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芳盜挖青海都蘭古墓,派1個工兵營進駐,拿走金銀器留下絲綢

2020-12-14 西部人文地理

我們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西北地區陸上絲綢之路最早應該是怎樣的走向,我們不希望古籍說話,我們讓文物說話。

第一件文物:銀壺。

這件文物出土於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有的人把它叫做「帕提亞波斯風格的銀壺」。 帕提亞一般指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上孫家寨遺址是古文化遺址。位於大通縣後子河鄉上孫家寨西北。是一處面積較大內涵十分豐富的古文化遺存,包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約文化以及漢、魏、晉時期的居住遺址和葬地。1973—1983年先後在這裡發掘清理不同時期墓葬1295座及居住遺址數處。著名的舞蹈紋彩陶盆、漢匈奴歸義親漢長印等文物即出土於該遺址中。卡約文化上孫類型也是以該遺址中的卡約文化墓葬中一些帶有唐汪式陶器的墓葬內涵為代表而命名的。

上孫家寨發掘的漢晉時期墓葬有182座之多,其時間跨度從西漢昭宣時期到西晉初年,歷時三百多年。這件文物出土於墓群乙區第3號墓中,是一座時代為晉時期的盧水胡首領的墓葬。形制為直口、長頸、鼓腹、平底,一側帶有單耳,在器物的口、腹、底部有三組錯金紋帶,口飾鉤紋、底飾三角紋,腹部紋帶由六朵不同形狀的花朵組成。被斷定為今敘利亞一帶的羅馬時期的製品,是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

第二件文物:銀盤。

靖遠縣北灘出土的公元4至6世紀東羅馬神人紋鎏金銀盤

這件文物出土比較簡單,是1988年7月19日,家住靖遠縣北灘鄉北山村北山社東街的農民許立會,在建房挖地基時發現的。北灘鄉(現為鎮),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地處靖遠縣東北部,東接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三眼井鄉,東南與東升鄉接壤,南連平川區王家山鎮、水泉鎮,西毗永新鄉,北鄰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香山鄉,行政區域總面積542.03平方千米。從這裡經永新鄉、興隆鄉過黃河就可到達景泰縣五佛鄉,再向西就是河西走廊了。這一帶是「絲綢之路」進入河西走廊的北道要隘,從西漢到隋唐,中外商旅、使者絡繹不絕。

銀盤直徑31釐米。原是鎏金,現大部分已脫落。盤內滿飾浮雕花紋,分三圈置列。外圈飾相互鉤聯的葡萄卷草紋,其間棲有小鳥等小動物。中間一圈浮雕古希臘奧林匹司十二神的頭像,每個頭像左側各有一隻動物。盤中央是手執權杖的酒神,是銀盤的主題花紋。

銀盤被稱作「東羅馬神人紋鎏金銀盤」,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屬甘肅省博物館外展率較高的珍貴藏品。底部有點狀銘刻文字一行,有的學者說是婆羅米文或怯盧文,更多的學者說是大夏文,系大夏貴霜時代即已使用的希臘字母草寫體。對銘文的解讀,諸家見解不一。但大家卻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此盤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甘肅省博物館將銀盤的年代定為東羅馬時代,約相當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東羅馬帝國前期與中國保持友好往來,據《魏書》記載,東羅馬帝國曾三次派使團訪問過北魏。也許這隻銀盤就是當時東羅馬使者遺留在黃河古渡的貢品,也可能是那個時代西方商旅攜帶的交換物。

第三件文物:銀壺。

鎏金銀壺

這件文物非常有名。那是1983年的秋天,考古學家們在調查中發現了位於固原南郊的一座帶有壁畫的大型貴族墓。通過墓誌記載,確認墓主人是北周時期的柱國大將軍李賢和其妻吳輝。打開墓葬以後,令考古學家們興奮異常。不僅墓壁上繪有描繪主人生前場景的壁畫,而且出土了三件顯然是舶來品的珍貴文物,其中就有本篇的主角——鎏金銀壺。

