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焦慮:3個方面了解焦慮的各種表現,幫助孩子應對焦慮

2020-11-04 楠悅讀

本文字數3989,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讓孩子遠離焦慮》。


作者塔瑪·瓊斯基,美國著名的臨床精神醫學博士、情緒研究專家、臨床心理學大師。她是美國心理協會和賓夕法尼亞行為治療協會的會員。她是深受美國主流媒體歡迎的兒童心理專家,經常登上《福布斯》、《紐約時報》、《父母世界Parent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等大眾媒體,她還在《赫芬頓郵報》和《今日心理學》雜誌開設專欄,幫助人們更樂觀地生活。


作者在書中,為家長們提供了完整的解決孩子焦慮問題的流程,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家長疏導孩子的焦慮。而這些方法就像是學習閱讀或者數學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01、如何改變孩子對焦慮的認識



每個家長都想了解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焦慮。很多家長不停地問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我們把焦慮帶給了孩子?是通過我們自己的行為,還是通過基因遺傳?作者說,焦慮症與基因確實有著很緊密的聯繫。有些孩子就是比較敏感。而且這種遺傳在過去的原始社會,對我們是非常有好處的,因為過度的緊張會讓我們避開很多危險,比如遇到危險拔腿就跑。


但到了我們現代的社會,沒有那麼危險後,過去可靠的危險警報器,就變成了一種負擔,變得「容易焦慮」。其次,就是孩子在小的時候遇到過無法接受的事情,比如車禍。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焦慮,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容易扭曲事實。


那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遠離這些焦慮呢?作者說,家長要認識到,這些焦慮,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孩子的大腦出現了一些小故障,扭曲了孩子看到的事實。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引導孩子改變他們那些誇張、扭曲的想法。首先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另一個習慣的想法,這個想法要更加真實,不會引起他們的不安。


比如,學校要組織出去春遊,孩子會覺得很危險,有咬人的大狗,有蟄人的蜜蜂,所以他問媽媽能不能不去。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這樣說:我了解你現在的感覺,但這些只是大腦自動出現的小故障,現在我們來糾正它們,你覺得去春遊會遇到什麼事情呢?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呢?你覺得別人是怎麼想的呢?

如果孩子年齡還比較小,那家長可以嘗試給焦慮取一個綽號,比如說叫「大蟲子」。每次孩子感到不安和焦慮,家長就可以問問是不是那個焦慮大蟲子又出現了。給焦慮取一個綽號,就可以讓兒童覺得焦慮不是自己的錯,而是一個外來的東西。小孩子認為焦慮不是他們的錯以後,他們也會減少焦慮。


一般情況下,焦慮有很多方式扭曲孩子看到的事實,作者為我們介紹了一些焦慮常用的套路,看看它是怎麼影響孩子的。



1、暗示的力量


焦慮會讓自我暗示變成事實。比如,孩子一直覺得腳很癢,實際上他們的腳非常健康。這時候你可以這樣對他們說:你現在覺得腳很癢,如果我就此打住,不再提這個話題,你可能就忘了這回事;但如果我仍然堅持跟你強調癢的感覺,你可能又會有相同的感覺了!你會感覺非常癢。發生了什麼呢?這就是暗示的力量。想法能支配我們的感覺,指導我們如何去做。你想要一個軟糖聖代嗎?一旦想法形成,你是否立刻感覺到那種巧克力和奶油在口中融化的感覺?


