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親親》:留在掌心的愛,讓家長和孩子走出「分離焦慮」

2020-12-16 絲雨潤春風

一個留在掌心的愛,一個讓孩子安心上學的秘密——《魔法親親》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在送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初上小學時,孩子會嚎啕大哭,死活不願意進入校園,家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結果孩子還是沒弄進校園,往往很多家長都會認為是孩子不獨立或者膽小、沒勇氣。其實不然,這是孩子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初入幼兒園或小學時,孩子面臨著個人地位改變所引起的「情感斷乳」心理衝擊,所引起的歸宿感與自尊心缺失,稱之為「分離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充滿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有人可能會問什麼是分離焦慮症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先了解一下分離焦慮的基本概念和表現階段。

一、「分離焦慮」其實是家長和孩子都不願意接受「心理斷乳」的表現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即嬰幼兒於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是嬰幼兒焦慮症的一種類型,多發病於學齡前期。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而「分離焦慮」其實是家長和孩子都不願意接受「心理斷乳」的表現: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幼兒分離焦慮特點

分離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多發生在6歲以前,其特徵是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擔心與父母或其他依戀者的分離;因害怕分離而不願去學校或幼兒園;持久而不恰當的害怕獨處,當預料將於依戀者分離的時候,馬上會表現出過度的反覆發作的苦惱,如哭叫,發脾氣,淡漠或社會退縮,甚至會表現出一些軀體症狀:噁心、嘔吐、頭疼、 胃疼、渾身不適等,此類兒童的焦慮在嚴重程度上超過正常兒童的離別情緒反應,社會功能也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主要是面對人們自身的需求而建立其相應的模型,這主要是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而創建的。在馬斯洛的眼中,每個人的需求都一樣,從上到下分別是自我實現需要、尊重需要、社會需要、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這五個方面。我們運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去分析幼兒分離焦慮,就可以得知幼兒出現焦慮的根本原因並能找出相對的解決辦法。

二、新入園、入學兒童分離焦慮原因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視野下的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及其原因的探討: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某些需要的嚴重失衡與突然缺失。

1、生活制度的改變,生理需要的缺失

孩子在入園入學前,生活上一般情況下都有專人負責,或爸爸或媽媽或爺爺奶奶等。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都會找家長幫忙。但是,入學之後學校或幼兒園,有著明確實踐規定和課程安排,幼兒孩子數量上較多,對孩子的照顧沒有家長那樣細緻入微,老師也不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就會導致一部分孩子,不能適應校園生活,產生相應的負面情緒和不良反應。

現代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過慣了眾星捧月的日子,尤其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的孩子更是如此。老人們對孩子疼愛有加、重養輕教,生活上都由大人包辦,孩子平時一直與父母家人在一起,特別是媽媽。媽媽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和照顧也會使孩子養成膽小、害羞、依賴感強的毛病。一旦與媽媽突然分離,分離焦慮避免不了。

2、環境氛圍的改變,安全感的缺失

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兒童期則有兩種基本需要,一是安全需要,二是滿足需要。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環境發生變化,接受的信息多了,面臨的問題也變得比較複雜。這時,幼兒心理安全的天平被打破,使幼兒產生緊張感和不適應感,從而出現哭鬧等情緒焦慮等反應。

環境的變化給他們帶來諸多的不安和緊張,在學校得不到宣洩,回家後才把滿腹的緊張情緒盡情宣洩出來。

3、個人地位的改變,「情感斷乳期」引起的歸宿感和自尊心缺失

孩子從出生就一直跟著父母或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長期的相處建立了可靠的關係,彼此信賴並且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入學之後和在家相比,新的環境相對複雜,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加上初入學時,老師對孩子們並不熟悉,使得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了隔閡。個人地位的突然變化,讓孩子很不適應,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比如失落、無助、孤單、想家、想爸爸媽媽等。這些就是造成孩子初入學後所產生的分離焦慮的根本因素。

第一次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小朋友,孩子除了對陌生環境的擔心,入學過程中最大的焦慮就是:分離,尤其和媽媽的分離。我們怎麼處理呢?包括怎樣和孩子解釋、如何安撫、在這之間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魔法親親》會給你很大的靈感。

