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開學季,孩子和家長就陷入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當中——分離焦慮。
不少幼兒園裡都哭成一片,一些家長剛走,孩子便開始哭鬧不止,嘴裡大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
還有些孩子會抓著父母的衣服哇哇大哭,不讓他們離開,怎樣哄都無濟於事,使得父母只能狠下心的強行離開。有時候還會出現孩子在裡面哭,家長在外面哭的情況。
對於孩子來說,第一次上幼兒園,與爸爸媽媽分開一整天,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從熟悉的家庭進入陌生的幼兒園,很多孩子都免不了一番哭鬧,幼兒園門口,幾乎成了眼淚的海洋。這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
一、什麼是入園分離焦慮?
所謂入園分離焦慮,就是指幼兒進入幼兒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焦慮、不安等情緒和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面臨一次入園分離焦慮。
孩子在入園一個月內,由家庭生活向集體生活過渡,與家人暫時性分離,生活環境、活動方式、行為規則都發生了變化。
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孩子缺乏安全感,隨之而來的是心理上的恐懼,很容易情緒波動,產生哭鬧、生病、缺席等現象,有的孩子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擺脫這種心境。
我們應該正視焦慮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以及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加以正面的引導、控制,為孩子未來健康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分離焦慮的表現形式
孩子們入園分離焦慮時候的表現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01.大哭大鬧型
送到幼兒園的時候,在樓道裡大哭大喊,走到幼兒園的大門口,都能聽見撕心裂肺的聲音。
02.特殊嗜好型
經常拿著從家裡帶著的小被子、小毯子,還有媽媽的衣服。剛剛改掉吃手的習慣又回來了。
03.執拗倔強型
在家長走了之後,趁著機會往班級外面跑,抓住媽媽的大腿就是不鬆手,如果媽媽離開幼兒園了,會使勁踢打班級或者幼兒園的大門。
04.哭鬧攻擊型
不僅是大哭大鬧,而且誰也不能靠近,如果靠近的話,甚至會打小朋友,打老師。
05.自我安慰型
總是追著老師問,媽媽是不是一會兒就來接我?不斷地問老師。
06.觀望期待型
趴在窗臺邊,或者是坐在離門最近的地方,總是朝外看,門口有誰經過,都要看一看是不是媽媽來接他了。
07.鬱鬱寡歡型
這種孩子看起來特別讓人心疼,什麼也不說,也不愛吃東西,也不喝水,不離開座位,只是默默的流眼淚。老師和他交流也不搭理,仿佛聽不見一樣。
08.膽小依戀型
在幼兒園認準了一位老師之後,總是跟著,老師走到哪裡,他就一直跟到哪裡,直到媽媽來接他。
09.無理取鬧型
大喊大叫,故意的把玩具扔滿地,把飯倒到桌子上。
10.綜合型
當然,有的孩子是綜合型的,既有這樣的表現,也有那樣的表現。
回家之後寶寶們也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有的寶寶會經常發脾氣,動不動就大哭,睡覺的時候會驚醒;會出現行為倒退,比如說已經不尿床了,在這個時候有可能開始尿床了。
原來會自己吃飯、穿衣服、整理玩具等,現在完全不做了;嚴重時有的寶寶在這個時期會生病,會有其他的不適。
三、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01.小小的告別儀式
即使你很著急出門,出發前,親親寶寶或者向他揮手。
告別的時間不要太長,不然也可能引起寶寶焦慮,儘量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以相同的方式和寶寶告別。堅持每次離開前和寶寶告別。
02.告別時要態度堅定
媽媽不忍心拒絕孩子含著淚花帶著哭腔的請求,一再的告別,反覆回來安慰孩子,會讓情況更難處理。和寶寶告別時,要快樂並堅定地說再見,給寶寶一個愛的抱抱和親親。
寶寶對於大人的情緒很敏感,他會敏銳的感覺到我們的傷心難過,如果家長的情緒都很不平靜,我們也不能指望寶寶保持淡定了。
03.不偷偷溜走
有的媽媽不忍面對寶寶的哭鬧,會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或者欺騙孩子「一會兒就回來了!」這樣看似「有效」,但是非常不推薦!
眾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也反對家長採取類似的做法:雖然我們暫時逃過了寶寶哭鬧的折磨,但是當孩子反應過來媽媽不在身邊了,會感到很恐慌,他會更加害怕你的離開,導致越來越粘你,分離焦慮也會愈加嚴重。
04.遵守承諾
在你承諾的時間內回到寶寶身邊,將建立寶寶的信任和地理性。寶寶還不能理解3點還是5點,你可以說放學時,或晚飯前等。
05.培養獨立的性格
寶寶在一個人認真玩玩具或者就是發呆的時候,我們不妨在一旁默默的陪伴,讓寶寶自己玩一會兒,和自己待一會兒。
這樣做不僅讓寶寶發現 「原來自己玩兒也可以這麼有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夠鍛鍊孩子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樹立寶寶獨立的性格。
四、幼兒園的話
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情況。
相信孩子對於分離焦慮的適應力是很快的,或許初期不太順利,但是適應後,他們會在新環境中如同在家一般自在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