2、「可能」當作「必然」


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害怕去上學,因為她害怕媽媽會把她忘了不去接她。那家長可以這樣引導他們的想法:我知道這件事情真的非常可怕,誰被忘在幼兒園都會感到很傷心。但這只是大腦和你玩的一個小把戲,它只告訴你這件事情有多可怕,但是它沒告訴你,這件事情幾乎是不會發生的,沒有哪個家長會忘記他們的孩子。


每個孩子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但他們的焦慮都是來自錯誤的看法,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去引導他們的想法。



02、如何幫助孩子應對焦慮



要鍛鍊孩子對焦慮的抵抗力,不是說讓孩子直面他們害怕的東西,這是不合適的。那該怎麼做呢?作者說,家長們要先從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事情開始。比如孩子怕狗,因為怕狗而完全不能出門。這時候家長可以和他們一起看那些畫著小狗的圖片。當孩子可以接受小狗的圖片以後,就可以試著帶他們去看看鄰居家的小狗,不過要離得很遠。


然後慢慢試著接近小狗,讓孩子隔著籠子看小狗玩耍。如果孩子可以接受的話,就可以讓媽媽陪著他出門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就可以自己去上學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們要讓孩子接近恐懼,克服恐懼。但是不能強迫孩子面對恐懼的情景。一定要考慮可以改變哪些條件,讓他們感覺更安全。


作者認為,孩子是要在安全的環境裡成長,而不是在恐懼的環境裡面。我們讓孩子學會面對恐懼,不是為了讓他去和別人比賽,而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堅強,所以,請放慢腳步,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每當孩子突破自己,慢慢變得勇敢的時候,家長就得想想怎麼獎勵他們了。作者認為,對孩子來說,獎勵可以把一件嚴肅或者可怕的事情,變成一件值得好好努力的事情,但要注意給獎勵的方法。


比如,家長要注意,獎勵不是要賄賂孩子,不讓他們給家長添麻煩,而是獎勵他們優秀的行為。所以我們說話的時候要注意用詞,比如不能對孩子說:如果你自己能好好出門,不麻煩爸爸媽媽,5次以後,我就給你買一個新娃娃,這就是在賄賂孩子。而應該這樣說:你要努力克服對狗狗的恐懼,如果5天之後,你能隔著籠子看狗狗了,咱們就去吃好吃的。


獎勵孩子還有哪些需要注意呢?獎勵要持續地給,因為一般來說,3周時間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的習慣。還有就是,規矩不用定得很死,就算孩子不能完成整個任務,但是他盡力地做好了其中的一部分,家長為了鼓勵孩子,也可以給獎勵,不過可以適當減少一些。


比如,孩子不敢自己睡覺,你想要孩子一個人乖乖地在床上睡覺,目標是5天。很多時候孩子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他努力地做了,雖然5天的任務不是連續完成的,而是在半個月內自己睡了5天,那也可以適當地獎勵他。


當孩子可以慢慢地習慣抵抗焦慮,他們完成任務的難度也會變小,這時候也可以適當減少獎勵。不過要記住,孩子幾乎不可能一次就掌握抵抗焦慮的要領,我們需要重複地讓孩子暴露在焦慮裡,直到他們可以輕鬆地應對。



03、焦慮之外



作者說,有很多兒童睡眠也有問題,孩子不好好睡覺該怎麼辦,不喜歡上學該怎麼辦等等。這其實就是焦慮產生的副作用,我們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一下。


1、影響睡眠


很多孩子很害怕晚上的時候和大人分開,一個人睡,就算是年齡大一些的兒童也經常遇到失眠的問題。很多孩子在晚上的時候,種種問題在腦中跳躍,牆上的影子是什麼?那個聲音是哪來的?我的朋友喜歡我嗎?我要什麼時候開始複習數學考試?一些孩子有某種特殊的恐懼,例如對強盜、陌生人、怪物等,但另一些孩子可能會害怕睡覺本身,他們覺得自己會在睡眠中死去。


成功入睡的方法有兩個主要方面:(1)家長要有技巧地安撫孩子的憂慮,如抱著輕搖他們的身體;(2)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自己的行為要保持一致。


比如,幫孩子建立更理性的想法,比如說孩子總覺得關了燈之後,家裡有什麼可怕的東西,家長就可以帶著孩子看看床底下,讓他們的理智知道沒有什麼東西在床下,再慢慢地讓他們熟悉自己恐懼的東西,比如帶著他們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慢慢觀察,讓他們自己去感受,知道周圍是安全的。