銀壺整體造型別具一格,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研究認為是波斯薩珊王朝的文物。讀者看了這件文物,也會發現這不是中國本土的文物,而是具有典型的異域風格。它是由鴨嘴形的流、細長的頸、上立胡人之弧形的把、玉壺春瓶似的腹和喇叭形的座結合而成的穩健、奇特的造型。再看如珍珠般凸起的三周連珠紋所體現出的富麗堂皇的裝飾,最後您的視線會定格在腹部的三組人物圖案上,甚至使你忽略了銀壺表面金色的光芒。

銀壺現藏於固原博物館,是固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壺體通高37.5釐米,最大腹頸12.8釐米,重1.5公斤。鴨嘴細頸,上腹細長下腹圓鼓,高圈足座,單把,壺把上鑄成一深目高鼻帶盔形帽的人頭像。頸腹高座束腹處和底座邊緣各飾聯珠紋一周,壺腹下部用細線雕一周水波紋,水波中有兩隻怪獸相向追逐一條魚,魚尾甩出水面。壺身腹部突起著3組6人男女圖像,一組為裸體,以表現英俊戰士得到女子愛慕情景。

銀壺造型別致精美,屬波斯薩珊王朝手工藝精品,但與薩珊同類器物不同,具有濃厚的羅馬風格。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精湛的手工藝技術具有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風格,但主題圖案描繪的卻是古希臘神話故事。

固原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六盤山地區。東部與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為鄰,南與平涼市相連,西部與甘肅省白銀市相連,北部與中衛市、吳忠市接壤。總面積10541.4平方公裡。處於西安、蘭州、銀川三個省會城市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距西安、蘭州、銀川均為330公裡左右,是寧南區域中心城市。也可以從這裡直接由甘肅靖遠至河西走廊,亦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的一段。

這三件文物似乎在向人們講述著這樣一條絲路線路,即由青海西寧至甘肅靖遠、寧夏固原最終到達陝西西安的線路。而起點的青海西寧(河湟地區)似乎還在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事實,即:古代絲路可以不通過河西走廊來完成文化的交流與商品的貿易,也就是說,從青海東部河湟地區出發,沿著青海湖南北兩側,向西經過海西州地區的都蘭、烏蘭和德令哈,然後通過柴達木盆地的南北緣到達新疆南部,在且末和若羌與新疆的絲綢之路交通網絡相接。

我們這麼說,並沒有否定河西走廊對於絲綢之路重要性的意思,而是為了強調青藏高原應是絲綢之路不被忽視的一環。在今天,很多被稱為「絲綢之路」的交通路線圖,都繞開了青藏高原,把整個青藏高原被看作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就像青藏高原所具有的地理特徵一樣,被隔絕在人類第三極的孤獨世界裡。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為此,我們再來看兩座遺址。

一是我們前文中提到的卡約文化遺址。卡約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種文化遺址中數量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一種土著文化。東起甘青交界處的黃河、湟水兩岸,西至青海湖周圍,北達祁連山麓,南至阿尼瑪卿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均有分布。湟水中遊的西寧盆地,遺址最為密集,顯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帶。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因發現於青海湟中卡約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省境內黃河沿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

卡約文化遺址出土文物除各種生活用具陶器外,生產工具有大量石制的刀、斧、鏃、臼、杵、錘,骨制的鏃、鏟、錐和銅製的刀、斧、鑿、鐮、鏃等。還發現糧食(粟和麥類)和較多的牛、羊、馬、狗等家畜骨骼。根據這些文化遺物,可以對當時人們生產和生活狀況作一些分析和研究,勾畫出一幅大致輪廓:

當時人們大體上過著以定居農業為主,畜牧業佔有很大比重,狩獵和採集活動也是生活來源的重要補充的經濟生活。當然這種經濟生活構成在如此廣闊和自然條件區別很大的地域內,不會是完全相同的。一些適於農業生產的黃土河谷地帶,農業生產的比重自然會佔得大些;在一些林木茂盛、水草豐美的地方,畜牧業和狩獵經濟的成份就佔主導地位,甚至還有遊牧經濟的形式存在。這些情況在墓葬中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反映。

