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當地時間8月18日(北京時間8月19日)清晨,東太平洋海域大雨滂沱。厚厚的烏雲壓在海面上,密集的雨點落到舷窗上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
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當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回收兩天前布放於此的6000米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但面對如此惡劣的天氣條件,回收工作變得困難重重。
8時許,陰雨天氣漸漸好轉,科考隊可以擇機回收設備。隊員何雪寶在向陽紅03」船右舷甲板對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下達了釋放指令,隨後設備與底部沉塊完成脫離,在浮球帶動下開始從5000多米深的海底緩慢上浮。
9時30分,好消息從駕駛臺傳來:設備完成上浮,並出現在船艏右側四五百米遠的海面上。此時大雨已停歇,只見遠處深藍色的海面上漂浮著幾個橘紅色的浮球,在湧浪的作用下起起伏伏。
「海底都有哪些生物?」「它們吃什麼?」「深海裡的生物多嗎?」……科考隊員聚集在右舷甲板一邊翹首等待,一邊熱烈討論。
圖為取樣系統順利被回收(蘭聖偉 攝)
10時許,「向陽紅03」船漸漸靠近浮球,科考隊員迅速將手中的鋼爪拋出去,輕鬆將其「俘獲」,並牽引至船艉甲板。長長的吊臂伸出去,成功將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吊起。10時20分,設備順利被回收。
該系統在船艉甲板20餘臺(套)各式各樣的科考儀器中,算是名副其實的「明星」設備。「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配備了高清攝像機和照相機,可以完整記錄下海底生物的生活狀態,一覽神秘莫測的深海世界。」何雪寶說。
圖為深海生物鉤蝦(蘭聖偉 攝)
「看,有鉤蝦,差不多有20隻!」一名隊員指著設備上的誘捕筒喊道。
何雪寶打開誘捕筒,將鉤蝦一隻一隻取出來裝入樣品瓶。「鉤蝦是深海裡一種較為常見的海洋生物,廣泛分布於熱帶、溫帶及南北極海域。」何雪寶說,在深海海底,鉤蝦處於食物鏈的中間位置,對於探索深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回收的設備,還帶回了數千張原位觀測照片和大量高清錄像資料。在設備燈光的照射下,一個生機勃勃的海底世界逐漸顯現出來:四處覓食的白色長尾鱈遊過來,片刻停留後再次遊進黑暗裡;紅色的異腕蝦不停地遊來遊去,在荒漠一般的深海海底塗抹出一道亮麗的顏色……
「深海海底高壓、黑暗、酷寒,卻是眾多海洋生物的樂園。」何雪寶說,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彌補了以往箱式取樣、底棲拖網等傳統調查手段的不足,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幫助科研人員進一步了解深海底層生物的習性、行為和種群,揭示深海大洋不為人知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