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後可以出汗,但這種汗不能出,出一次傷一次陽氣

2020-12-23 健康七月談

一場秋雨一場寒,自寒露以後,天氣還真是越來越涼了。老話說春捂秋凍,不可否認這是很經典的養生之道。因為在秋天,如果太快地添加衣服,或者一開始就穿很厚的衣服,就難以避免讓身體出汗,如果出汗過多以後,就會耗傷氣血,反倒不利於身體健康。

當然,並不是說秋天不能出汗,而要看是出的什麼汗。如果要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出的汗,這種汗叫「動汗」,無論是養生專家還是健身教練都鼓勵我們多出點動汗對身體是好事,只要不是大汗淋漓就行。如果一個人長期不出汗,身體內的毒素就會積累得很多,就比如長期在空調房間裡呆著,時間久了,身體就會發沉渾身不舒服,頭昏腦脹。

但是,有一種汗是出不得的,那就是不動也出汗,好好呆著也出汗,可以稱之為「靜汗」。進入秋天以後,我們知道早晚溫差比較大,如果秋天早上穿的衣服到正午不脫掉的話,有些人就會出很多的汗,穿著汗潮的衣服直到晚上,一方面衣服上的溼氣啊又被自己給吸收了,另一方面等到了晚上又會受涼。所以為什麼說要秋凍,其實就怕出太多的靜汗,這樣就和秋天主收藏這一養生原則相違背了。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秋天鍛鍊身體只要微微出汗就行,切忌大汗淋漓。

所謂秋凍並不是讓人凍得發抖,只要不出汗就行了。老祖宗說,白露勿露身,我們身體有三個部位是千萬別凍著的,否則一年好身體白養了。

肚臍別凍著

肚臍是可以說是人體最薄的一部位了,而且它有著豐富的神經,對外部刺激很明顯。如果秋天防護不當,就更容易受寒了。街上很多年輕的姑娘喜歡穿露臍裝,這些都很容易讓寒氣入侵。

有時候白天好好的,睡了一晚上第二天起床發現拉肚子或者胃疼,其實就是晚上睡覺時肚臍受寒了,損傷了脾胃。脾胃損傷後,不利於水溼運化,體內的溼氣也越來越重。

腳別凍著

中醫講寒從腳起,小時候家裡老一輩人都會囑咐你天再熱不能光腳在水泥地板上走,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腳部離心臟距離比較遠,腳上的血液循環也最不通暢。如果腳受寒以後,直達胃腸,子宮,心肺,引起胃疼,腹瀉,宮寒。甚至出現痛經、月經遲來或者是閉經都有可能。

可能有不少女性朋友會有這樣的經歷,比如說你來月經的時候,比如說我們腳受了涼馬上肚子就會感覺到疼。科學研究也發現這個雙腳受寒是引發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和失眠的元兇。

背部別凍著

很多人年紀越大越顯得虎背熊腰,這其實和背部受寒、溼氣重也有關係。背部凍著以後,很容易引起感冒、發燒、咳嗽等。

特別是有頸肩腰椎問題的人來說,一旦背部受涼了輕則出現僵硬和酸痛,重則導到各種頸椎病的復發。所以這陣子出門也不要再穿低領的衣服了,女性包裡可以多備條圍巾或披巾,護好脖子和後背。

秋凍並非人人適合,所以對於體質比較弱的人,或是血液循環不好的人,如果還要堅持秋凍,那就容易引發某些疾病了。總之呢,秋天既不能穿得過多,也不能穿得過少,要根據氣溫的高低,及時的增減衣服。

