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愛娃
軒軒剛剛上幼兒園小班,媽媽每天將他送到幼兒園門口時,他都不肯進去,抱著媽媽的腿嚎啕大哭。老師過來把軒軒接過去,軒軒拼命扯住媽媽的衣服不肯放手,嘴裡不停地喊著「媽媽!媽媽!」喊得撕心裂肺,軒軒媽媽聽得都心驚膽戰,不忍離去。
每年入園季,剛入園的小班孩子不想和家長分開,大哭大鬧的悲情一幕總會在許多幼兒園門前上演。
孩子們在入園時的哭鬧行為源於和自己的家人分別時產生的分離焦慮。
01送園時孩子為什麼會哭鬧——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產生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嬰幼兒已經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連接後,又要與之分離,此時,兒童會感到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
產生分離焦慮的幼兒不僅表現出哭鬧、緊張、焦慮害怕等不良情緒,還有許多不良的行為反應。幼兒在入園時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通常有以下幾種。
1. 哭鬧型
入園之初,大部分孩子初和家長分離,第一反應就是抱著家人大聲哭鬧,即使家長已經離開,孩子已經入班,他們也仍然哭鬧不止,甚至聲音都哭啞了,也仍然不住抽噎,有些甚至嘔吐,或拼命想要離開幼兒園。也有些幼兒剛入園一兩天非常聽話,可是兩三天之後開始哭鬧,不願意去上幼兒園。還有些幼兒,雖然依從父母和老師的要求,能夠來園,但仍然會哭泣傷心。
2. 不語型
有的幼兒看起來安靜一些,沒有明顯的哭鬧行為,但與父母分離給他們內心所帶來的焦慮和緊張的情緒卻是非常強烈的。這類幼兒通常比較內向,情緒表現不太外露。他們常常會縮在教室一角,呆坐不語,不與其他幼兒和老師說話,對所有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仿佛進入一種木僵的狀態。還有的幼兒略好一些,雖然沉默不語,但會默默流淚。這些孩子表現出的是一種退縮行為,他們默默地忍受著內心強烈的焦慮和害怕,盼望能早日離開幼兒園。
3. 絮叨型
這類幼兒剛入園也同樣會哭,但他們哭的強度並不高,主要表現為邊哭邊問:「我媽媽怎麼還不來接我?」「我要回家……」而且他們會反覆地說這些句子,只有在家長快來接他們時向他們解釋,他們才會略好一點。其實也是這類幼兒內心焦慮害怕的外在行為表現,他們只有通過不停地說才能緩解內心的不安感。
4. 粘人型
還有一類幼兒在與父母分離之後,就立刻將老師作為了代替父母的依戀對象。這樣的幼兒會緊緊抓住某位教師(通常是第一位接待他的老師)的手,形影不離,拒絕一切活動,所有事情都要這位老師照顧,進餐要她喂,午睡要她拍,活動時緊跟。只要這位教師一離開,就到處尋找、煩躁不安、哭鬧不止。
在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時,由於與親密的依戀對象、熟悉的照顧人相分離,一定會產生分離焦慮。其實,在兒童入園時,不僅孩子幼兒有分離焦慮,成年人也有。很多父母在與孩子分離之後,也會產生擔心、緊張、難過這樣一些情緒感受,還有不少家長在送園之後還待在幼兒園門口引頸張望,徘徊不去,甚至還會哭泣。因此,親子分離必然會產生焦慮情緒。此時幼兒從家庭進入了學校,周圍的環境和人都有了巨大的改變,產生不安全感和分離焦慮,這些是正常現象。
在產生分離焦慮之後,家長和教師要考慮的是怎樣平復分離焦慮。因分離而產生的消極感受只有兒童適應了新環境,能獨立應對環境中的新事物之後,才會逐漸平復,因此這一階段又被稱為是兒童的第一次「心理斷乳期」。如果能在幼兒入園時期,處理好兒童的分離焦慮,對於兒童的心理成長和獨立能力的養成無疑有莫大的好處。
02送園時孩子哭鬧怎麼辦?
那麼,我們家長在送孩子入園時該怎麼做,才能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呢?