三、面對親子「分離焦慮」,拿出「魔法親親」法寶,讓孩子感受「愛」與「被愛」

在《魔法親親》這本繪本裡,浣熊媽媽對於小浣熊的分離焦慮是這樣處理的:

有時候,我們都必須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算那些事剛開始看起來很陌生,又令人害怕。可是只要你去上學,就會愛上學校。我知道一個很棒的秘密,讓你晚上在學校,可以和白天在家裡一樣溫暖又舒服。一個非常古老的秘密,是我外婆告訴我媽媽,我媽媽再告訴我的。它就是『魔法親親』。

浣熊媽媽為了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上學,拿出了自己的兩件法寶:一是美好的期待,二是愛的陪伴。浣熊媽媽先告訴小浣熊,到學校可以認識新朋友,有新玩具,有新鞦韆等。小浣熊情緒逐漸穩定,浣熊媽媽又拿出來了第二件法寶:魔法親親,自己在小浣熊手上吻了一下,告訴孩子當你孤單和需要家的關愛時,把手貼到臉上,就會想到媽媽愛你,這個吻永遠不會掉。讓小浣熊明白,媽媽對他的愛,無時無刻不在,一直陪伴著他。魔法親吻能夠緩解孩子心中的恐懼,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陪伴著他們。父母只要用一點心,給孩子一點關愛,那麼孩子就會安心、快樂一整天,在學校安安心心的上學。留在掌心的愛,一個讓孩子安心上學的秘密

故事中的小浣熊,非常真實地反應出每個身處分離情境的小小孩內心的感受和情緒那些隨分離而湧現的焦慮、恐懼、不安和失措,對於才剛開始學習面對逐漸擴展的生活圈與人際關係的小小孩來說,實在是難以招架的壓力,彷佛覺得只要離開父母或自己所愛的人,就會失去愛的保障。偏偏小小孩對愛的感覺具體又直接,他們必須覺得自己被喜歡、被照顧、被呵護,覺得溫暖、安全和體貼,才會有愛的感受。一旦父母不在身邊,這些愛的感覺就會完全被抽離,頓時失去最重要的保障和依靠。

1、治癒分離焦慮的第一件法寶——美好的期待

一天,在學校門口,看到一個家長蹲著孩子說話,似乎是孩子有小情緒,出於好奇便停下來聽了聽,原來是孩子不想上學。

開始的時候聽見媽媽說:「你不去上學怎麼辦,媽媽要上班,不能帶著你,不方便。」

孩子說:「我可以在家看電視,我一個人也行的。」

媽媽說:「那不行,那樣不安全,媽媽也不放心,要不這樣吧,你去上學,放學我帶你去吃好吃的,你要是不上學,媽媽不能上班就沒錢帶你吃好吃的。」

孩子抬頭問:「是上次吃的那個嗎?」

媽媽說:「是的,那家還有更好吃的東西呢!」

孩子漸漸笑了起來說:「那我先去上學吧,記得放學早點來啊!」

孩子總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和期待,潘恩女生利用兒童這一特點,告訴孩子們:幼兒園有新朋友、新玩具、新書、新鞦韆,給孩子描繪出一份美好的期待,讓孩子充滿無限遐想和期待,逐漸激起孩子想去上學的欲望。這位媽媽也是一樣,讓孩子心裡充滿了對好吃的期待,懷揣遐想走入校園,美好的期待對於孩子來說真是一件好」法寶「。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像浣熊媽媽一樣,讓孩子充滿期待,而且還要強化孩子的美好期待,孩子每天放學回家之後,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交到了什麼樣子的朋友,玩了什麼新玩具,發生什麼好玩的事情,讓孩子把那份美好期待描述出來,強化他的期待,從而建立良性連結,讓孩子和分離焦慮說拜拜。

