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貴貴的到了要上幼兒園的年齡,因為貴貴是由媽媽帶來的,孩子到了要上幼兒園了,家長也擔心孩子也擔心自己捨不得孩子上幼兒園。貴貴媽媽就去和自己姐妹吉吉媽媽取經,想要詢問一下孩子上幼兒園的情況,應該需要注意到什麼。
因為貴貴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媽媽,媽媽也很擔心孩子會到上幼兒園會大哭大鬧。吉吉媽媽和貴貴媽媽說,她的孩子就連現在上了一年了,有時候還是會有點小哭泣。
而且有時候去送孩子到幼兒園的時候,吉吉班級也有其他的小朋友會在班級哭,不想離開媽媽的懷抱,就一直拽著媽媽不讓走。
有些時候需要一陣好哄;比如上學之前要和孩子規定,同樣答應孩子放學以後會來接孩子回家。貴貴的媽媽聽到了這些以後,就開始擔憂了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了。
孩子在送去上幼兒園的之前,會鬧騰一陣子的情緒,貌似在很多家庭都是會出現的情況。無論是孩子上小班還是中班記憶大班,都會有一個這樣的過程。
大部分的家長就認為孩子習慣上學以後,肯定不會再這麼鬧騰了,但是並不是這樣的一個原因,孩子在6歲之前都會出現分離焦慮,而且每個年齡段出現的分離焦慮的原因都是不同的;那麼接下來跟著不同的年齡階段分析分離焦慮,家長需要多多了解到!
v 分析孩子在6歲之前出現的分離焦慮
l 孩子0歲-1歲
這個時期就是嬰兒寶貝時期,寶寶知道自己最熟悉的懷抱就一定的是媽媽的懷抱。因為剛出生的嬰兒就已經在媽媽的肚子內待了十個月時間。
比如在生活中,孩子都是由媽媽在照顧,媽媽給孩子餵奶,給孩子換衣服紙尿片等。孩子在出生以後的世界跟以前生活的世界差別很大。
在孩子在9個月左右是熟悉家人的時間,孩子在9個月大之前還不能產生明顯的依戀之情,但是在孩子第九個月開始以後,依戀對象的意識就會甦醒起來了。
因為孩子慢慢的心智成長以後,就能明確的分辨陌生人與親人,孩子的依戀模式就會開始增加。孩子之前的固定的照顧模式是由媽媽照顧,到後來的照顧模式由媽媽轉變成家裡的其他長輩,照顧的模式不同孩子的感應程度也是會不同。
而且孩子天生就對母親會是有著特殊的情感需求,如果母親這個時候離開父母的話,就會讓孩子更加的焦慮。
如果媽媽是要恢復到上班狀態,就一定要堅定態度不要總是給孩子斷斷續續的情感聯繫,離開孩子以後,家裡的其他長輩也應該是立即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l 孩子1歲到-2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是一個慢慢探索的時期,探索周圍的環境探索自己的肢體,他們內心的焦慮並沒有很嚴重的,但是還是會出現態度上的轉變,他們會有著無數的好氣與探索心理。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可以多多注意到這幾個方面:
第一.家長在孩子的小的時候,家長應該向孩子都鐸介紹如何的探索其他的物質,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注意力沒有放到其他的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就會放在大人的身上,那麼家長一舉一動就會很吸引孩子的注意。
第二.家長有時候對自己孩子的別理產生的悲傷的情緒,家長就會感受到不舍。但是這樣的情緒出來以後,家長就會忙於如何去控制孩子的情緒了。這樣反而還會更加的家中孩子的負面情緒。
第三.一歲的孩子是處於一個永久性客體時期,這樣的時期就是孩子自我認為即使自己看不見的我也是客觀存在的,就是即便爸爸媽媽不在眼前爸爸媽媽也是在身邊的感受。
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就會更加的依賴,但是在父母看來就理解成孩子是焦慮,那麼就會更加的疼愛自己孩子,這樣的行為還會更加的加重孩子不習慣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心情。
l 孩子2歲-3歲
2歲是孩子分離分離焦慮最嚴重的時期,因為在這個時候,孩子的大腦已經形成對媽媽的固定印象。因為孩子處於小的年齡階段,一時也不能很好理解母親離開自己的狀況。
那麼在這個時候,母親的形象就會一直圍繞著自己,同樣;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很難控制的,與一歲的孩子相比,二歲的孩子力量更大也會更有自己的想法。
家長一定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千萬不要用同情以及可憐的表情看自己的孩子,這樣只會更加重孩子情緒。
l 孩子4歲到5歲
家長有時候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有4歲,已經過了要鬧情緒分離的時期可是為什麼孩子不但沒有放棄,還更加加重了情緒呢?
因為在孩子到了4歲以後就會出現一個狀態就是「煽情期」,孩子到了這個時期就會開始使用自己「大腦」使用情緒與情感。
四歲的孩子總歸來說還說,比之前的年齡要更加的大一點,他就會自己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在這個時候孩子能夠控制自己情緒不被大聲表達出來。
就是能夠控制。但是家長還是需要注意孩子的情感變化,父母要與孩子做到共情,與孩子可以建立友好的關係。
v 對於分離焦慮,家長可以這麼做
1. 家長學會體諒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他會存在情緒而且不會控制情緒這是會經常發生的一件事,因為孩子還沒學會自我控制,但是家長並不是讓孩子得到控制不發洩,需要做的是與孩子學會共情。
2. 用「愛」交流
孩子是一個需要被愛與呵護慢慢培養的孩子,孩子有時候和爸爸媽媽表達感情的時候,是需要家長得到回應的,孩子說道「我很想你」,家長也是需要得到回應的。或者想念在外工作的媽媽,也是要和孩子表達出來比如「你想媽媽,媽媽也想你」。
3. 不否認孩子的情感
不要輕易地嘲笑或者肆意帶過孩子的情緒,家長需要積極引導孩子表達出來,幫助孩子遠離負面情緒,不要簡簡單單用語言搪塞孩子,可以用轉移注意力或者其他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