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要靠罰?教育專家:父母這樣做,家庭教育才有力

2020-08-28 冉冉詩

一、有效懲罰,解決家長的「教育無力」

昨晚,《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草案)公布。

學校和教師依法可以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中小學教師對學生上課期間不專心聽課、不能完成作業或者作業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課紀律等行為可以採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

《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草案)

首次明確規定中小學教師的管教權:必要時,可以採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

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人力挺:

「嚴師出高徒」、「老師的威嚴還是要有的」

也有人提出質疑,

「這個度很難把握,大的就是體罰了」

「一些素質差的老師,惡意或者使用不當的方式懲罰學生,這個背景下,政策就很難一刀切」

還有家長提出,應該建立「陪審團」制度,讓家長也參與其中。

不止在學校,孩子在家裡的管教問題,同樣讓家長內心充滿矛盾,頭疼不已。

不懲罰吧,熊孩子要」上天「,光靠眼神和語言進行的說服教育,根本無法滿足需求,他依然我行我素,把所有忠告都當成耳旁風。

懲罰吧,好像又違背了愛的教育,還怕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這種矛盾的心理,造成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無力感,有些家長說,」如果可以的話,我真想把孩子塞回肚子裡去,這樣就不用那麼操心了!「

就連在臺上逗樂無數人的」小嶽嶽「,面對孩子,也是一籌莫展,他在微博上公開為女兒寫作業招聘輔導老師,並無奈地說,」但凡有一點辦法不會這樣「。

小嶽嶽發微博稱想僱人輔導女兒作業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門微妙的家教藝術,懲罰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關鍵是看父母使用是否得當。

事實上,孩子就像一棵蓬勃生長的小樹,可塑性極強,家長面對教育的這種無能為力,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有效懲罰」。

二、有效懲罰,更能促進孩子的轉變

1、什麼是有效懲罰?

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結果也不盡相同。

濫用懲罰,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懲罰反而起了反效果

錯用懲罰,無法觸達孩子的內心,孩子就會繼續我行我素,最終的效果是「管不住孩子」,懲罰失去效果。

適當、適時的科學懲罰,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起到以罰助教的作用。

適當、科學的,能促使孩子轉變的懲罰,才是有效懲罰。

2、為什麼應該對孩子施行「有效懲罰」?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

幼兒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具體形象思維,進入童年期,孩子的思維才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也就是說,孩子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是依靠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維聯想的。

講道理依靠的是邏輯思維,因此,比起一味講道理,直觀地讓孩子了解後果,更能促進孩子的轉變。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曾說,「合理的懲罰制度不進有助於孩子形成堅強的性格,而且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能培養抵抗誘惑和戰勝誘惑的能力。」

在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沒發展成熟,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之前,有效懲罰就是一種簡單清晰的教育方法。

三、家長該怎樣進行有效懲罰?

1、明確最終目的

在懲罰孩子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懲罰的目的。

為什麼要懲罰孩子?

不是為了體現家長的權威,也不是因為後果必須要有人去承擔,而是為了讓孩子知道犯錯的後果,進行自我反思,進而減少或消除不良行為發生的次數。

懲罰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向著正面、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因此,有效懲罰首先要杜絕的,就是體罰。

體罰是一種原始、野蠻的行為,不但會給孩子正在發育中的身體造成傷害,還會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這種身體反饋的模式,在他們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與體罰同樣可怕的是「精神的體罰」,即對孩子使用呵斥、羞辱、譏諷等言語暴力。

通常情況下兒童出現粗魯、蠻橫、衝動、殘酷、缺乏羞恥心,以及無意識的破壞現象,都與精神體罰有關。

不對孩子進行體罰和言語暴力,是有效懲罰的基本原則。

明確的目的就像一根定海神針,可以有效地防止懲罰偏離方向,不讓懲罰變味。

2、找到正確方法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作者阿黛爾.法伯曾說,「無效懲罰剝奪了孩子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反省的過程,每個孩子都需要正確的懲罰。」

除了前面起到反效果的體罰和言語暴力,懲罰無效也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最終目的。

什麼樣的懲罰才是科學的、能促進孩子改變的呢?

美國心理學件津巴多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出:

(1)懲罰應該是立即的

正因為孩子的形象思維模式,我們需要在每次不良行為發生後,及時給孩子懲罰的反饋。

也就是說,懲罰應該是在不當行為發生後立即進行,如果是在公共場合或者不方便開展懲罰的場所,我們也應該在回家後,重演當時的情境,並隨後進行懲罰,幫助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之間的緊密聯想。

任何延誤都會降低懲罰的有效性。

(2)採用負懲罰

那什麼是負懲罰呢?