卡約文化是青海地區的一種土著文化,但也不是沒有外來的文化因素,在湟源縣發現的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曾經出土過一些造像特殊的青銅器,在採集到的青銅人面飾上,橫杆的上方飾有四個人面,有的僅有頭部,有的延伸到頸部,其造像都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這和我們前文中說到的「帕提亞波斯風格的銀壺」,一起述說著當年人們在絲路上的文化經貿互動。

河湟谷地

二是都蘭古墓。其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南端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歷史上曾是吐谷渾(TuYuHun)古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址。在這片方圓2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已發現上千座至少有1500年歷史的古墓。考古工作者通過發掘、研究,解讀了許多歷史懸疑,認為這些墓葬是研究中國西北民族史、中西交通史及柴達木盆地環境演變史的寶藏。

都蘭古墓坐北向南,高33米、東西長55米、南北寬37米的大墓,從正面看像一個「金」字,因此有「東方金字塔」之 稱。大墓背後的兩條山脈分別從東、西綿延過來,如同兩條巨龍,大墓則像兩條山脈之間的一顆寶珠,構成「二龍戲珠」之勢。墓堆下有用泥石混合夯成的圍牆,上面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層排列整齊、粗細一般的柏木,整座墓葬共有9層,當地農牧民群眾也因此稱它為「九層妖樓」。

但很可惜,都蘭古墓群在很早以前就屢遭盜掘,經過考古隊調查,古墓群被盜時間最早是在清朝,至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更加猖狂,最有名的是馬步芳的一位韓姓部下公開挖墓事件。馬步芳在1940年設柴達木墾農督辦一職,韓姓部下獲得這一美差,派出一個工兵營駐紮都蘭,把古墓都翻了底朝天,掘出財寶無數。據說,工兵營撤退的時候放火燒了,被掘的古墓燒了幾天幾夜,濃煙滾滾。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人員發掘時發現,在古墓第二層的陪葬墓中,有大量被火燒過的痕跡。據當地牧民說,這應該就是馬步芳盜掘並焚燒後留下的。

都蘭吐谷渾墓出土的金器

所幸的是,盜掘者盜走的大多是些金銀器,一些比金銀器更貴重的文物最終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最值得一提的是,都蘭吐谷渾墓出土的絲綢品種之全、圖案之精美、時間跨度之長在國內考古發現中均居榜首。考古工作者已經在這裡發現絲綢350多件,130餘種。在這些絲綢殘片中,有112種為中原漢地製造,18種為中亞、西亞所製造。其中一塊波斯人使用的缽羅婆文字錦是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塊確認的8世紀波斯文字錦。

都蘭古墓大量絲綢製品和其他文物的出土證明,從青海西寧經都蘭,穿越柴達木盆地,至甘肅的敦煌,是公元6世紀到9世紀前半葉古代絲綢之路的一段重要幹線。青海絲綢之路在1500年前的繁榮程度不亞於人們熟知的新疆-河西走廊-長安絲綢之路,是唐代絲綢之路最繁榮的幹道之一。

這就是說,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雖然重要,也有足夠的綠洲驛站保障絲路暢通,但有時人們也可以不經過河西走廊完成商品的貿易與文化的互動交流。吐谷(yù)渾(公元313年—公元663年),亦稱吐渾,慕容氏,西北遊牧民族慕容吐谷渾所建國名。本為內蒙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本發源於內蒙的西拉木倫河(今內蒙古赤峰市)。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青海的黃河上遊谷地以及涼州的一個邦國。

在歷史上,吐谷渾民族相對文明,善於貿易,都蘭古墓中還出土了南北朝青瓷蓮花尊。青瓷是南北朝時期名貴的器物,這件青瓷蓮花尊器形碩大、紋飾精美,層層蓮花折射出熠熠青輝,與青海地區出土的大量漢代文物一起說明了中華文物在多元中的一脈相承,而這裡發掘出的東羅馬金幣、波斯銀幣以及絲綢物品,則證明了這個地區曾經的繁榮。

比吐谷渾民族更早的是羌是戎,考古學家根據放射性碳14測定,卡約文化距今約3000年左右,相當於中原的西周時期。至漢,青海這個以羌人為主的聚居區,開始有一部分匈奴、月氏人雜居其間,漢武帝時期,漢的勢力開始進入到青海地區,東漢時隨著平定羌人戰爭的擴大,終兩漢之世,在青海形成多胡、漢多民族雜處的格局。而同一時期的河西走廊也基本接近於這一人居格局,但在此前新疆-河西走廊-長安絲綢之路,為什麼就沒有被單獨放大和呈現出來呢?

