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錫麟
2020年高考剛過,微信朋友圈中轉發了一篇浙江一考生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以及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評高考滿分作文的見解。於是,一場關於這篇作文該不該得滿分的爭論又開始了。
筆者不由聯想到恢復高考以來關於作文卷評分的「爭論史」: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高考作文評卷是從來沒有滿分卷的。這時,一批語文教師中的「出頭露臉」者開始在各種場合大聲疾呼:高考數理化試卷都常有滿分者,為什麼作文不能打滿分?
此後不久,每年高考總有一些滿分卷出現了。
陋著時間的推移,對滿分作文「吹毛求疵」之風又開始慢慢地滋長起來了。
有心者細細辨析兩種觀點,似乎都不無道理。於是,眾多吃瓜百姓面臨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窘境。
對此,筆者想幾句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明確滿分作文並不等於十全十美無懈可擊無可挑剔沒有缺點的完滿作文。明白了這一點,其它疑問都可迎刃而解了。
本文不想對這篇浙江省的高考滿分作文作什麼評論,只想通過介紹一篇滿分作文的誕生來作釋疑。
1995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為《責任》,這一年就在筆者所在的作文閱卷小組內誕生了上海考生中唯一的滿分作文。
《責任》滿分作文試卷複印件
《責任》滿分作文及點評
記得那一年在華東師大圖書館閱卷,作文閱卷組長是王光祖老師,閱卷複查組是由黃玉峰等幾位老師組成,筆者所在作文閱卷小組有閘北區語文教研員陸逐等三四人。記得那一年上海市語文教研員姚建庭老師也只是以一名普通語文教師身份參加閱卷。
一天,陸逐老師在作文閱卷中發現了一篇不錯的作文打算評一類卷,他把那篇作文給我看,我也認為可以;然後在小組三四人中傳閱了一遍,大家都認為蠻好,商定下來可打40分(那年的大作文滿分為45分,小作文15分)。
按規定,一類卷作文應由複查組審核同意方可確定。於是,這篇作文提交給了複查組。複查組審核後也認為不錯。於是,作為評卷範文在作文大組閱卷老師中組織了一次討論。先由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老師給大家宣讀全文。大家知道,對一篇作文,聽人有感情色彩的朗讀,與自己每天心煩意亂地面對幾百篇作文的閱讀,感覺是大不一樣的。當聽完那位老師的朗誦之後,所有作文閱卷老師異口同聲一致叫好,認為打40分太低了,應該可打43分。王光祖組長也表示了相同意見。此時,有人提出要求傳閱一下這位學生的作文試卷,這一看,那整潔的卷面,清晰秀麗的硬筆字,有人禁不住又叫起來,按規定可以給他加2分卷面分,全場沒有一個不同意見。於是1995年上海高考語文卷唯一的滿分作文就這樣誕生了。
當時,就將這篇作文複印好了發放人手一份,那時沒有今天不準閱卷教師複印摘抄任何好作文差作文帶出去的規定。回去後,筆者反覆讀過多遍,每讀一遍都會發現新的可以挑剔的問題來。我想,閱卷時,如果閱卷者一個人反覆閱讀,反覆考慮該不該得一類卷高分,讀到最後會是個怎樣的結果呢?不用多說,得分只能是一步步往下降。難道不是嗎?
詳細介紹一篇滿分作文的誕生過程要說明什麼問題呢?無非是說,滿分作文,不等於完滿無缺無可挑剔的好作文;要真正成為一篇滿分作文,機遇也是不可少的。閱卷過程中哪怕有一個細小的環節受阻,結果就可能大相逕庭。
網上熱傳的浙江一考生的作文就是這樣。從評語看,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這上下就差了16分;還有再後面的環節,最後得了滿分。整個過程,不必再贅述,高考滿分作文就是這樣誕生的。今天,採用了電腦網上閱卷,情況有所不同;但,基本環節還是一樣的。
筆者想再提醒大家一句,不能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作文,當然,也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的滿分作文。同樣,不能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語文教師,更不能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
不要認為全世界只有自己一把尺子,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