2、治癒分離焦慮的第二件法寶——愛的陪伴

浣熊媽媽為了讓孩子突破焦慮的枷鎖,勇敢的走進校園,拿出了她的第二件法寶——魔法親親,給了孩子一個吻,一個停留在手心裡的愛,讓孩子明白,即使你走進了校園,媽媽對你的愛不會丟,會一直陪著你。

有一朋友,每天送孩子上學到學校門口,在孩子進入校園之前,都會俯下身子,親吻一下孩子的額頭,然後說一句:寶貝,媽媽愛你。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希望自己的吻,代替自己,每天陪在孩子身邊,也讓孩子知道,不管孩子在哪裡,媽媽都是愛他的,陪著他的,只是陪伴的方式變了而已。

作為家長,我們也可以像浣熊媽媽一樣,送給孩子一個魔法親親,讓愛一直陪著孩子,讓孩子覺得不會孤單,時刻感覺得家的關愛。我們不要吝惜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也讓孩子學會表達愛與被愛,把這個「法寶」一直傳下去。

3、家長也有「分離焦慮」,同樣需要魔法親親

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大人一樣會有。

你還記不記得自己當時送孩子上學,孩子走進校門自己偷偷抹眼淚,久久不想離開的模樣,孩子快要進門的時候,你喊了孩子名字一遍又一遍的樣子,回到家那種心裡空嘮嘮的感覺是不是依稀還記得?

一天和朋友閒聊,聊到為什麼每到開學,總能看到媽媽們在幼兒園門口偷偷流淚。朋友說:「以後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會明白了,那是大人的分離焦慮症,孩子既是讓家長產生焦慮的源泉,也是治癒家長焦慮的良藥。當我上班時,寶寶跟我說:「媽~媽~愛你!」結果那一天我整天的上班狀態特別好!終於有一天我們家寶寶治癒了我的焦慮。他用的方法竟然和《魔法親親》中的浣熊媽媽有異曲同工之妙。

孩子一樣可以用自己的「法寶」治癒家長的焦慮,家長讓孩子學會了愛與被愛,孩子讓家長感受到了愛的回饋,這就是《魔法親親》的魔力所在。

寫在最後

《魔法親親》這本繪本,其實就是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在我們讀的過程中,雖然感受不到什麼大道理,但是每段文字、每一幅圖畫都會讓我們和現實結合,引起我們強烈的思考。

我們總會錯誤的以為,孩子哭鬧不願意去上學,是孩子不夠勇敢,不夠獨立,其實是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安全感的缺少。我要對孩子施以魔法,化解孩子的分離焦慮,也讓孩子解除我們的焦慮,這就是《魔法親親》神奇的地方,我們讓對孩子勇敢的表達愛,也感受孩子的愛,更好孩子明白愛與被愛。