1. 父母平復自身的焦慮情緒
父母在送孩子入園時,首先要覺察自己是否存在焦慮和擔心的情緒。有些父母在送孩子入園前後也會內心不安,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得不到很好的照料,擔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擔心孩子受欺負,這些擔心都是父母焦慮情緒的體現。
科學研究表明,情緒會傳染。父母的焦慮情緒會體現在父母言行之中,比如送孩子入園時,捨不得放手;送孩子入園後,在門口徘徊不走;接園時,問長問短,擔心情緒溢於言表。父母的這些行為會將自己內在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覺得上幼兒園真不是一件好事情。本來幼兒就覺得離開了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內心緊張不安,再受到父母緊張情緒的影響,可能會使他們更加傷心,對幼兒園產生更強烈的牴觸情緒。
父母在送園時,要先覺察到自己內心的焦慮情緒,積極調節自己的情緒。如覺得緊張擔心,可以和好友傾訴,聽音樂放鬆,找個安靜的空間哭一場,或者將自己擔心的事與幼兒園老師交流,獲得準確的信息,讓自己放心等等。平復了自己的焦慮情緒後,再和孩子交流上幼兒園的事情,父母樂觀穩定的心態、交流內容中更多的積極信息都會影響幼小的孩子,讓他們覺得上幼兒園也挺好的,以一種積極和放心的姿態來面對幼兒園,從而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當我們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時,就選擇了相信幼兒園、相信老師。幼兒老師受過相關專業的訓練,幼兒園也有相應的管理制度,也一定會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2. 巧用安撫物緩解分離焦慮
兒童3歲時進入幼兒園小班,此時的幼兒獨立自主的需求並沒有那麼強烈,更多的是對成人的依戀。而孩子入園後要與熟悉的家人分離,見不到自己依戀的對象,他們的分離焦慮會更加強烈。
既然孩子是因為與依戀對象分離而產生的分離焦慮,那麼我們如能給孩子一個依戀對象的替代物,將會大大地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這個依戀替代物就是安撫物。
許多孩子在家都會有一個特別喜歡的毛絨玩具,孩子對這一玩具的喜歡不僅是由於他好玩,更深層的原因是孩子與這一玩具建立了親密的依戀關係。如果孩子有這樣的玩具,那麼這一玩具就是孩子在與父母分離之後最好的安撫物。有的幼兒園在孩子剛入園時,會允許孩子帶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此時就可以將這樣的玩具給孩子帶上,在孩子傷心難過時,可以給予孩子安慰。
有些幼兒園規定是不能帶玩具入園,此時我們可以為孩子創造其他可以代替依戀對象的安撫物。例如「愛心吻」就是一個很好的安撫物。愛心吻的製作非常簡單,媽媽拿一張不乾膠紙,在上面印一個唇印,愛心吻就做好了。在即將送入幼兒園之前,媽媽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愛心吻,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愛心吻,代表著媽媽,你在幼兒園想媽媽的時候,就可以摸摸這個愛心吻,就像媽媽陪在你身邊一樣。然後把愛心吻貼在衣服內側,最好是胸前孩子可以摸到的地方。這樣既遵守了園所規定,又讓孩子可以隨時觸摸到,能及時緩解孩子的焦慮。
給孩子的安撫物可以是有形安撫物,也可以是無形的安撫物。
如果偶爾忘記製作愛心吻了,可以無形的安撫物來代替媽媽。「手心裡的親親」就是這樣的安撫物。媽媽在即將送孩子進入幼兒園時,在孩子的手心裡印下一個吻,告訴孩子,這個手心裡的親親代表著媽媽,它會一直待在你的手心裡,當你在幼兒園時,這個親親會一直陪著你,就好像媽媽一直陪在你身邊一樣。
3. 通過共情調節緊張情緒
每個人都有被看見、被認同、被理解內在需要,孩子們也一樣。幼小的孩子在入園時的激烈情緒只是內心狀態的一種表現,這些情緒需要成年人的關注、接納和安撫,一旦父母做了這件事情,孩子們的情緒就會緩和許多,心情會逐漸平靜下來。當孩子入園時心情平穩,入園適應也就變得容易許多。那麼,家長們就可以通過共情的方法來接納和理解孩子的心情,平復孩子的情緒。
共情是非常好用的情緒溝通方法。其過程也非常簡單,當我們看到他人有消極情緒時,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情緒就可以。共情時,可以使用下面的句式:我知道……(描述事情)你覺得……(描述情緒)我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表達理解和接納)。不少三歲的小班孩子對語言的理解還很有限,那麼擁抱、輕拍、傾聽、重複孩子的表達等也是簡單而好用的共情辦法,能讓孩子感受到成人對其情緒的接納和理解,有效地緩解緊張害怕的情緒。
4. 分離三步曲果斷送園
送園過程中,父母準備將孩子交到老師手裡時是孩子情緒爆發的高潮點,此時父母可以按照以下三個步驟進行,將孩子果斷送園。
第一步,提前預告。在離校門還有一段距離之處,和孩子一起共同看著其他孩子入園,並在此時告知孩子要送園了,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孩子此時開始會有情緒波動,可能就會開始哭泣了,可以和孩子約定再停留3-5分鐘。
第二步:微笑吻別。約定時間到了之後,就可以帶著孩子逐漸走近校園,同時要觀察孩子情緒,只要不是哭得太厲害,就堅持下去。等到了幼兒園門口,父母微笑著和孩子親吻道別,告訴孩子,下午五點會準時來接他回去。
第三部:果斷離開。家長保持鎮靜穩定的狀態,將孩子交到老師手中,然後果斷離開。
——幸福養育2020——
一個創造幸福的家
一群有想法有實力的專家團隊
培養孩子終身幸福的能力
給予向內生長的力量
這場養育的修行
長久又動人
作者:愛娃 一個心理學專業的愛娃媽媽
聲明 :本文圖片及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