負懲罰是指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去掉一個好的刺激,即不給予原有獎勵,以減少兒童不當行為的出現頻率,比如取消周末帶孩子去海底世界的計劃。

正懲罰與負懲罰對應,是指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家長施加一個壞刺激,給兒童處罰的方法,比如懲罰孩子去做家務。

對孩子來說,最有效的懲罰是負懲罰,而不是實施令人不快的刺激。

對孩子來說,最有效的懲罰是負懲罰,而不是實施令人不快的刺激。

(3)懲罰應該保持一貫性

家長應該堅持「從不例外」原則實施懲罰,不放過任何一次不當行為。

這個一貫性,還包括實施人的一貫性。

也就是說,發生不當行為後,不能只是爸爸堅持對孩子進行懲罰,其他家長陪伴的時候,就可以少懲罰或者不懲罰。有些家庭,尤其是隔輩的老人,因為「疼」孩子,而做無原則的庇護,最容易讓孩子對家長的懲罰產生抵抗心理,從而使懲罰失效,或者起到反效果。

家長有時候覺得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是因為他們對孩子並不了解,處理問題的方式過於簡單粗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你說的,孩子就會聽,你教的,孩子願意做,家庭教育就會成為孩子有力的支撐,幫助孩子長成參天大樹。

相關焦點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徐路嬋 「我想,沒有最好的家庭教育,只有最合適孩子的教育。不過,好的家庭教育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譬如,以身作則的,三觀內核正的,富有正能量的,勤勞善良的父母。」 反思: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 家庭教育中的「還原論」正在傷害孩子,也許你就是這樣的父母
    很多父母對會認為自己是對的,說的都是對的,正所謂"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要多",孩子一定要按著父母說的去做才行,這就是父母自戀的表現。第二,「我比你強」。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常常錯位,常常將父母的角色放在主導的地位,而忽略了孩子才是教育的主導者,這意味著我們是要以孩子為主體來完成教養的義務和權利。這需要從孩子自身出發,從孩子內在需求出發,而不是父母的自我需求,自我意志出發。父母首先要從角色上作轉變,而角色的轉變來自我們認知上的改變。
  • 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現實中,優秀的父母,孩子都不會太差;差勁的父母,孩子也不會太優秀。為什麼?因為父母用自己切實的生活去影響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在孩子眼裡父母就是「榜樣」 有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極致,是行為的影響。每個父母的行為,都將影響下一代。
  • 家庭教育要先從父母的自我教育開始,家長試試這樣做
    也是因為這樣的想法,所以父母會把孩子當成一種工具,他們想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這些決定並不是孩子的心所想,而是父母希望孩子變成怎樣的在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絕對不能夠抱有這樣功利性的目的,覺得自己把孩子生出來了就可以對孩子指手畫腳可以讓他們做任何的事情,可以替他們的人生就決定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作為我們會讓孩子逃離父母,越走越遠。
  • 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在不同的正常階段裡承擔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主導的教育理念是態度與習慣,學校教育主要是孩子科學知識的掌控,而社會教育主導人際關係和生存技能。而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石,影響孩子一輩子。因此便有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說法。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裡的長者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你見過的好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呢?1我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但是這件事直到高中畢業演講時大家才知道,大家都沒想到這麼快樂陽光的小仙女是單親家庭,還如此淡定堅強,因為我有一個愛我的媽媽。
  • 父母怎樣能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
    每一個父母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我們這裡說「每一個父母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許多父母也許會質疑,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父母,我們怎麼能夠成為「教育專家」呢?但是當我跟大家分享出來以下的三個詞,我想大家還是會點頭認同的。這三個詞就是:第一個詞是「專注」;第二個詞是「專職」;第三個詞是「專業」。
  • 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家庭教育
    現在很多的家長都開始注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不管上班多忙,也會親自去教育孩子,輔導孩子功課,但是,還是有很多的家長,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怎麼做才算是正確的家庭教育,筆者今天給大家講一下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幾個點!
  • 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新時代的家庭教育怎麼做?
    《父母必讀》不僅是一本雜誌,還承擔著家庭教育的研究與推廣傳播工作,同時承擔著北京家庭教育研究會秘書處的工作,舉辦過很多研討會,讓讀者來和專家見面交流。學習型父母是新時代父母的典型特徵我做兒童教育40多年,專注做家庭教育是從1994年擔任《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主編開始的。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而母親的修養則決定了孩子的品德。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能夠讓孩子養成寬厚待人的處事方式,這樣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一個人品德、修養、習慣、素質、原則、三觀等的形成離不開父母的教育。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