相關焦點

  • 《魔法親親》:孩子上幼兒園哭鬧,緩解入園焦慮,試試這個方法
    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當孩子看到自己家長的那一刻,有的孩子再也克制不住放聲哭了出來,孩子的家長也感覺不需要掩飾了,也眼睛裡泛著淚花。對於幼兒園新入園的孩子,分離焦慮是孩子和家長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如何更好的解決或減輕分離焦慮,讓孩子享受在幼兒園快樂開心的一天呢?
  • 《魔法親親》:孩子上幼兒園哭鬧,緩解入園焦慮,試試這個方法
    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當孩子看到自己家長的那一刻,有的孩子再也克制不住放聲哭了出來,孩子的家長也感覺不需要掩飾了,也眼睛裡泛著淚花。對於幼兒園新入園的孩子,分離焦慮是孩子和家長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如何更好地解決或減輕分離焦慮,讓孩子享受在幼兒園快樂開心的一天呢?
  • 入園分離焦慮繪本《魔法親親》,很多父母都推薦
    大家好,我是娃娃繪本館的小喬老師,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是一本可以緩解孩子分離焦慮的繪本故事《魔法親親》,小浣熊奇奇不想去幼兒園,他哭著求媽媽能不能不去,這時媽媽用一個神秘的魔法親親,安撫了奇奇。這是一本很溫情的圖畫書,適合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閱讀,可以緩解他們心中的恐懼,讓他們的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陪伴。
  • 一個讓孩子安心上學的秘密——《魔法親親》
    這個親親從他的掌心衝上手臂,鑽心了心裡,奇奇感受到了特別的溫暖。媽媽對奇奇說,當你覺得孤單時,只要把手貼在臉頰上,心裡想著「媽媽愛你」,這個親親就會跳到你的臉上,讓你覺得溫暖又舒服。而且這個親親會一直黏在手上,洗手和吃東西的時候也不會掉。
  • 《魔法親親》
    《魔法親親》  找到你的理由:  寶寶大了,總要去新的地方探索,總要面對分離。故事中的小浣熊,非常真實地反應出每個身處分離情境的小小孩內心的感受和情緒。那些隨分離而湧現的焦慮、恐懼、不安和失措。對於才剛開始學習面對逐漸擴展的生活圈與人際關係的小小孩來說,實在是難以招架的壓力,彷佛覺得只要離開父母或自己所愛的人,就會失去愛的保障。幸好浣熊媽媽的「親親」及時解救了小浣熊。那個輕輕印在掌心的親吻是愛的具體表現,也是愛的印記。雖然僅僅是種形式,卻深刻傳達了媽媽對他親密濃鬱的愛。
  • 小南書房丨親子閱享會:用愛與智慧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每年在新生開學的時候,不僅孩子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現象,很多家長在開學與孩子分離前也滿心焦慮本周小南書房帶來親子共讀繪本《魔法親親》,用大家的智慧與愛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快來報名吧!本周分享繪本介紹:小浣熊到了上學的時間了,但他不願意離開媽媽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媽媽向他保證,他一定會喜歡新學校,並告訴他一個秘密——魔法親親
  • 【開學季主題繪本】《魔法親親》
    雖然離君雅妹妹上幼兒園還有兩年,我這個當媽的已經開始焦慮了!從未離開過家半步的她能適應嗎?傳說中的分離焦慮症威力究竟有多大?在家裡眾星捧月的君雅妹妹能和小盆友好好相處嗎?反正大腦每天被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佔據,甚至腦洞大開,腦補她一個人偷溜出園被拐走之類的。
  • 怎麼樣解決寶寶的「分離焦慮」?順利渡過「心理斷乳期」
    二、解決寶寶的「分離焦慮」,順利渡過「心理斷乳期」1、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爸媽平時多陪孩子讀書遊戲,運動玩耍,講故事,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溫暖,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這樣,孩子就不會擔心再也見不到父母,以為自己被爸爸媽媽「拋棄」了。
  • 《魔法親親》繪本賞析 | 送你一份藏在手心的愛
    故事很適合講給那些第一次離開媽媽去上學的孩子。魔法親吻能夠緩解孩子心中的恐懼,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陪伴著他們。」這本書的作者是奧黛莉·潘恩,當年她四歲的女兒即將入幼兒園,經歷了極大的分離焦慮,女兒的情緒也使她深受影響,倍感苦惱,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本描述分離焦慮的書。
  • 送你一份藏在手心的愛!《魔法親親》繪本賞析
    故事很適合講給那些第一次離開媽媽去上學的孩子。魔法親吻能夠緩解孩子心中的恐懼,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陪伴著他們。」這本書的作者是奧黛莉·潘恩,當年她四歲的女兒即將入幼兒園,經歷了極大的分離焦慮,女兒的情緒也使她深受影響,倍感苦惱,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本描述分離焦慮的書。
