當過了4~5個月以後,寶寶們卻開始變得『怕生』起來,僅對爸媽表現出好感,並開始出現明顯的親子依戀。
編輯:邱寫寫
見多了孩子哭著「找媽媽」的畫面,我們都已經感到習以為常。小孩子總是過分地粘媽媽,似乎已經成了一件全民公認的事情。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或許我們會覺得這是孩子心智不成熟的體現,但是反過來站到孩子的角度上,我們才會深度理解這種分離給娃帶來的焦慮情緒。
在有孩子以前,看到小區裡哭著奔跑找媽媽的小孩,我心裡總會升起一種莫名的自豪感:一群幼稚鬼,小孩子真是難纏!
等到有了大寶以後我才明白,不光娃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娃。
每當我需要獨自出門取快遞、倒垃圾,大寶總會像個跟屁蟲一樣跌跌撞撞地跟過來,含糊不清地說著:「媽媽,我也去!」
有一次因為快件出了一點問題,處理的時間比平時要長出一倍多,等我回到家的時候,看到大寶坐在地上嚶嚶大哭,細問之下才知道,這個小不點居然在擔心我的人身安全。
我不禁感到好笑,同時也開始認真思考孩子們的依戀行為。當孩子們開始表現出明顯的依戀情結,分離焦慮也會隨之而來。
分離焦慮是指當孩子與父母分離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影響到正常生活的情緒狀態。
當面臨親子分離的時候,孩子們可能會出現焦慮情緒,甚至是出現哭鬧不安、掙扎等較為嚴重的表現。
說起分離焦慮,就不得不提一下孩子的依戀情緒,這兩者是互相依存的。
① 有媽媽在的地方才是家,多數寶寶只有當處在媽媽身邊的時候,才會充滿安全感,當媽媽不在旁邊的時候,則會表現出擔心和憂慮,這屬於典型的「安全型依戀」。
② 還有一種「迴避型依戀」,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娃不會表現出明顯的消極情緒,當媽媽去而復返的時候,娃也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這種情況則需要注意。
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但嚴重的焦慮情緒,則會影響到孩子和媽媽互相的生活。
分離焦慮的產生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主要是家庭出現了較大的變故,如搬家、轉學、父母分居或離異等。
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會出現一些情緒問題,如果沒有進行合理引導,孩子的性格形成也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嚴重的分離焦慮,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性格,還可能會導致一些身體上的不適。應對分離焦慮,爸媽們要做好先導者,給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
打敗焦慮情緒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正視它。
1)設置分離儀式
不少寶媽擔心娃在分離的時候哭鬧,因此選擇偷偷地離開,結果當寶寶在發現媽媽離開之後,焦慮情緒往往會表現得更加歇斯底裡。
正視分離焦慮,在離開前設立一個固定的儀式,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擁抱,明確告訴孩子自己要離開、離開多久,讓孩子明白這種分離是暫時的,媽媽很快就會回來。
2)安排合格的照顧者
在媽媽離開的時候,總有一個人要留下代替媽媽來照顧娃,這個人可能是奶奶,也可能是娃爸。這個人需要足夠地溫柔和有耐心,才能完美地替代媽媽,幫助寶寶整理情緒。
3)引導孩子管理情緒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情緒,而小孩子對情緒缺乏認知的管理的能力,因此常常會將所有情緒都通過統一的哭泣方式來表達。
正因為孩子們還小,我們做父母的才需要去進行安慰和引導,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的遊戲、繪本、親子溝通等方式,引導孩子去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主要針對孩子情緒引導而設計,包含自我保護、克服恐懼、不發脾氣等多種情緒的解析和引導。
《做最棒的自己》、《媽媽我能行》等篇章,是我家大寶受益最深的,也是當孩子在面臨分離問題的時候,最能給予孩子安慰的篇章。
兩杯奶茶的價格,可以給孩子帶來10冊中英雙語的親子繪本。我們用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和引導孩子,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財富。
小島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有出現分離焦慮嗎?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多平臺優質創作者,關注我,孕期營養健康、孩子成長教育,給您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