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留在掌心的愛,一個讓孩子安心上學的秘密——《魔法親親》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在送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初上小學時,孩子會嚎啕大哭,死活不願意進入校園,家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結果孩子還是沒弄進校園,往往很多家長都會認為是孩子不獨立或者膽小、沒勇氣。其實不然,這是孩子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初入幼兒園或小學時,孩子面臨著個人地位改變所引起的「情感斷乳」心理衝擊,所引起的歸宿感與自尊心缺失,稱之為「分離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充滿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有人可能會問什麼是分離焦慮症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先了解一下分離焦慮的基本概念和表現階段。
一、「分離焦慮」其實是家長和孩子都不願意接受「心理斷乳」的表現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即嬰幼兒於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是嬰幼兒焦慮症的一種類型,多發病於學齡前期。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而「分離焦慮」其實是家長和孩子都不願意接受「心理斷乳」的表現: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幼兒分離焦慮特點
分離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多發生在6歲以前,其特徵是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擔心與父母或其他依戀者的分離;因害怕分離而不願去學校或幼兒園;持久而不恰當的害怕獨處,當預料將於依戀者分離的時候,馬上會表現出過度的反覆發作的苦惱,如哭叫,發脾氣,淡漠或社會退縮,甚至會表現出一些軀體症狀:噁心、嘔吐、頭疼、 胃疼、渾身不適等,此類兒童的焦慮在嚴重程度上超過正常兒童的離別情緒反應,社會功能也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主要是面對人們自身的需求而建立其相應的模型,這主要是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而創建的。在馬斯洛的眼中,每個人的需求都一樣,從上到下分別是自我實現需要、尊重需要、社會需要、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這五個方面。我們運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去分析幼兒分離焦慮,就可以得知幼兒出現焦慮的根本原因並能找出相對的解決辦法。
二、新入園、入學兒童分離焦慮原因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視野下的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及其原因的探討: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某些需要的嚴重失衡與突然缺失。
1、生活制度的改變,生理需要的缺失
孩子在入園入學前,生活上一般情況下都有專人負責,或爸爸或媽媽或爺爺奶奶等。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都會找家長幫忙。但是,入學之後學校或幼兒園,有著明確實踐規定和課程安排,幼兒孩子數量上較多,對孩子的照顧沒有家長那樣細緻入微,老師也不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就會導致一部分孩子,不能適應校園生活,產生相應的負面情緒和不良反應。
現代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過慣了眾星捧月的日子,尤其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的孩子更是如此。老人們對孩子疼愛有加、重養輕教,生活上都由大人包辦,孩子平時一直與父母家人在一起,特別是媽媽。媽媽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和照顧也會使孩子養成膽小、害羞、依賴感強的毛病。一旦與媽媽突然分離,分離焦慮避免不了。
2、環境氛圍的改變,安全感的缺失
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兒童期則有兩種基本需要,一是安全需要,二是滿足需要。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環境發生變化,接受的信息多了,面臨的問題也變得比較複雜。這時,幼兒心理安全的天平被打破,使幼兒產生緊張感和不適應感,從而出現哭鬧等情緒焦慮等反應。
環境的變化給他們帶來諸多的不安和緊張,在學校得不到宣洩,回家後才把滿腹的緊張情緒盡情宣洩出來。
3、個人地位的改變,「情感斷乳期」引起的歸宿感和自尊心缺失
孩子從出生就一直跟著父母或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長期的相處建立了可靠的關係,彼此信賴並且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入學之後和在家相比,新的環境相對複雜,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加上初入學時,老師對孩子們並不熟悉,使得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了隔閡。個人地位的突然變化,讓孩子很不適應,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比如失落、無助、孤單、想家、想爸爸媽媽等。這些就是造成孩子初入學後所產生的分離焦慮的根本因素。
