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半夜醒來看不到媽媽就哭?怎樣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2020-08-26 一顆固執的蔥

  帶過孩子的媽媽一定有這樣的經歷,孩子睡著之後,如果中間醒來發現媽媽在身邊就會繼續睡覺,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就會大哭。其實,這是很多寶寶都會出現的情況,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怎樣緩解這種情況呢?



  寶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寶寶對媽媽的依賴。寶寶在出生後,對周圍的環境都比較陌生,很多時候都是媽媽陪伴在自己身邊,而媽媽帶給寶寶的安全感無法替代。當寶寶睡著以後醒來發現媽媽不在就會產生恐懼感,所以就會大哭。


  隨著寶寶逐漸地長大,寶寶的意識中開始出現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寶寶會發現媽媽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所以會產生分離焦慮,對於寶寶來說是一種正常的發育現象。但是寶寶會因為害怕媽媽和自己的分開而產生害怕、焦慮等情緒,希望通過哭鬧來引起媽媽的注意。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足夠的安全感,面對寶寶出現的分離焦慮,爸爸媽媽要幫助孩子更加輕鬆的度過。那麼怎樣才能有效的緩解分離焦慮呢?


  首先,媽媽的陪伴是很重要的,媽媽在寶寶成長的道路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時時刻刻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媽媽找不到了,寶寶肯定會著急,感到害怕,焦慮。所以媽媽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能夠讓寶寶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在照顧寶寶的時候,陪在寶寶身邊的人儘量要固定,身邊照顧者的頻繁更換會讓寶寶的不安增加,很難讓寶寶建立起安全感。並且照顧寶寶的人最好是爸爸媽媽,有了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會安心更多。


  生活中總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爸爸媽媽不能陪伴在孩子的左右,但是要在離開的時候跟孩子做好溝通,提前跟孩子說清楚自己去幹什麼了,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你不要他,給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兌現,這樣孩子也會對你產生信任感,隨著安全感增加,年齡增加,慢慢的,寶寶焦慮的情緒也會得到緩解。