家長還要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入睡習慣,作者認為這些習慣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比如,安排充足的過渡時間;計劃一個合適的過渡性活動。如果令人興奮的活動延續到睡前最後一分鐘,這樣會延長入睡時間。在睡前要提前停止令人興奮的活動,如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等。青少年不要學習到睡前最後一刻,要有一些緩和過渡的活動,如閱讀、洗澡、聽一些安靜的音樂等。

再比如,保證安全感。不要在睡前接觸帶有恐怖內容的材料,例如,對於年幼兒童,不要看恐怖的圖書或電視,不要玩帶有追逐性的打殺遊戲;對於較大的兒童來說,不要在睡前看恐怖小說或電影,避免他們會更害怕。


但這不是說,我們要控制孩子的睡覺時間,孩子也沒辦法控制什麼時候入睡,很多時候越努力睡覺,就越睡不著。而且睡前的分別也要短暫,離開孩子房間之前,要和孩子有個愉快的交流,可以是擁抱或者開個玩笑,家長不要表現得很傷心。



很多家長可能本來就知道「過渡時間」的重要性,早就預留出來了。可在這段時間裡,一些家長會和孩子聊一聊學校的事情。如果家長經常這麼做的話,就會發現,這個談話會變成每天晚上都要做的事情,這可能就會侵佔孩子的睡眠時間。作者認為,如果一定要聊天的話,可以把時間安排在吃晚飯之後。


除了睡前的過渡時間,睡覺的地點也非常重要。很多家長怕孩子不敢自己睡,可能會讓孩子先在家長的房間裡睡著,然後再抱孩子回自己的房間。作者覺得,我們應該讓孩子在同一個地點睡覺,也就是他們自己的房間。因為如果孩子在媽媽的房間裡睡著了,半夜醒來發現自己不在那裡了,就會特別想要去找媽媽。


2、不願意上學


容易焦慮的孩子,上學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作為家長,如果你覺得去學校接受教育是有必要的話,那你就一定要堅定這個立場。如果父母的觀點比較模糊,孩子感覺到,他們就會趁虛而入,拒絕去上學。作者覺得,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其實應該分成兩個問題來看,就是不想和家長分離,以及學校那邊有些問題。


不想和家長分離,可以先改變觀點,再慢慢適應。比如最開始是父母一起送孩子,然後,讓媽媽在學校待一個小時,過段時間之後,還是父母一起送孩子,但是沒人留下來陪著孩子。這樣循序漸進,讓孩子慢慢適應。如果是學校的問題,那父母要和學校的老師經常聯繫。比如說有些孩子因為生病吃藥,導致早上比較困,起不來,那家長可以和老師商量一下,看一下是不是允許遲到。


最後的話:


焦慮離我們很近,生活中充滿著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這些情緒交織在一起,成年人都難逃羈絆,更何況是孩子。焦慮可能導致兒童的睡眠障礙、身體不適、學習困難、社交困難等問題,這本書教給大家如何覺察到兒童的焦慮,並且理解它、控制它,讓正飽受焦慮症困擾的孩子更好地生活。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讓孩子遠離焦慮》
    童年應該是快樂和無憂無慮的時光,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出焦慮症狀,從尿床、黏人、頻繁肚子痛,到做噩夢,甚至拒絕去學校。著名焦慮問題治療專家塔瑪·瓊斯基針對兒童焦慮問題的實踐之作,談及5大焦慮類型、6大焦慮管理步驟,大量兒童焦慮問題真實案例。通過這本書,家長將會了解焦慮的各種表現、它的作用原理以及逐步降低焦慮的方法。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不愛說話、情緒差、膽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項表現是由於焦慮引起的,孩子可能在成長道路上受其困擾,身心無比疲憊。如果父母了解了焦慮形成的原理及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孩子怎麼面對焦慮,從而孩子憑自身能力成功應對,走出焦慮泥潭。
  • 《讓孩子遠離焦慮》,它有你想要方法
    童年應該是快樂和無憂無慮的時光,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出焦慮症狀,從尿床、黏人、頻繁肚子痛,到做噩夢,甚至拒絕去學校。比如你的孩子常常特別黏人不去上學,甚至有時候為了一件小事情哭上半個小時,怕一個人睡覺,經常做噩夢,害怕黑暗 ,這些問題時常困撓著家長。 這本《讓孩子遠離焦慮》書就能夠針對這些問題為家長們提供幫助。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這本書能告訴你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
  • 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情緒焦慮
    您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得「與眾不同」。幫助兒童和青少年應對的8個家長提示對於他們來說,與他們坐在電視或計算機前坐在一起,一起了解新聞情況可能會有所幫助。或者,如果這是本地事件,例如網絡欺凌或猝死,請就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深入的交談。年齡較大的兒童和年輕人需要處理情況,最好通過交談來解決。4.驗證感覺和擔憂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需要知道您認真對待他們的焦慮並承認這對他們有多重要。
  • 考試焦慮應對攻略:3招搞定孩子們的考試焦慮
    我們的緊張是擔心,孩子們感受到的,是考試焦慮。在心理學上,考試焦慮是指:「是在一定的應試情境激發下,受個體評價能力、人格特徵及其身心因素所制約的,以擔憂為基本特徵,以防禦或逃避為行為方式,通過不同的情緒反應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根據心理學研究,孩子們產生考試焦慮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1.
  • 孩子表現過於焦慮,家長善用「流沙定律」,幫助孩子舒緩心情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同事小吳最近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在孩子情緒方面自己很難插上手。孩子總是會莫名的陷入焦慮狀態,起初小吳只是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發現事情並沒有那樣簡單。就比如上次孩子在小區參加活動,所有的孩子都在進行當中,只有孩子站在那邊手足無措,跑過去才知道孩子在害怕,在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最終也是小吳出手帶著孩子遠離這個讓孩子緊張的地方。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焦慮?
    設定明確的期望,幫助你的孩子建立起滿足這些期望的合理基準,這有助於幫助他/她學會應對和控制焦慮感。不要試圖阻止孩子擔心孩子不會因為父母說「別擔心!」或「放鬆!」就可以不再擔心。實際上,焦慮感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了。事實上,適度焦慮有助於我們思考有威脅性的實際危險。
  • 如何緩解孩子的考試焦慮?心理專家提出實用方法,應對焦慮與壓力
    孩子上小學後,會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有的孩子應付自如,有的卻將考試視同洪水猛獸,憂心忡忡,父母百般安慰,也無濟於事。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考試焦慮呢?臺北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陳品皓先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解析,並提出了許多切實有效的方法。
  • 孩子不想去上學,多半是分離焦慮,了解孩子的心要做好3個方面
