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太平洋海底淘寶記——現場目擊大洋50航次科考隊回收水下影像...

2020-12-12 中國網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當地時間8月18日(北京時間8月19日)清晨,東太平洋海域大雨滂沱。厚厚的烏雲壓在海面上,密集的雨點落到舷窗上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

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當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回收兩天前布放於此的6000米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但面對如此惡劣的天氣條件,回收工作變得困難重重。

8時許,陰雨天氣漸漸好轉,科考隊可以擇機回收設備。隊員何雪寶在向陽紅03」船右舷甲板對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下達了釋放指令,隨後設備與底部沉塊完成脫離,在浮球帶動下開始從5000多米深的海底緩慢上浮。

9時30分,好消息從駕駛臺傳來:設備完成上浮,並出現在船艏右側四五百米遠的海面上。此時大雨已停歇,只見遠處深藍色的海面上漂浮著幾個橘紅色的浮球,在湧浪的作用下起起伏伏。

「海底都有哪些生物?」「它們吃什麼?」「深海裡的生物多嗎?」……科考隊員聚集在右舷甲板一邊翹首等待,一邊熱烈討論。

圖為取樣系統順利被回收(蘭聖偉 攝

10時許,「向陽紅03」船漸漸靠近浮球,科考隊員迅速將手中的鋼爪拋出去,輕鬆將其「俘獲」,並牽引至船艉甲板。長長的吊臂伸出去,成功將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吊起。10時20分,設備順利被回收。

該系統在船艉甲板20餘臺(套)各式各樣的科考儀器中,算是名副其實的「明星」設備。「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配備了高清攝像機和照相機,可以完整記錄下海底生物的生活狀態,一覽神秘莫測的深海世界。」何雪寶說。

圖為深海生物鉤蘭聖偉 攝

「看,有鉤蝦,差不多有20隻!」一名隊員指著設備上的誘捕筒喊道。

何雪寶打開誘捕筒,將鉤蝦一隻一隻取出來裝入樣品瓶。「鉤蝦是深海裡一種較為常見的海洋生物,廣泛分布於熱帶、溫帶及南北極海域。」何雪寶說,在深海海底,鉤蝦處於食物鏈的中間位置,對於探索深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回收的設備,還帶回了數千張原位觀測照片和大量高清錄像資料。在設備燈光的照射下,一個生機勃勃的海底世界逐漸顯現出來:四處覓食的白色長尾鱈遊過來,片刻停留後再次遊進黑暗裡;紅色的異腕蝦不停地遊來遊去,在荒漠一般的深海海底塗抹出一道亮麗的顏色……

「深海海底高壓、黑暗、酷寒,卻是眾多海洋生物的樂園。」何雪寶說,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彌補了以往箱式取樣、底棲拖網等傳統調查手段的不足,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幫助科研人員進一步了解深海底層生物的習性、行為和種群,揭示深海大洋不為人知的生命世界。