相關焦點

  • 寶寶哭鬧不讓媽媽上班,做好這三點,有效緩解寶寶分離焦慮
    不走吧,上班要遲到了;走吧,孩子哭成這樣,不捨得走。其實,寶寶這種表現是由於心理學上所謂的分離焦慮導致的。分離焦慮,是寶寶在母親或者其他照顧者要離開時出現的明顯不安。分離焦慮一般在寶寶6-8個月大時出現,14-18個月大時達到頂峰。
  • 化解2歲半寶寶分離焦慮的方法
    化解2歲半寶寶分離焦慮的方法2009-11-18 10:23作者:佚名來源:出處:搖籃網錄入:liuchanjuan   收藏本文導讀:我的寶寶現在兩歲半了,每天早上一醒來就找我,並說:「媽媽不要上班  問:我的寶寶現在兩歲半了,每天早上一醒來就找我,並說:「媽媽不要上班,在家裡陪寶寶玩。」如果醒來後看不到我,他就從床鋪上跳下來,衣服也不穿,撕心裂肺地哭,道理講了不少也不管用。
  • 粘人,怕生,頻繁夜醒查崗,寶寶分離焦慮怎麼辦?
    什麼是分離焦慮寶寶在6個月前誰都可以抱,一點也不怕生,自己玩也可以玩很久,有一天突然開始怕生了,陌生人靠近會大哭,誰都不讓抱,粘著媽媽,如果媽媽不在就哭的不停,甚至離開的遠一點都不行,分離焦慮的狀況開始出現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 粘人,怕生,頻繁夜醒查崗,寶寶分離焦慮怎麼辦?
    01什麼是分離焦慮寶寶在6個月前誰都可以抱,一點也不怕生,自己玩也可以玩很久,有一天突然開始怕生了,陌生人靠近會大哭,誰都不讓抱,粘著媽媽,如果媽媽不在就哭的不停,甚至離開的遠一點都不行,分離焦慮的狀況開始出現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 寶寶愛粘著媽媽,頻繁夜奶,是分離焦慮?
    2個月的寶寶有分離焦慮?這麼小知道嗎? 是的,不管多小都懂。我家寶寶14個月多了,我打算戒奶,因為他晚上睡覺好容易醒,需要吃奶接覺,多的時候一個晚上10次,少也有5次,這樣我跟他都休息不好,白天也是,只要睡覺就要奶睡,途中醒來要吃奶來接覺的,導致了一到吃飯時間他就不吃,他出生以來體重那些一直都不達標的,這段時間我也越來越瘦了,身上一點肉都沒,我需要怎樣做來戒掉?
  • 1歲寶寶分離焦慮—媽媽應該怎樣正確的引導
    嬌嬌很懂事,從不耍脾氣,更不哭著喊著找媽媽。家人甭提多開心了!最近,嬌嬌變了,一見到媽媽,就往媽媽身上爬,雙手摟著媽媽的脖子,小臉往媽媽臉上貼,生怕媽媽把她放下來,害得媽媽什麼家務都做不了。最折磨人的是每天早晨上班前,都得奶奶使勁兒把她從媽媽懷裡搶過來,媽媽才走得了。有一次,嬌嬌撕心裂肺地哭得跟小淚人似的,媽媽的眼裡湧滿了淚水,使勁兒把女兒摟在懷裡,娘倆一起哭。
  • 寶寶「分離焦慮」哭不停?試試這8招!
    最近很多寶媽在後臺給我們留言問如何緩解寶寶「分離焦慮」,因此今天我們編譯了這篇短文,給大家一個參考。1 |什麼是「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
  • 寶寶突然夜醒8次,原因讓媽媽很心疼,重返職場後別忽略分離焦慮
    -------摘自《發展心理學》當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的時候,他會通過哭鬧等行為來表達需求,以此獲得媽媽的關注從而緩解自己的情緒,媽媽感受到寶寶的分離焦慮,會通過擁抱、親吻、撫摸等方式和寶寶互動。這種有效、有愛的互動最終影響到母嬰依戀關係的發展是否安全健康。
  • 媽媽重返職場,寶寶易變睡渣,4個技巧助寶寶積極應對分離這道坎
    -------《嬰幼兒睡眠聖經》白天寶寶總看不到媽媽,直到晚上臨睡覺前,媽媽終於回來了,寶寶的心裡很激動,即使已經很困了,但依然要努力保持清醒,多看看媽媽,晚上睡著以後,在每一個睡眠周期轉換的時候,又想到白天看不到媽媽的情形,趕緊醒來確認媽媽在不在身邊。
  • 寶寶與媽媽分開時,成史詩級災難片現場,如何緩解寶寶分離焦慮
    林林過了3歲,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媽媽每次說要送他去幼兒園,總是哭鬧不止。媽媽離開幼兒園時,總是抱著媽媽不鬆手,哭的那個傷心。在幼兒園裡,他情緒也不穩定,為一點小事情就會號啕大哭。有時候還挺安靜,但是,很容易看出來,他是內心緊張的,一個人靜靜地待著,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 李波育兒說:寶寶「分離焦慮」哭不停,我們應該怎麼辦?
    李波育兒說:寶寶「分離焦慮」哭不停,我們應該怎麼辦?獨自在家帶娃的寶媽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抱著孩子上廁所,或者是上廁所的時候開著門,孩子呢,就像是一個監督者一樣站在衛生間的門口...儘管媽媽們一再強調說「媽媽等會就來」 可孩子們還是「不相信」,必須要看到你。
  • 媽媽一走孩子就哭,是分離焦慮在作怪,讓寶寶知道你會回來很重要
    寶寶一哭,寶媽就得放下手上所有活兒,一直圍著孩子轉。有些新手媽媽甚至聽到孩子哭都感到緊張,感覺哄孩子是一件很艱巨的任務,壓力山大!一般新生兒哭也就三點原因:餓了、拉了、難受了。新手媽媽也不用過於緊張,處理好了,寶寶也就不再哭了。還是比較好哄的。
  • 入園第一天不哭不鬧的寶寶,大多來自這種家庭,3招緩解分離焦慮
    入園第一天不哭不鬧的寶寶,大多來自這種家庭分離焦慮,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來,是一種和親近的人分離時產生的焦慮情緒,歸根結底是內心缺乏安全感,不敢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很多大人都難以面對分離,更何況孩子。
  • 難搞的分離焦慮期到了,這幾個方法幫助寶寶輕鬆緩解焦慮
    當寶寶成長到一定時期,分離焦慮就成了許多家長最頭疼的問題。齊齊的寶寶一歲半了,每當齊齊要出門上班時,寶寶就蹭蹭蹭地衝過來,一把抱住齊齊的大腿,哭著喊著不讓齊齊走。剛開始齊齊還能讓婆婆幫忙轉移寶寶注意力,再偷偷地溜走。可時間一長,寶寶似乎知道了媽媽的套路,把齊齊看得更緊了,只要發現齊齊有出門的跡象,寶寶就緊粘著齊齊不放。
  • 一離開媽媽就哭,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緩解方法媽媽們值得收藏
    其實不然,家長完全可以通過平時對孩子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的調整,來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快的融入到新的環境中。04.三個方法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雖然說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每天哭鬧對寶寶的身心健康不利,也會影響到大人的心情。
  • 解決寶寶的分離焦慮,只能讓娃哭到接受?大錯特錯!
    「我家妞妞是我從20天的時候一直帶到現在三歲半,她有啥事都找我,都不找她媽媽。」能從姥姥的話裡聽出來滿滿的自豪感。她們聊天的時候,我搜了一些關於分離焦慮的資料。根據各種跡象表明,這些孩子是分離焦慮沒錯,但是一味的靠哭來解決,顯然是不正確的。
  • 出門前寶寶總是大哭大鬧?媽媽別悄悄離開,三招緩解「分離焦慮」
    文丨貞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在很多家庭中有了自己的寶寶之後媽媽會全職的待在家裡照顧自己的寶寶,但是因為媽媽在照顧自己寶寶的時候還要負責一部分家務,所以也避免不了和寶寶有短暫的分離,而這短暫的分離卻給不少寶寶造成了影響
  • 讓孩子輕鬆開學,教媽媽們怎麼搞定寶寶的開學分離焦慮症
    開學在即,假如寶寶出現下面這些問題,媽媽們就要警惕起來啦~1.粘人,看不到父母就哭2.尤其喜歡跟媽媽、爸爸待在一起這些都是分離焦慮開始的典型現象,要是不加幹預,會發展成為分離焦慮症,進而變成媽媽不在身邊,寶寶就會出現抗議,進而絕望的情緒。
  • 小兒推拿楊曉:寶寶「分離焦慮」哭不停,我們應該怎麼辦?
    小兒推拿楊曉:寶寶「分離焦慮」哭不停,我們應該怎麼辦? 獨自在家帶娃的寶媽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抱著孩子上廁所,或者是上廁所的時候開著門,孩子呢,就像是一個監督者一樣站在衛生間的門口...
  • 寶寶纏著媽媽不上學,是「分離焦慮」的反映,學會三招輕鬆化解
    分離焦慮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還沒有時間的概念,還不能理解媽媽出去上班,晚上就回來了,孩子的感覺是媽媽出門就消失了,再也見不到了。分離焦慮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三歲以前的孩子身上,隨著孩子長大,理解力越來越好就會慢慢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