    因為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孩子會把自己反鎖在屋裡,只要在正常的上學期間,夫妻兩人每天早上都要和孩子鬥智鬥勇,費盡心思把孩子騙上校車或者生拉硬扯地給孩子塞進校車裡。鄰居夫妻兩人經常說:我家孩子就是沒骨氣,上個學還要大哭大鬧。其實,夫妻兩人都誤會了孩子,想要幫助孩子解決分離焦慮問題,先要了解分離焦慮的類型,然後父母可以嘗試從三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4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另一方面又必須得出門,一時間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會讓孩子「很受傷」學前教育專家周念麗指出,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對父母的依戀表現,說明孩子和家長情感上聯繫很多,可喜可賀!四、4招幫助孩子排解分離焦慮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現象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4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三、不能正確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會讓孩子「很受傷」學前教育專家周念麗指出,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對父母的依戀表現,說明孩子和家長情感上聯繫很多,可喜可賀!2、沒有安全感每個孩子都會缺乏安全感,而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主要來源,就是自己父母的陪伴。孩子產生分離焦慮,其實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面臨開學,家長要做好這3方面,有效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
    孩子不愛上幼兒園,可是最令家長頭疼的一件事,每次送孩子去幼兒園,家長都是「連哄帶騙」。今天給孩子送幼兒園了,第二天孩子還是依舊不願意去,即使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孩子也是坐在教室裡不與別人交流。其實孩子之所以不愛去幼兒園的種種跡象,都是「分離焦慮」在作怪,怎麼才能讓孩子願意上學呢?家長可以嘗試用這幾個方法應對。
  • 面臨開學,家長要做好這3方面,有效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
    其實孩子之所以不愛去幼兒園的種種跡象,都是「分離焦慮」在作怪,怎麼才能讓孩子願意上學呢?家長可以嘗試用這幾個方法應對。 回到家後給孩子小姨開始勸說孩子,幼兒園有多好多好,有很多小朋友和你玩,孩子本來答應了,但是第二天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後,沒過半個小時,老師還是讓小姨把孩子領回家,孩子一直哭根本沒有辦法再待下去。
  • 開學在即,家長做好3方面工作,有效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
    而「分離焦慮」一般又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反抗階段、失望階段、超脫階段。開學倒計時,家長做好3方面工作,有效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①讓孩子對幼兒園有了解孩子害怕上幼兒園,大多是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那麼消除孩子對這個環境的陌生感,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 如何陪伴孩子應對分離焦慮
    每年這個階段,我都會接到很多媽媽的諮詢——如何應對小朋友們的分離焦慮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什麼是分離焦慮以及我們怎麼提前做好準備。但是如果這個分離焦慮是過度的,淹沒性的,無法被處理的,那就會引發各種其他症狀:情緒極度不穩定、長久的哀傷失落、生活受到影響、軀體化症狀浮現等......
  • 孩子產生焦慮心理怎麼辦?父母可以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克服
    如果老師不立馬答應的話,小音就感到緊張焦慮。其實小音這種表現是屬於焦慮症中的特殊恐懼症,是由奶奶大聲批評所造成的精神緊張。要知道兒童焦慮症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孩子抑鬱、自卑等,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讀懂孩子的心,讓孩子遠離焦慮
    父母+孩子=家,父母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讀懂孩子的心》中,有一章節是與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遠離焦慮,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積極的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會有很大的幫助。行為鼓勵例如,孩子玩完玩具後能把玩具收好、放好,家長可以說:「你很棒,你剛剛這個行為叫『自律』。你懂得自律,懂得自己管理自己,懂得秩序感。」要告訴他這是對的,把正確的一面告訴他。他會有成就感,會樂於再做這樣的事。
  • 開學在即,家長做好3方面工作,有效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
    而&34;一般又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反抗階段、失望階段、超脫階段開學倒計時,家長做好3方面工作,有效幫助孩子擺脫&34;:①讓孩子對幼兒園有了解孩子害怕上幼兒園,大多是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那麼消除孩子對這個環境的陌生感,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父母可以提前帶孩子了解幼兒園的環境,比如帶他們去要上的幼兒園逛一下;在家裡模擬一些幼兒園場景,讓孩子有心理準備。②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孩子入園前,父母可以做好他們獨立意識培養方面的工作。比如教孩子獨立洗手、獨立穿衣服。
  • 孩子各種花式撒嬌不想上學,「分離焦慮」在作怪,4個階段是關鍵
    一、了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症狀王姐家的孩子剛上了一天幼兒園,第二天的早上要上學的時候就嚷嚷著肚子疼。王姐以為孩子是吃壞了東西,就讓孩子在家休息一天。但是思來想去孩子也沒有吃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王姐很是納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