相關焦點

  • 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東太平洋成功回收水下影像取樣系統
    北京時間8月19日,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在東太平洋海域成功回收兩天前布放於此的6000米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 蘭聖偉 攝中新網北京8月20日電(阮煜琳 蘭聖偉)記者20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北京時間8月19日,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在東太平洋海域成功回收兩天前布放於此的6000米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北京時間19日清晨,東太平洋海域大雨滂沱。厚厚的烏雲壓在海面上,密集的雨點落到舷窗上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
  •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中新社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阮煜琳)記者7日從中國自然資源部獲悉,當地時間8月6日10時許(北京時間8月7日4時),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在東太平洋海山區成功布放一套全水柱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該錨系潛標在海底工作期間,將重點開展海山立體、長期環境觀測,獲取海山多學科數據。
  • 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179天回望
    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隊歷經179天,航程25600餘海裡,在距離祖國萬裡之遙的西南印度洋上,與狂風共舞、同巨浪搏擊,用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再次奏響「自強、探索、奉獻、和平」的大洋精神新樂章
  • 20次突破海底一萬米!這支科考隊帶330多個海底大生物回來
    一個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海底地震儀,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了兩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測線,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的國家; 另一個是,我國水下滑翔機完成 6329米下潛深度,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世界紀錄。
  • 潛入海底4300米!清華教師圓滿完成南海科考航次任務
    在駕駛室觀察「深海勇士」上浮以及整個回收過程,場面大氣、震撼。採樣籃中,昨晚綁定的觀測儀器已經不見了,赫然擺著兩個去年布放的沉積物採樣器,標誌著此次布放和回收工作已經完成。回到機電艙,大家一擁而上,回收自己的採樣器材,「瓜分」樣品。晚上,水下燈光實驗結果出來了。
  • 印度洋海底,竟然有座「玉皇山」!
    海底「探寶」還需要哪些工具?科學家需要用到科學考察船、水下機器人和載人深潛器等。以「潛龍三號」為例,這艘自帶「耳朵」(聲學傳感器)、「眼睛」(光學照相機)、「鼻子」(化學傳感器)的無人潛水器,能自動探測海底地形地貌、水體化學參數,並在水下照相。
  • 中國大洋48航次開展實操演練 「海龍Ⅲ」ROV試驗性下水
    「海龍Ⅲ」試驗性下水  寧晶/攝中國網海洋頻道訊  7月31日下午,「大洋一號」船執行自然資源部批准的中國大洋48航次剛剛起航不久,首席科學家李懷明就帶著氣象預報員小冀小冀匯報導,根據預測,今年第12號颱風「雲雀」正自東向西快速推進,整個東海被攔腰阻截,按照既定航線可能會遭遇8級以上風力的熱帶風暴。對此,經過臨時黨支部認真會商,「大洋一號」船決定暫時拋錨潮連島。當即,首席科學家決定結合「海龍Ⅲ」ROV試驗性下水,開展甲板作業的實操演練。「海龍III」ROV是本次科考的「重量級」裝備,將在海山區開展試驗性應用。
  • 「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一塊重達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原標題:「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一塊重達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原標題:「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15日電 (記者劉莉)從14日下午開始,「大洋一號」開始進行電視抓斗作業,截至記者發稿時(東四時區15日下午2時,北京時間下午6時),已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四個站點進行了四次抓取,從2000—3000米深的海底獲得了大量海底巖石、沉積物和少量生物樣品。
  • 繞開多重颱風襲擊 我國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大洋41航次首航段任務
    新華社廣州8月13日電(記者王攀)記者13日從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截至12日,該局下轄科考船「海洋六號」已經完成大洋
  • 「科學」號科考船從4438米海底「搬」上200公斤火山巖樣品
    ,航期預計50天。通過船上工作人員的協作,一個半小時後終於到達4438米的海底深處,撥開海底的神秘面紗,通過電視抓斗內部攝像頭可以看到海底的情況,仿佛漫步於海底之間。「我們所選取的作業站位位於馬裡亞納島弧南部,屬於弧前構造環境,作業目標是在這裡抓取火山巖樣品。由於水深較大、營養物質匱乏,這裡生物活動跡象罕見,像是大洋中的戈壁灘。」
  • 中國北極科考隊在北冰洋成功回收淺水潛標系統
    新華社「雪龍」號9月8日電(記者崔靜)中國第三次北極科考隊8日在北冰洋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淺水潛標系統,獲得了近一個多月內有關這一海區的重要水文數據。    這套潛標系統由科考隊於8月5日在北冰洋楚科奇海陸架區布放,它攜帶有溫鹽儀與海水流速剖面儀、釋放器、浮球組等觀測儀器及設備。
  • 陶春暉:人類未來對海底的依賴可能超乎想像
    近日,記者就中國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務的情況採訪了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主任陶春暉。陶春輝: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進行的中國大洋第34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是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署《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之後開展的第二個大洋調查航次,也是我國大洋協會制定《合同區硫化物一般勘探工作規劃》後的第一個大洋航次,標誌著我國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的科學考察工作從調查走向了勘探,也表明我國離和平開發利用海底資源又邁進了一步。
  • 中國自主研製深水拖曳聲納 可獲高精度海底地貌
    我國6000米自主聲學深拖設備準備下水作業經過兩天兩夜的走航,正在執行中國大洋29航次任務的「海洋六號」船抵達地質調查航段作業區,並於7月6日開展了我國自主研製的6000米聲學深拖設備的水下作業。據悉,該設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深海聲學拖曳系統,可在水深6000米海域近海底(20米~100米)進行作業,最大測深250米,最大側掃覆蓋寬度800米,主要用於海底地形、地貌及部分水文信息的測量,可獲取海底高精度的微地形地貌信息和水體多種物理化學參數。
  • 大洋49航次科考在西南印度洋發現新礦化異常區—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特派記者趙寧)「向陽紅10」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任務,於當地時間6月19日上午停靠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
  • 中國載人潛水闖萬米「龍宮」 女漢子水下覓寶
    就在今年7月13日,「向陽紅09」考察船剛剛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回到位於青島即墨市鰲山衛的深海中心碼頭,完成了2016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7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歷時93天,航行1萬多海裡。本航次是蛟龍號自2012年7000米級海試成功以後,首次重返海溝區密集地開展6000米深的下潛作業,其中9次超過6000米深度,最深達6796米。
  • 人類即將首次探索五大洋的海底最深處
    他們的目標是潛入海底海溝中的最深洞穴,探索世界各大洋的神秘海底世界。十二月,華爾街投資者和探險家維克多維斯科沃,以及來自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艾倫·詹姆遜,即將啟動這項開創性的任務。他們將乘坐一艘造價多達3.3億元人民幣的新型潛艇,潛入水下超過10000米深處,更好地給我們展示五大洋的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