都蘭古墓中出土的南北朝青瓷蓮花尊
紫地婆羅缽文字錦殘片
黃地對飛馬飲水紋錦
紅地中窠對馬紋錦

我們分析這裡面的原因無非有兩點:1.在古人的概念裡,河西地區包括著河湟地區,也就是說,不管是從柴達木盆地至河湟地區還是通過河西走廊至河湟地區,目的地都是一樣的——河西地區(河湟地區)。所以,柴達木盆地的線路與河西走廊的線路是同等重要的,不過是自然地理的角度來說,不過是一條好走,一條難走而已。2.當時青海高原上的羌族部落可能沒有完全控制河西走廊。在我國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河西走廊最早的居民應該是以月氏人為主的,他們還在那裡建立了小小的城邦,後來被匈奴人趕走了。這個小小的城邦,也可能是在當時,河西走廊線路價值完全不能得到體現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在商品的貿易中要雁過拔毛。這和張騫去西域,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捉住,後逃脫至中亞返回時選擇青海高原上的線路,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月氏人也可能是匈奴人之前,絲路貿易道路上的一個障礙存在。

都蘭古墓文物

還有一件事也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當年讓部下盜掘都蘭古墓的馬步芳,民國中後期已經不滿足做青海土皇帝,想做「西北王」,於是修公路便成為他擴張的首要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下令,強行讓有18-45歲男性的家庭至少出一個人,用此方法馬步芳徵集了一萬九千人的壯丁,修通了甘青、青新、青藏和康青4條公路。把河湟地區的西寧變成了一個交通樞紐。當時,馬步芳已經佔據了河西走廊,但他還是要在青海修西寧至新疆的公路,顯然,他是想不經過甘肅,就能實現青海與新疆的聯通。

事實是歷史上,在河西走廊受阻時,人們都會通過青海與新疆取得聯繫,青海高原上從河湟地區出發,沿著青海湖南北兩側,向西經過海西州地區的都蘭、烏蘭和德令哈,然後通過柴達木盆地的南北緣到達新疆南部的這條線,一直都沒有被棄用過。如宋朝時,西夏佔據了河西走廊,當時西域的喀喇汗王朝就是通過這條路與中原王朝進行貿易的。11世紀初期,喀喇汗王朝在滅亡佛國于闐之後,開始以于闐的名義與北宋進行貿易往來。至11世紀30年代以西夏攻佔河西走廊為標誌,西夏開始介入到宋與喀喇汗王朝之間的貿易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西夏同樣扮演了雁過拔毛的角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相關焦點

