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只是芽芽出現這樣的問題,芽芽媽身邊的幾個朋友也都經歷著這樣的痛苦...
@罐頭媽:哎呀,我家寶貝啊,一哭就沒完沒了,老師都哄不了他咋整?
@桃子媽:這孩子一直都是我帶起來,身為老母親的我真是捨不得她自己獨立,自己待一天啊,萬一有點啥事回家也不敢說,怎麼辦呢?
@丸子媽:我覺得老師可帶不了我家娃,一哭起來那就是撒潑啊,還亂扔東西,別把幼兒園拆了吧.
@草莓媽:我家孩子應該還好,就是看到別人哭,他也會默默地哭,我可看不下去,太心酸了。
寶寶出生後,媽媽幾乎天天圍著寶寶轉,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很辛苦,但媽媽們也樂在其中,因為能享受到和寶寶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隨著寶寶一天天的長大,如果你一直是自己孩子世界的中心,他與其他人的接觸非常少,慢慢的,他就會不願離開你的身邊。
這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分離焦慮!
當孩子黏著你不放時,你或許會感到內疚,認為自己應該隨時陪著他。孩子會感覺到你缺乏自信,並且會吸收這種能量,做出相應的行為。
如果你對孩子適應他人的能力感到自信,孩子也會感覺到這一點,並更快地適應。
麻省總醫院兒童精神醫學服務處處長,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講師Michael S. Jellinek發表的兒科學評論文章中講到:母親的離開是如此具有潛在危險,以至於嬰兒在呼喚母親的回歸時會發出刺耳的吶喊,反映出抗議和焦慮。當我們遇到親人不可避免的損失時,這種吶喊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會面對的範例。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就如同之前《爸爸去哪兒》,很多人都被霍思燕家的嗯哼小朋友圈粉,他有著同齡小朋友的調皮和可愛,也有著這個年齡該有的哭鬧「焦慮」。
爸爸們出海打漁,他泣不成聲,最後哭著睡著了;
做小掌柜遊戲,別的小朋友玩的盡興,他卻扒著門縫找爸爸;
去地洞「探險」,起初勇敢當領隊,到中途卻堅持不住,依舊找爸爸.很顯然,小煙嗓純爺們兒的嗯哼同樣也「中招」啦!
為什麼我們的寶寶會在這個年齡階段產生如此大的情緒波動呢?
嬰幼兒分離焦慮的成因在研究中,發現主要與嬰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關。並取決於下列因素:
一、環境的巨大變化
嬰幼兒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無論是吃、住、行等對嬰幼兒來說都出現了困難。
例如:飲食不合口味、大小便便器的家園不一致、睡覺的小床發生了變化、活動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等。
所有這些物理環境的變化讓嬰幼兒深感離開家庭的迷茫和痛苦,思念家的情緒情感油然而生。
而心理環境的變化使嬰幼兒與親人的依戀出現了距離,依戀對象的改變,造成嬰幼兒不適應。
所有這些變化,都會使嬰幼兒出現哭鬧、厭食、悲傷等焦慮情緒。
二、家庭的因素
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幼兒入園適應快慢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平時不嬌慣孩子,注重幼兒獨立能力培養,鼓勵孩子探索新環境和與新夥伴一起玩的家庭,幼兒入園的適應期就較短,情緒問題也較少。
而那些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適應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於環境的巨大差異和轉折而出現情緒和生理上的問題。
如有的孩子因過分哭鬧和情緒的不安,而出現夜驚、夢魘或者腹瀉、生病等問題。
還有一些家長當他無法制服孩子時,會不假思索地用:「不聽話把你送到幼兒園,讓老師教訓你」來制服孩子,無形之中使孩子對幼兒園蒙上了陰影。
其實家長不經意的語言、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感染嬰幼兒,誘發孩子緊張、憂鬱等不良情情緒的發生與發展。
三、幼兒自身的因素造成
嬰幼兒自身獨立自理能力的欠缺是一方面原因,例如:午睡時不能自己穿、脫衣服;孩子不能自己獨立用餐;上廁所時不能自己整理衣褲等,使嬰幼兒難以面對當前的許多行為,此時孩子往往會表現出無奈和焦慮。
所以,如何應對才能輕鬆化解寶寶的分離焦慮症呢?
不妨試試下面5條建議:
1、如果孩子總是黏著你,要找一些機會讓孩子能夠習慣於陌生人和新環境,你要在場,但不要幹預孩子。
例如:你的孩子在和其他孩子玩或待在其他孩子身邊時,你和一個朋友閒聊,然後,離開你的孩子一小會兒,直到孩子習慣於你不在身邊。
2、向孩子解釋你要去幹什麼或去哪裡、和誰在一起、會待多久,以及其他有助於孩子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的細節。(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會說話,他也能「感覺」到你是為讓他作好準備。)
3、要告訴孩子,你知道他會害怕,這沒關係。但不能不接觸陌生人和新環境,這不是一個選擇。
芽芽,這裡多好玩,還有這麼多小朋友一起玩,
媽媽下班馬上就來接你好不好?
4、要迅速離開,相信離開現場後幼兒園老師會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活動上,孩子就會停止哭泣。
5.不要責備或羞辱孩子,也不要讓孩子逃避接觸陌生人和新環境。
芽芽媽寫在最後
有針對性的緩解策略將有助於控制孩子不良情緒的發生和發展,但是,分離焦慮發生的差異性決定了我們在實施運用的過程中要靈活使用,對每一位孩子所表現的焦慮的外顯行為應採取適宜的緩解策略,這樣才能獲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QQ:347764118/19507750/443317765
微信:caicaitong/schoolmum008
參考文獻出自:美國兒科學會
Separation Anxiety
https://pedsinreview.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6/2/57?sso=1&sso_redirect_count=1&nfstatus=401&nftoken=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nfstatusdescription=ERROR%3a+No+local+to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