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自寒露以後,天氣還真是越來越涼了。老話說春捂秋凍,不可否認這是很經典的養生之道。因為在秋天,如果太快地添加衣服,或者一開始就穿很厚的衣服,就難以避免讓身體出汗,如果出汗過多以後,就會耗傷氣血,反倒不利於身體健康。
當然,並不是說秋天不能出汗,而要看是出的什麼汗。如果要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出的汗,這種汗叫「動汗」,無論是養生專家還是健身教練都鼓勵我們多出點動汗對身體是好事,只要不是大汗淋漓就行。如果一個人長期不出汗,身體內的毒素就會積累得很多,就比如長期在空調房間裡呆著,時間久了,身體就會發沉渾身不舒服,頭昏腦脹。
但是,有一種汗是出不得的,那就是不動也出汗,好好呆著也出汗,可以稱之為「靜汗」。進入秋天以後,我們知道早晚溫差比較大,如果秋天早上穿的衣服到正午不脫掉的話,有些人就會出很多的汗,穿著汗潮的衣服直到晚上,一方面衣服上的溼氣啊又被自己給吸收了,另一方面等到了晚上又會受涼。所以為什麼說要秋凍,其實就怕出太多的靜汗,這樣就和秋天主收藏這一養生原則相違背了。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秋天鍛鍊身體只要微微出汗就行,切忌大汗淋漓。
所謂秋凍並不是讓人凍得發抖,只要不出汗就行了。老祖宗說,白露勿露身,我們身體有三個部位是千萬別凍著的,否則一年好身體白養了。
肚臍別凍著
肚臍是可以說是人體最薄的一部位了,而且它有著豐富的神經,對外部刺激很明顯。如果秋天防護不當,就更容易受寒了。街上很多年輕的姑娘喜歡穿露臍裝,這些都很容易讓寒氣入侵。
有時候白天好好的,睡了一晚上第二天起床發現拉肚子或者胃疼,其實就是晚上睡覺時肚臍受寒了,損傷了脾胃。脾胃損傷後,不利於水溼運化,體內的溼氣也越來越重。
腳別凍著
中醫講寒從腳起,小時候家裡老一輩人都會囑咐你天再熱不能光腳在水泥地板上走,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腳部離心臟距離比較遠,腳上的血液循環也最不通暢。如果腳受寒以後,直達胃腸,子宮,心肺,引起胃疼,腹瀉,宮寒。甚至出現痛經、月經遲來或者是閉經都有可能。
可能有不少女性朋友會有這樣的經歷,比如說你來月經的時候,比如說我們腳受了涼馬上肚子就會感覺到疼。科學研究也發現這個雙腳受寒是引發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和失眠的元兇。
背部別凍著
很多人年紀越大越顯得虎背熊腰,這其實和背部受寒、溼氣重也有關係。背部凍著以後,很容易引起感冒、發燒、咳嗽等。
特別是有頸肩腰椎問題的人來說,一旦背部受涼了輕則出現僵硬和酸痛,重則導到各種頸椎病的復發。所以這陣子出門也不要再穿低領的衣服了,女性包裡可以多備條圍巾或披巾,護好脖子和後背。
秋凍並非人人適合,所以對於體質比較弱的人,或是血液循環不好的人,如果還要堅持秋凍,那就容易引發某些疾病了。總之呢,秋天既不能穿得過多,也不能穿得過少,要根據氣溫的高低,及時的增減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