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啵啵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相信很多家庭中都有一個孩子:非常的討厭上學和上課。只要父母提到孩子該上學了,這些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甚至以語言威脅父母。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們雖習以為常,但你們知道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嗎?
小強不知從何時起便非常厭惡上學。父母只要給孩子提起上學這個詞,孩子就會變得非常的恐懼,有時還會大聲哭鬧著實讓人心痛且心煩。小強父母和孩子進行了深層次的溝通,才逐步了解到孩子對上學的恐懼。之後其父母又向心理專家諮詢,專家說:孩子不想去上學可能是分離焦慮。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症是指孩子習慣了和某個人在一起或者是呆慣了某一個地方,突然地分離或離開,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之後他們會通過一系列的肢體語言來反抗離開。
分離焦慮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反抗階段,孩子具體表現為大哭大鬧,用肢體反抗父母;
第二階段是失望階段,這時候孩子經歷了哭鬧,逐漸變得冷靜,但他們的哭聲仍舊是斷斷續續的;最後是超脫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適應學校生活,也能與其他小朋友和老師一起遊戲玩耍。但當他們看到父母或親人時,依舊會表現出難過的情緒。
二、除了分離焦慮,孩子不想上學還有什麼原因?
1.在學校遭受排擠
每個小朋友在自己家庭裡要麼是個小霸王,要麼是個小寶貝兒,他們沒有遭受過一絲一毫的生活疾苦,所以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並做到讓別人喜歡他。而且孩子們還會有很大的可能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讓他人覺得自己非常的霸道,甚至是無理取鬧。
如果一個孩子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勢必會影響他們的交際圈,很容易在學校遭到排擠。
2.孩子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
如果孩子在學校的時候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兒也會討厭去學校。這些不開心的事兒,可能是學習成績不好而造成的不開心;或是因為做錯了事兒,老師批評造成的不開心;亦或是與其他小朋友鬧矛盾造成的不開心……每一件事兒都會牽動孩子的心,也會牽動他們不想去學校的神經。
3.不想離開家長
有些孩子對父母太過依賴,父母走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如果短時間內見不到父母,他們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這類孩子多半兒是不想離開父母,那也就是說孩子不想去學校也有對父母依賴方面的原因。
三、家長可以怎麼做?
1.家長可以嘗試著構建家校合作的模式,讓孩子與學校老師嘗試溝通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未上學之前,老師和孩子的生活是互不關聯的;這對孩子而言,老師似乎就是一個符號,充滿了陌生的氣息。所以父母要想孩子避免焦慮情緒,就應該實現家校合作的模式。要讓孩子多和老師溝通,讓其更加熟悉老師,這樣孩子才能減少焦慮情緒。
2.父母在送孩子上學時,一定要安撫他們的情緒,做好告別儀式
孩子害怕上學,多半是對父母過於依賴,一聽到要離開父母后就會產生焦慮情緒。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做好安撫孩子情緒的準備。隨後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上學只是去見另一位「家長」,並不是自己不打算再陪伴孩子。只有充分安撫孩子的情緒,才能讓他們明白上學並不是分別。
3.父母不能過度地給孩子安慰,讓他們會依賴自己
孩子被父母過度依賴,多半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太過寵溺。孩子出現了一些「小事情」或者是「小事故」,父母就對他們過度安慰、過度寵溺,長久以往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
當孩子上學的時候,如果他們出現焦慮的情緒,父母就不能過度安慰他們。因為孩子要面對的東西,無論過多久都需要自己去面對——上學亦是如此的,父母並不能代替他們去上學。
4.如果孩子不想說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父母就不應該強迫孩子
有時候父母太過關心孩子,就會讓孩子產生厭惡情緒。多數父母都喜歡問孩子學校的情況,如果孩子想要分享,那大可為之;但當孩子非常勉強的時候,父母就不要再逼迫他們。
四、總結
從分離焦慮症可以看出,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對未知環境的恐懼和迷茫。因為孩子習慣了某個人或某個地方,便對這些人或事兒產生依賴的情緒。
突然的地離開就會讓孩子產生過大的心理落差,導致其懷有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又帶著對熟悉的人或事兒的依戀,這便是孩子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所在。既知曉了原因,那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抓住根本,既要治標也需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