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我家孩子開始分離焦慮了,有什麼方法能緩緩不?她是不是沒有安全感啊?」
又到開學日,在這個家長和寶寶不得不「分離」的日子,有的小朋友會非常開心,因為到了園區又可以跟喜歡的老師和小夥伴一起愉快的玩耍。
而有的小朋友就不那麼開心了,尤其是剛剛入園的孩子,這一天對孩子和家長還有老師絕對是一場不小的「挑戰」。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分離焦慮?如何才能解決或者緩解這個問題呢?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家長老師的開學「噩夢」——分離焦慮。
提到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大多數的爸爸媽媽會第一時間想到「孩子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這是錯誤的,要知道分離焦慮其實是適齡行為,再有安全感的孩子,也可能會產生。
分離焦慮簡單的來說,就是和某個人建立了親密情感、突然說要分開,會出現的傷心痛苦的情緒。
比如:熱戀那會兒,要和另一半小別;好不容易回趟老家,在機場和父母告別轉身的一瞬……
這種難受,人人都有,但對孩子來說,因為他們太小了,不懂得離開只是暫時的,也沒學會其他表達方式,就會大哭大鬧。
嬰兒最早在六個月的時候就會顯現出分離焦慮的徵兆來,但對於大多數的寶寶來說,最難受的時候是在13-20個月之間。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剛邁入幼兒階段,已經意識到自己是個完全獨立於父母之外的個體。這時候他們夜間哭鬧有可能就是分離焦慮的表現。(和爸爸媽媽分開睡對孩子來說是件可怕的事情)
幼兒要先了解分離的含義,然後才會明白重聚的概念,孩子可以從大人的行為中看出爸爸媽媽要離開,但是不會意識到你們會重聚。而且焦慮是可以傳染的,你越是不放心離開寶寶,不放心把他交給別人看護,你的寶寶也會越發憂慮。
★孩子可能會在你離開房間時哭泣或者因為知道你要離開不讓你把他放下;
★有些孩子會一整天都跟在他們父母身後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
★最讓家長難受的情景之一就是把一邊哭一邊粘著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去。
這種折磨會讓父母的心揪在一起,讓你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
不過爸爸媽媽們不用過擔心,分離焦慮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的消散,而且是有辦法控制的。
以下是一些讓我們大人和孩子適應分離的辦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雖然出現分離焦慮是適齡行為,但是孩子的反應很不一樣,這和大人平時下的功夫分不開。平時可以實踐起來:
分離焦慮的一大原因,是孩子無法理解「客體永久性」,就是媽媽離開了還能回來,要讓孩子意識到分離是短暫的,「躲貓貓」遊戲非常適合。
遊戲方法:大人可以躲在椅子、窗簾、門後,然後問寶寶,「媽媽在哪裡」,或者藏到另外一個房間,暫時讓孩子看不見,同時讓孩子聽到自己的聲音、讓寶寶得到安慰。藏的時間,可以從幾秒,慢慢延長到1-2分鐘。
如果寶寶沒法馬上適應,用抱枕、雙手、紙巾遮住也是可以的。不過爸爸媽媽切記,遊戲開始時要提前預告,不要偷偷溜走。
在上班前的一兩天,可以反覆多次、趁著孩子心情不錯的時候打個「預防針」:
「媽媽早上會在這個門口(園區門口)和寶寶說拜拜,寶寶到時候要和媽媽說什麼呀?」
如果這些理由孩子完全不排斥,我們就可以一直用。
所以,提前讓孩子知道你要幹嗎、去哪很重要,千萬不要偷偷溜走,孩子會傷心的……
假期的最後一兩天,應該讓孩子多和平時照顧她的人(比如老人、保姆)以及其他小朋友多多接觸,不要完全是媽媽帶一整天,逐步回到原來的節奏和規律。
但是呢,媽媽要陪得專心、有質量,讓孩子感受到全心全意,尤其是上班的早晨,最好能早起一點時間,陪孩子認真玩上半小時,比如搭搭積木、讀讀繪本,孩子被這種高質量陪伴「餵」飽的話,會更容易接受媽媽離開哦!
假如你以上的準備都做好了但是在離開的一剎那,孩子還是「哇」的一聲哭出來……
深呼吸幾下,這種又內疚又負罪的感受幾乎每位媽媽都能體會到。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心情愉快,哪怕你內心已經波濤洶湧了,也要把它們隱藏起來,鎮定、放鬆、愉快!
寶寶就像個小雷達一樣,可以敏感地偵測到父母的焦慮,如果你表現出不舍、難過、痛苦,就會增加寶寶的擔憂:「如果媽媽在離開時難過,那麼離開一定不是件好事情!」寶寶就會特別矛盾,媽媽離開了,自己也難愉快地玩耍。
所以,在寶寶哭的當下,我們可以短暫停留,但不要拖泥帶水,更不要改變計劃。
可以蹲下來抱抱寶寶,和她說,「媽媽去上班啦,晚上回來,媽媽愛你哦」(注意!不是「我想你」而是「我愛你」),擁抱具有療愈的作用,可以讓寶寶變得平靜一些。如果你轉身,哭聲還在環繞,別擔心,過不了5分鐘,孩子就玩別的去了。
分離焦慮——節後考驗的第一關,其實也是為人父母關於「分離」的第一課。斷奶、送孩子去幼兒園、去小學、中學、大學、工作……每一次的分離,都是一次關於「放手」的練習。
孩子的狀態,往往是成年人內心狀態的鏡像,如果我們想要孩子自立、成熟,那麼,就從愉快地面對「分離焦慮」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