相關焦點

  • 感冒捂汗 不是出汗越多越好
    □蔡衛楊    感冒發燒時,老人都會叫我們多蓋被子、多穿衣服,認為捂捂汗就好。感冒是不是出一身汗就能好呢?    風寒感冒出汗有效  中醫將感冒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治醫師劉煒麗認為,對於風寒感冒,初期病邪在表,捂汗的做法是有效的,讓病邪隨汗出,是中醫「治療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之首,稱為「汗法」。
  • 孩子一動彈就出汗,連睡覺也出汗?這3種「汗」一定要小心!
    在這種又溼又熱的時候,孩子常常頂著一頭熱汗。這汗到底是因為天氣熱的正常反應?還是因為孩子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在報警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汗,為什麼總會有人說汗出多了身體就會不好?汗是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黃帝內經》中說「陽加於陰,謂之汗」。我們一直是說,如果陽氣是一把火,陰氣是火上燒著的水,那麼燒水期間產生的水汽,其實對應的就是汗了。
  • 今天寒露,為什麼不能「露腳」了呢?來看健康提示
    原標題:今天寒露,為什麼不能「露腳」了呢?來看健康提示→  據上海發布,一覺醒來,整整7天的長假都沒了,今天是「寒露」!  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即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氣候正從涼爽變得寒冷。
  • 吃一堆藥不如出一身汗,出汗10大驚人好處,看完我把空調關了
    夏天,很多人恨不得天天躲在「空調房」裡,這就導致了夏天本該是出汗的季節,你卻出不了汗!其實這些做法違背人體生理規律,花盡心思讓自己不出汗的養生法也是錯誤的。夏天出汗少,感冒、關節炎、失眠就會找上你,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發病率也是成倍漲...夏天多出汗才是最健康的。
  • 易出汗是氣虛嗎?出汗就吃黃芪嗎?
    生理之汗具有調節體溫,保持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 因此汗液是隨著外界溫度變化而增多或者減少,以適宜氣候變化。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生理性的出汗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通過出汗來排洩體內廢物。
  • 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夏天愛出汗的,快對照看看吧!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應,也是維持體溫恆定的重要環節。出汗有主動和被動之說,因運動產生的排汗是主動出汗,因為天氣、環境、情緒和心理變化造成的出汗為被動出汗。被動出汗時,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千萬要小心,快來對照看看,你一定想不到!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
  • 從出汗看健康,不同部位汗多分別說明什麼?
    現在天氣比較冷,正常大家並不會出很多的汗,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這樣一種人,明明天氣冷,吃飯的時候還是會出汗,天氣熱的時候出汗會更恐怖,吃個飯,上衣都能溼透。老年人看到這種人,喜歡說一句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幹」。
  • 動不動就出汗,老是滿頭大汗,出汗異常,暗示哪裡出了問題?
    最近幾天,溫度逐漸升高,最高的時候,已經突破三十度了,如此高的溫度,讓人出汗增多,如果是因為運動,出點汗倒也沒有什麼。也有很多人並沒有運動,竟然也出汗了,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重視。甚至還有一些人,動不動就出汗,老是滿頭大汗,這種出汗異常,說明哪裡出了問題呢?
  • 久汗必傷身!中醫出大招,治愛出汗、常感冒,三張老方子密切合作
    大概是一年前吧,得過一次感冒,痊癒之後就開始多汗。白天一跑一跳就出汗。晚上睡覺還是出汗。而且他這個汗,不溫乎,身上發涼。晚上出汗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睡醒了,必須換內衣內褲。早晨起來以後,惡風、鼻塞、打噴嚏。   身子這麼弱,家裡人自然要百倍關懷。但無論怎麼小心,他還是容易感冒。其他的,睡眠、二便等等,都還可以。經過檢查,身體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   怎麼才能改變狀態呢?