第一次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小朋友,孩子除了對陌生環境的擔心,入學過程中最大的焦慮就是:分離,尤其和媽媽的分離。我們怎麼處理呢?包括怎樣和孩子解釋、如何安撫、在這之間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魔法親親》會給你很大的靈感。
三、面對親子「分離焦慮」,拿出「魔法親親」法寶,讓孩子感受「愛」與「被愛」
在《魔法親親》這本繪本裡,浣熊媽媽對於小浣熊的分離焦慮是這樣處理的:
有時候,我們都必須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算那些事剛開始看起來很陌生,又令人害怕。可是只要你去上學,就會愛上學校。我知道一個很棒的秘密,讓你晚上在學校,可以和白天在家裡一樣溫暖又舒服。一個非常古老的秘密,是我外婆告訴我媽媽,我媽媽再告訴我的。它就是『魔法親親』。
浣熊媽媽為了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上學,拿出了自己的兩件法寶:一是美好的期待,二是愛的陪伴。浣熊媽媽先告訴小浣熊,到學校可以認識新朋友,有新玩具,有新鞦韆等。小浣熊情緒逐漸穩定,浣熊媽媽又拿出來了第二件法寶:魔法親親,自己在小浣熊手上吻了一下,告訴孩子當你孤單和需要家的關愛時,把手貼到臉上,就會想到媽媽愛你,這個吻永遠不會掉。讓小浣熊明白,媽媽對他的愛,無時無刻不在,一直陪伴著他。魔法親吻能夠緩解孩子心中的恐懼,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陪伴著他們。父母只要用一點心,給孩子一點關愛,那麼孩子就會安心、快樂一整天,在學校安安心心的上學。留在掌心的愛,一個讓孩子安心上學的秘密
故事中的小浣熊,非常真實地反應出每個身處分離情境的小小孩內心的感受和情緒。那些隨分離而湧現的焦慮、恐懼、不安和失措,對於才剛開始學習面對逐漸擴展的生活圈與人際關係的小小孩來說,實在是難以招架的壓力,彷佛覺得只要離開父母或自己所愛的人,就會失去愛的保障。偏偏小小孩對愛的感覺具體又直接,他們必須覺得自己被喜歡、被照顧、被呵護,覺得溫暖、安全和體貼,才會有愛的感受。一旦父母不在身邊,這些愛的感覺就會完全被抽離,頓時失去最重要的保障和依靠。
1、治癒分離焦慮的第一件法寶——美好的期待
一天,在學校門口,看到一個家長蹲著孩子說話,似乎是孩子有小情緒,出於好奇便停下來聽了聽,原來是孩子不想上學。
開始的時候聽見媽媽說:「你不去上學怎麼辦,媽媽要上班,不能帶著你,不方便。」
孩子說:「我可以在家看電視,我一個人也行的。」
媽媽說:「那不行,那樣不安全,媽媽也不放心,要不這樣吧,你去上學,放學我帶你去吃好吃的,你要是不上學,媽媽不能上班就沒錢帶你吃好吃的。」
孩子抬頭問:「是上次吃的那個嗎?」
媽媽說:「是的,那家還有更好吃的東西呢!」
孩子漸漸笑了起來說:「那我先去上學吧,記得放學早點來啊!」
孩子總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和期待,潘恩女生利用兒童這一特點,告訴孩子們:幼兒園有新朋友、新玩具、新書、新鞦韆,給孩子描繪出一份美好的期待,讓孩子充滿無限遐想和期待,逐漸激起孩子想去上學的欲望。這位媽媽也是一樣,讓孩子心裡充滿了對好吃的期待,懷揣遐想走入校園,美好的期待對於孩子來說真是一件好」法寶「。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像浣熊媽媽一樣,讓孩子充滿期待,而且還要強化孩子的美好期待,孩子每天放學回家之後,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交到了什麼樣子的朋友,玩了什麼新玩具,發生什麼好玩的事情,讓孩子把那份美好期待描述出來,強化他的期待,從而建立良性連結,讓孩子和分離焦慮說拜拜。
2、治癒分離焦慮的第二件法寶——愛的陪伴
浣熊媽媽為了讓孩子突破焦慮的枷鎖,勇敢的走進校園,拿出了她的第二件法寶——魔法親親,給了孩子一個吻,一個停留在手心裡的愛,讓孩子明白,即使你走進了校園,媽媽對你的愛不會丟,會一直陪著你。
有一朋友,每天送孩子上學到學校門口,在孩子進入校園之前,都會俯下身子,親吻一下孩子的額頭,然後說一句:寶貝,媽媽愛你。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希望自己的吻,代替自己,每天陪在孩子身邊,也讓孩子知道,不管孩子在哪裡,媽媽都是愛他的,陪著他的,只是陪伴的方式變了而已。
作為家長,我們也可以像浣熊媽媽一樣,送給孩子一個魔法親親,讓愛一直陪著孩子,讓孩子覺得不會孤單,時刻感覺得家的關愛。我們不要吝惜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也讓孩子學會表達愛與被愛,把這個「法寶」一直傳下去。
3、家長也有「分離焦慮」,同樣需要「魔法親親」
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大人一樣會有。
你還記不記得自己當時送孩子上學,孩子走進校門自己偷偷抹眼淚,久久不想離開的模樣,孩子快要進門的時候,你喊了孩子名字一遍又一遍的樣子,回到家那種心裡空嘮嘮的感覺是不是依稀還記得?
一天和朋友閒聊,聊到為什麼每到開學,總能看到媽媽們在幼兒園門口偷偷流淚。朋友說:「以後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會明白了,那是大人的分離焦慮症,孩子既是讓家長產生焦慮的源泉,也是治癒家長焦慮的良藥。當我上班時,寶寶跟我說:「媽~媽~愛你!」結果那一天我整天的上班狀態特別好!終於有一天我們家寶寶治癒了我的焦慮。他用的方法竟然和《魔法親親》中的浣熊媽媽有異曲同工之妙。
孩子一樣可以用自己的「法寶」治癒家長的焦慮,家長讓孩子學會了愛與被愛,孩子讓家長感受到了愛的回饋,這就是《魔法親親》的魔力所在。
寫在最後
《魔法親親》這本繪本,其實就是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在我們讀的過程中,雖然感受不到什麼大道理,但是每段文字、每一幅圖畫都會讓我們和現實結合,引起我們強烈的思考。
我們總會錯誤的以為,孩子哭鬧不願意去上學,是孩子不夠勇敢,不夠獨立,其實是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安全感的缺少。我要對孩子施以魔法,化解孩子的分離焦慮,也讓孩子解除我們的焦慮,這就是《魔法親親》神奇的地方,我們讓對孩子勇敢的表達愛,也感受孩子的愛,更好孩子明白愛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