  • 東方金字塔之稱的青海都蘭九層妖塔,因太詭異還有7層無人敢挖?
    在青海都蘭,吐谷渾王國只存在了幾百年,幾乎沒有留下記載。直到都蘭墓群的發現,才進入人們的視野。近年來,隨著盜墓小說《超級IP》的影視劇化,這種懸疑詭異的影視作品逐漸登上銀幕,讓大家耳目一新,而由小說《鬼吹燈》改編的九層魔塔則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部。
  • 九層妖塔,誰是墓主-青海都蘭熱水墓葬群
    對於那些熱衷於探幽尋古的旅行者來說青海都蘭的熱水墓葬群肯定不會讓你失望。這裡曾經是吐谷渾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在這片2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上千座古墓,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朔到1500年前。
  • 青海都蘭檢察院提起該省首例盜掘古墓葬訴訟
    中新網西寧6月24日電 (孫睿)記者24日從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委宣傳部獲悉,由海西州都蘭縣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張某某、韓某某等五人盜掘古墓葬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日前依法開庭審理,五名被告人前往都蘭縣熱水古墓群盜掘文物雖未遂,仍被判賠償文物保護費用27600元,這也是青海省首例盜掘古墓葬訴訟案件。
  • A通逃犯劉三勳被判7年,曾組團在青海九層妖塔旁盜吐蕃古墓
    2017年8月1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曾以《A級通緝令背後都蘭盜墓之痛:九層妖塔旁摸金校尉盜吐蕃古墓》為題,報導了曾在「九層妖塔」東側實施盜掘的河南禹州籍男子劉三勳在潛逃多年後,投案自首。近日,這個公安部通緝的「A通逃犯」被法院判決。
  • 為何專家挖到第七層就不敢往下挖了?
    真實的「九層妖塔」,是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察汗烏蘇鎮東南約10公裡的「血渭一號大墓」,之所以被當地牧民稱作「九層妖塔」。一方面是因為,墓穴每隔大概一米的高度,就會有一段橫木,一共有九段,故為「九層」。此外,另一方面是由於該墓已經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流傳著不少關於此墓詭異的故事,故為「妖塔」。
  • 公安機關:破獲青海都蘭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
    經濟日報8月27日訊 (記者姜天驕)記者從公安部獲悉:近日,按照公安部統一指揮部署,青海省公安機關在河南、山西、浙江、雲南等地公安機關全力配合下,成功偵破都蘭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抓獲涉及實施盜掘、幕後出資、聯繫銷贓、倒賣文物等環節的犯罪嫌疑人26名,追繳被盜掘出土的各類文物646件,實現了對文物犯罪的全鏈條打擊,這是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取得的又一重要戰果
  • 青海「九層妖樓」古墓被盜,盜賊曾喊價1.8億出售文物,警方收網15人獲刑
    目前雖無法確定墓主人的身份,但出土陪葬品中有大量金銀器和一枚「駱駝」印章,足見其身份高貴。這座古墓屬於搶救性發掘。3年前一起驚天盜墓案,差點毀了這裡的一切。上遊新聞記者通過梳理該案判決書,還原了這次盜墓大案的始末。
  • 鬼吹燈九層妖塔原型古墓重大發現:出土大量精美金銀器
    1982年,青海省海西州發現了一座古墓。在考古學家來到都蘭縣熱水鄉之後,以第一座古墓中心向周圍輻射幾公裡竟陸續發現了數百座古墓,這片古墓群被命名為「熱水墓群」,其中的「血渭一號墓」規模較大,據稱就是小說中「九層妖塔」的歷史原型,而且還真的有被稱為「摸金校尉」的盜墓者光顧。2018年,熱水墓群被盜,涉案文物達646件。
  • 「九層妖塔」原型古墓出土大量金銀器 2年前曾被盜
    1982年,青海省海西州發現了一座古墓。在考古學家來到都蘭縣熱水鄉之後,以第一座古墓中心向周圍輻射幾公裡竟陸續發現了數百座古墓,這片古墓群被命名為「熱水墓群」,其中的「血渭一號墓」規模較大,據稱就是小說中「九層妖塔」的歷史原型,而且還真的有被稱為「摸金校尉」的盜墓者光顧。
  • 「九層妖塔」周邊古墓兩夜被盜1.8億寶藏