  • 孩子的不成功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有些問題父母註定無能為力!
    有句流傳甚廣的話是這樣的說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了問題,要改原件!很多人對此篤信不疑,以此為依據,只要是孩子身上出現了問題,一定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扯上關係,換句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好像我們一直被灌輸的就是諸如此類的論調!
  • 買了家庭教育課程,為什麼還是不會教育孩子?如何做家庭教育?
    你身邊有沒有人花錢買了很多家庭教育課程,但是還沒有把孩子教育好,聽了很多專家老師的教育理論,結果孩子教育問題,還沒有做好。 從此認為家庭教育培訓和學習是騙人的,是類似成功學給別人洗腦的,騙錢的。不能完全照搬、硬套在自己家孩子身上。任何的家庭教育經驗都是個性化的,完全複製的結果是無效的徒勞的。家庭環境的不同,父母的素質不同,孩子的個性不同,孩子成長經歷不同等等,諸如此類太多的不同,怎麼可能一個方法適用於所有的人。家庭教育理論是就像數學上的定理、定律。孩子出現的問題就是數學題,不是直接套用公式就能解決的。
  •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要了解的事,優秀的家庭教育須由父母來開始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關於家庭教育,我們要了解的事,優秀的家庭教育必須有父母來開始。 其實在中國家庭教育很多父母雖然十分用心的教育孩子,但是卻沒有教育好孩子。從近年來漸漸出現的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可以發現,家庭教育中的問題不僅僅存在孩子自身,更多的是存在於父母身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根本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陳鶴琴: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
    原則1:父母教育孩子,最好採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原則5:父母不要經常對小孩子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等話語。原則6:父母要經常表揚和稱讚孩子所做的事情,哪怕是做錯了,也要找到閃光點。原則7:父親要努力做孩子的夥伴,乃至朋友。原則8:父母應經常與孩子互動,比如一起玩遊戲、一起戶外運動、一起閱讀、一起看電影。
  • 做「聽話」的父母?這位媽媽為家庭教育開闢新思路
    坊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窮養兒,富養兒,不如父母教養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給孩子怎麼樣的榜樣,孩子就會有樣學樣。正所謂「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父母之為子,應計之深遠」!
  • 父母要正確認識自己,也要平等對待孩子,這樣才有利於孩子成長
    還有就是當孩子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或者決定時,肯定是要及時的給予自己孩子一個稱讚和肯定。這時候父母的態度就是最關鍵的,你要把這些規則都貫徹到生活中,不是有句話說的好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孩子未來遵守社會的前提,也為了未來的發展。
  • 父母要構建家庭教育的知識體系
    走好人生每一步孩子的成長,不僅身體要健康,心智也要健康成長,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長,與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年長輩的影響或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構建起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識體系,是父母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這個朋友又說:「現在你當然可以這樣說喲,因為孩子優秀是不爭的事實,不管你怎麼說,別人都會認為你說的就是對的」。另外一個朋友與這個家庭是鄰居,就對那個朋友說:「他確實不怎麼管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很多細節,放手讓孩子做很多事,對孩子的很多訓練,是一般人想做,卻沒有做,或不該做的」。
  •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這句調侃的話聽起來像開玩笑,裡面其實蘊含著家庭教育的真諦。近日,針對這一問題記者採訪了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門診主任趙松濤,他表示好的父母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長,不斷學習,才可以跟得上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
  • 新東方家庭教育中心謝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
    所有的家長寧可自己省著錢,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也要把最好的物質生活給孩子,希望從小給孩子創造一個優越的家庭環境,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相信每個家長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和重視家庭這個詞。  另外一個詞就是「教育」,我們現在經常在說中國的家庭教育,有時候教育這個詞也是兩個字,一個是「教,一個是「育」。
  • 最優良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在現在的生活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很明顯,家長身為主要實施者,他們的自我成長的觀念和力量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很關鍵的作用,很多的家長可能意識到這個事情的情況了,並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努力做出改變。豆漿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是只有在陪伴的之間中,我們才有時間抓細節、掌握住契機、進行教育。耐心答覆孩子的每一個的問題,盡心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