  • 分離不焦慮,上學不遲到,這兩本繪本此刻共讀正當時
    01閨蜜的女兒今年入園,早上送完孩子,到家五味雜陳,給我留言交流送娃入學的千般感慨,萬般不舍。聽得剛送兒子上小學回來的我心有戚戚。孩子有分離焦慮,家長又何嘗不是?經過之前的報到環節,已經熟悉了地形的動動同學歡快地跑進學校去了,留下我獨自在原地悵然。
  • 《魔法親親》,獻給每個需要被愛的小孩
    作者:寶寶知道 好奇de小魚兒一個留在掌心的愛當浣熊媽媽離家尋找食物,或者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就會拉起小浣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好讓他仔細地聞一聞媽媽的氣味。小浣熊該上學了,浣熊媽媽送給小浣熊一個「魔法親親」。
  • 孩子和家長陷入分離焦慮怎麼辦?
    每到開學季,孩子和家長就陷入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當中——分離焦慮。不少幼兒園裡都哭成一片,一些家長剛走,孩子便開始哭鬧不止,嘴裡大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這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所謂入園分離焦慮,就是指幼兒進入幼兒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焦慮、不安等情緒和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面臨一次入園分離焦慮。
  • 「媽媽別走」,5招解除揪心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很常見的,當寶寶出現分離焦慮,我們不必內疚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用恰當的方法就會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提前閱讀繪本快速了解幼兒園生活,可以緩解分離的突然感,增強過度適應性,模仿繪本主人公宣洩焦慮情緒的方法,可以緩解分離焦慮的失控感,處理分離焦慮比較好的繪本有很多:①《魔法親親》,講的是小浣熊不願意去上學,媽媽向它保證它一定會喜歡新學校,並告訴它一個秘密,媽媽在小浣熊的掌心印上一個吻,每當小浣熊感到孤獨的時候,把掌心按在臉頰上,它就不會孤獨和害怕了。
  • 開學季,分離焦慮來襲,如何讓孩子少哭鬧、更快的適應幼兒園?
    這就是初入園的小傢伙們會遇到的挑戰,習慣了散漫和自由的孩子們如何適應集體和統一的概念?又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中,與這麼多性格迥異、想法不一的小朋友們相處。和親近的人分離捨不得和爸爸媽媽分開這是肯定的,作為家長我們要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不要看到孩子因為分離大哭而手足無措,更不要輕易的否定和打擊孩子。
  • 教會我們如何應對熊孩子:《魔法親親》
    繪本真的很棒,各式各樣的繪本簡直就是我們家長的最有趣最有意義的教材,教會我們如何應對熊孩子。今天吉恩媽媽要說的就是如何應對許多孩子剛上學時,可能會有的分離焦慮症。這兩本書分別是《魔法親親》和《一口袋的吻》,講的都是媽媽給孩子愛的力量,讓他們度過初次上學離開媽媽的焦慮不安。
  • 爸媽做到這4點,7天緩解孩子入園焦慮
    畢竟這是孩子第一次「自己」走出家門,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尤其重要。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很多父母關心的問題。因為孩子所在的幼兒園設置了親子班,所以他已經提前體驗了三周幼兒園生活了。第一周是家長帶娃一起,從第二周開始,就是孩子自己上了。
  • 3歲兒子馬上就要入園,應對入園分離焦慮,這5本繪本值得一讀
    但是想想他就要第一次真正和家人分離,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獨自去面對一些人和事,心裡還是有點點憂傷的,畢竟是親生的!相信很多家長和我一樣,最近一段時間都在幫孩子做各種準備,包括自主進食、自主如廁、作息調整、心理建設等等,當然也少不了帶孩子看各種入園繪本。
  • 巧手小課堂第30天 | 《魔法親親》、《認讀數字1-5》專業講師示範...
    巧手教育響應國家號召,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在線親子課程,特推出適合小班、中班、大班幼兒園孩子的定製課程,將在公眾號「北京巧手教育」每日推送,幫助幼師、家長安排好孩子的每日活動。 在這段不平凡的日子裡,讓孩子們在家中,不僅能動手,而且能動腦,快樂成長每一天!!!
  • 3歲兒子馬上就要入園,應對入園分離焦慮,這5本繪本值得一讀
    但是想想他就要第一次真正和家人分離,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獨自去面對一些人和事,心裡還是有點點憂傷的,畢竟是親生的!雖然看繪本可能解決不了什麼實際的問題,但是讓孩子提前感受一下幼兒園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一定程度上,熟悉的東西能夠緩解焦慮。推薦幾本不錯的幼兒園繪本吧,可以買來和孩子一起讀一讀,也算一種入園的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