    經過進一步偵查,在獲取其他涉案人員信息後,公安機關迅速出擊,在青海省都蘭縣和西寧市將涉嫌盜掘古墓葬的都蘭籍犯罪嫌疑人及涉嫌掩飾、轉移犯罪所得的嫌疑人6人抓獲。而後,專案組獲取了盜墓犯罪團夥組織者孫某某的重要線索,在青海烏蘭縣將其抓獲、隨後又在河南省、山西省等地再次抓獲涉嫌盜掘古墓葬犯罪嫌疑人7人,又追繳涉案文物32件。
  • 央視報導的九層妖塔,原型真是青海熱水一號大墓?
    據傳熱水古墓群有妖魔藏身,後來格薩爾王帶領眾英雄與妖魔激戰,趕走妖魔,在古墓洞穴中留下無數金銀財寶。青海地方學者三木才從民俗文化的角度著手分析,他認為,熱水一號大墓「屬於吐蕃苯教文化系統」,其「墓頂『墓室』總體布局便模擬了曼荼羅壇場結構」。
  • 青海「九層妖樓」古墓被盜案始末:盜墓賊跨省組團作案,銷贓最高開...
    目前雖無法確定墓主人的身份,但出土陪葬品中有大量金銀器和一枚「駱駝」印章,足見其身份高貴。這座古墓屬於搶救性發掘。3年前一起驚天盜墓案,差點毀了這裡的一切。上遊新聞記者通過梳理該案判決書,還原了這次盜墓大案的始末。11月30日,央視新聞報導了「血渭一號墓」搶救性發掘進展。
  • 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
    還有一條是唐初開闢的「新道」,這條新道通過今天的青海,進入拉薩,然後從拉薩繼續向西向南可以進入南亞和中亞地區。通過文獻和考古材料,我們都得到了證實,這條新道向西可以一直到達今天的阿里,從阿里有若干個方向可以通向中亞地區;向南則可通過今天西藏西南的吉隆河谷抵達尼泊爾加德滿都盆地。
  • 青海「九層妖樓」古墓被盜案始末:盜墓賊跨省組團作案,銷贓最高開價1.8億
    目前雖無法確定墓主人的身份,但出土陪葬品中有大量金銀器和一枚「駱駝」印章,足見其身份高貴。這座古墓屬於搶救性發掘。3年前一起驚天盜墓案,差點毀了這裡的一切。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通過梳理該案判決書,還原了這次盜墓大案的始末。
  • 鬼吹燈「九層妖塔」原型,出土大量精美金銀器
    1982年,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發現了一座古墓,那就是青海都蘭古墓中的「血渭一號大墓」,當地居民稱它為「九層妖樓」,是不是聽起來也挺瘮人的?之所以稱之為「樓」,是因為古墓的結構形似「樓」,但是是通向地下的「樓」。當地人認為「妖樓」內極為危險,無人敢靠近。
  • 青海「九層妖塔」旁都蘭盜墓案告破 追繳文物646件
    近日,青海警方在河南、山西、浙江、雲南等地警方配合下,成功偵破都蘭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抓獲26人,追繳被盜掘出土的各類文物646件。去年年底,青海省文物部門向警方提供了都蘭縣被盜掘出土的文物被倒賣的線索。接報後,青海省公安廳抽調精幹警力成立專案組。
  • 「九層妖樓」古墓被盜案全揭露
    目前雖無法確定墓主人的身份,但出土陪葬品中有大量金銀器和一枚「駱駝」印章,足見其身份高貴。這座「吐蕃古墓」位於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熱水鄉境內。1996年,古墓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血渭一號墓」造型奇特,從上到下每隔1米左右都用柏木橫穿墓葬,相傳共設9層,於是有了「九層妖樓」「東方金字塔」之稱,是全國十大古墓之一,其構築形式和風格,在我國考古發現中絕無僅有。
  • 樓蘭古墓被盜後的又一大案,盜墓「九層妖塔」背後的故事
    1996年,我國有十大重要的考古發現,分別是:河南孟津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重慶豐都煙墩堡遺址、青海都蘭吐蕃墓群的發掘、四川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湖南長沙走馬摟三國吳紀年簡牘、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遼寧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山東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
  • 廣東宋代古墓遇多次試探盜挖 已被挖出六米暗道
    ,數次被試探盜挖。廣東省政府下撥25萬元的專項補助資金,用於保護這片目前廣東省內少有的大規模宋代古墓葬及石雕群。地處偏遠地區的文物保護單位如何加強管理,已成為一大難題。古墓石雕群王大寶是宋朝名臣,今潮州市潮安縣歸湖鎮人,「潮州八賢」之首。雖位高權重,王大寶仍心繫家鄉人民。古時潮州多產番薯,每年都要挑幾十筐上京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