  • 動不動就一身汗,注意這8處出汗多,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
    「肺氣不足,衛陽不固」,出汗多最容易耗損衛氣,尤其是對身體虛弱或平時不怎麼鍛鍊的人來說,過多的出汗會降低身體抵抗力,讓人容易感冒,或出現腸胃、關節不適等症狀。這3部位出汗多就要注意了1、頭出汗過多頭部是諸陽之會,陽氣本應該是最足的,其固攝力也應最強。
  • 動不動就一身汗,出汗多是好事嗎?身體為什麼會莫名出汗?
    每個人都會出汗,尤其是在如此炎熱的夏天,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出汗的同時,也可以將身體內的代謝廢物一起排出來,起到一個排毒的作用,其實也算是新陳代謝的組成部分。天氣熱出汗是正常的,運動後流汗也是正常的,但是無緣無故就冒汗的話,可能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 出汗是天然「保養品」 6招教你出健康汗
    高溫天氣總是輕易就讓人大汗淋漓,一股股汗臭味也不免尷尬,因此人們想出了各種招數避免出汗: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過量、頻繁使用止汗露,出汗後立即衝涼……其實,汗腺是人體自帶的「空調」。很多人夏天被感冒、皮膚病、失眠等困擾,卻沒想到,正是出汗少讓這些毛病找上門來。
  • 頭皮出汗是陽氣不足?說實話:身體這幾處出汗,也不是好兆頭
    不過,出汗雖然是正常的,可是汗出錯了地方那就不一定是正常的了。
  • 早晨愛出汗,陽虛!一張老醫案,說出陽氣的秘密,請你體會
    這醫案裡的患者,也是凌晨出汗。我想和你分享一下。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年47歲。有這麼一段時間,出現凌晨起床前出汗的現象。等她起床了,汗就不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有的中醫說,這個情況考慮肺衛之氣不足,應該補氣止汗。但事與願違,用藥之後效果不好。
  • 我家寶寶不管白天晚上,睡覺老是出汗,是什麼情況?
    分析:多見於急病、久病、重病之後失於調養,或素體氣陰兩虛,故形體消瘦;氣虛不能斂陰,陰虛易生內熱,迫津外洩,故汗出較多。很多疾病恢復期的孩子容易出現多汗的情況,這些孩子往往由於疾病本身的耗傷,或者濫用抗生素、苦寒清熱的藥物,損傷了脾胃中氣,氣虛後就沒有力量控制汗液的排洩,加之皮膚腠理病後鬆懈,更容易出汗。
  • 經常出汗是什麼原因 吃這些能有效緩解出汗
    3、戰汗即全身戰慄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症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 出汗是最天然的保養品 這6招教你出一身健康汗
    【健康】出汗是最天然的保養品,6招教你出一身健康汗!高溫天氣總是輕易就讓人大汗淋漓,一股股汗臭味也不免尷尬,因此人們想出了各種招數避免出汗: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過量、頻繁使用止汗露,出汗後立即衝涼……其實,汗腺是人體自帶的「空調」。
  • 每晚帶著一身汗睡覺是一種什麼感覺?中醫夏季祛溼妙法!
    出汗通經活絡,疏通血脈汗為心之液,有經驗的中醫師可以由人體出汗的狀況,觀察心臟的盛衰,因為出汗太多,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如果鈉離子不足,便會抽筋、心臟無力,嚴重時甚至還可能昏倒的情形。西方科學家最近也發現:在每個汗腺內均存在免疫球蛋白 A ,這種物質能阻止外界細菌和病毒從汗腺進入人體。中醫認為的正常出汗是「蒸蒸汗出,不可汗出淋漓」。也就是說,可以看到汗珠,汗卻不能像下雨一樣地流。不正常出汗:不論冬、夏,完全不活動或是輕微活動下,出太多或太少汗都不好。
  • 三伏天養生:避免冷風直吹 自主活動,多出出汗
    自主活動,多出出汗 天氣炎熱,很多人喜歡待在屋裡不想出門。其實,欲祛溼排寒,歸根結底是要增加自己的陽氣,陽氣旺,自然寒不侵體。所以伏天應該適當出門活動,出出汗、長長陽氣。但是夏季鍛鍊講究輕緩,不可劇烈運動,不然陽氣隨著出汗就排洩了,氣受傷了,水溼的代謝受到影響,內溼又出來了,最終溼氣還是沒有去掉。
  • 醫之 仲景經方之黃汗
    這是進一步的補充黃汗的特點,因為全身的陽氣為寒溼所痺,身腫而冷,皮膚摸著發涼。自覺胸中窒息,憋得慌,甚至有胸滿而痛。黃汗多在胸脅部位反應較多,因為也造成不能食。晚上因骨節疼痛,而暮躁不得眠。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