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經歷政策和疫情的雙擊,幼兒園行業無疑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那眼下的幼兒園行業還能不能介入,如果介入還能做什麼?我們今天統計了一些數據,分享給大家,以供大家進行決策參考。
1、幼兒園數量持續增長
2020年5月20日,教育部發布了2019年我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根據公報披露的數據,2019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8.12萬所,比上年增加1.45萬所,增長5.44%。根據中教投研的統計,從2010年至2019年,中國幼兒園的數量已累計增長了13萬多所,累計增長了87%。
2、在園兒童的數量已達到4714萬人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19年我國學前教育入園幼兒1688.23萬人,在園幼兒4713.88萬人,比上年增加57.46萬人,增長1.23%。
3、2020年9月營利性幼兒園新增504家
根據大愛幼教統計的數據,今年9月全國新登記成立的企業型民辦幼兒園 數量為 504家,今年1-9月新增登記數量合計為3017家。分地區來看,黑龍江/河北/貴州三省新登記幼兒園數量均超過50家。
4、2020年1-5月非營利性幼兒園仍在大幅增長
截止9月30日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9月30日,全國新增民辦非企業型幼兒園的總數量為(合法登記註冊):合計新增8320所,平均每月新增924所。
數據顯示,2月份新成立園所數量顯著低於其他四個月,四月份之後,新增數量恢復到平均值以上。
5、儘管幼兒園大幅度增長 但是學前毛入園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201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意見提出,到2020年底也就是今年底,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要達到85%,公辦普惠的覆蓋率要達到85%。但是截至2019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仍只有83%。
這意味著,中國仍有相當數量的兒童沒有進入幼兒園。
6、新冠疫情下 將有大量幼兒園倒閉
但還有更壞的一個情況發生,那就是2020年發生的新冠疫情讓一大波民辦幼兒園倒閉、無法運營。
據中教投研2020年3月份發起的一份調查,在532份由幼兒園舉辦人、園長填寫的問卷中,有超過80%的受訪者選擇了「帳面現金已無法維持正常運轉」。該調查引起中央電視臺、財新、中國經營報等多家媒體廣泛關注。為了應對眼下遇到的困難,在532份問卷中,有高達22%的受訪者「尋求轉讓」。
今年4月份,原中民協學前專委第二任理事長楊志彬在《光明日報》上發文指出,目前全國半數左右的民辦園很難支撐到5月份,特別是開園三年左右的近兩萬所民辦幼兒園因為投資大、欠債多、近3個月無收入,面臨教師工資、房租、還息還貸、開園無期等問題,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救助將有很多民辦園關停倒閉。
7、對社會力量來說,幼兒園仍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方向
2016年9月份,修訂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幼兒園和高中做營利性。與興辦高中相比,幼兒園的投資體量小、運營機制更為靈活。目前,全國多個地方對設立民辦高中均要求購買土地、自建物業,且預留不少於1000萬元運營資金(比如河南的鄭州以及江西),這個要求只有少數的大資本才能玩得起,但幼兒園就不是這樣,幼兒園的物業、場地可以通過租賃的形式實現,運營資金也不需要一千萬元之巨。另外,高中階段實行國家課程,下接義務教育,上達高等教育,又非常注重升學率和生源,前期沒有優秀的生源、優秀的老師、卓越的管理很難做出成績,這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但幼兒園就不需要,而且課程也靈活多樣,舉辦方具有較大的辦學自主權。
8、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已沒有生存空間
目前,全國各地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下紛紛推動幼兒園的公辦化和普惠化,但全國一刀切的政策非常不利於低端民辦幼兒園的發展。
由於不少地方的財政有限,很多普惠性幼兒園連2018-2019年的普惠補助都沒有收到,更不用說2020年的疫情期了。據中教投研最新的調查數據,在226份由來自全國各地幼兒園的舉辦人填寫的問卷中,有近一半受訪者稱「我們雖然是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但2019年一點補助也沒收到」。
9、普惠性民辦園的定價以公辦為錨 但公辦園收費近十年不動
根據中教投研的測算,按照深圳對普惠園的要求,以跟龍華第一幼兒園(省一級園,共60名教職工,300名孩子,一年10個月)相同辦園等級規模的民辦普惠園來算:
1)假定其使用的是政府產權物業,且物業是免費使用;2)假定其按龍華第一幼兒園保教費的1.5倍標準頂格收取(公辦是1008元/月);3)假定全部收到普惠補助,普惠補貼每班按6萬元頂格算,且全部用於發工資。
那麼該園教職工的平均待遇,計算如下:
1)保教費收入:300*1500*10=450萬元;2)普惠補貼:12*6=72萬元;3)可用於發工資的錢:450*0.5+72=297萬元;4)人均年工資總額:297/60=4.95萬元。
由於收費較低,加上物業成本高,員工待遇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教職工流動性也很大,跟公辦完全沒有競爭能力。
這說明,在很多地區,除非普惠的補貼標準大幅度提升,否則普惠園已沒有市場空間(少部分經濟較為富裕的地區比如北京例外)。
10、中高端園所的抗風險能力也較強
在之前的一項有532份問卷的調查中,我們將單體園和連鎖高端園做了一下類比,發現中高端園所的現金維持狀況明顯好於收費較低的普惠園。今年4月份的時候,一位來自上海的舉辦人告訴我們,疫情期間我們一直給全員發全薪,為的是穩定師資,但我們的壓力也很大,持續不開園的話勉強可以支撐到9月份。蘇州一所高端國際幼兒園的舉辦人也告訴中教投研:「我們壓力雖然大,但是疫情期間也是給教職工發了全薪,為的是維持教職工的穩定,延續教育教學質量,這是做教育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與此相對的是,大量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疫情期間直接停止發放教職工薪資,要知道,這些老師的工資本來就不高,在當地還達不到平均水平,有些還掙扎在最低工資線上。
11、低端民辦幼兒園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 未來屬於高端園
根據中教投研的調查,在226份由民辦幼兒園業主填寫的問卷中,2019年虧損的佔61%。
這些虧損的園所絕大部分為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一些賺錢的幼兒園中,要麼是開園時間長、滿園率高的園所,要麼就是收費在本地較高的園所。
12、市場對中高端園所的需求將持續增加
目前,由於全國大規模推行普惠園,強令小區配套物業轉型為普惠園,這令一些物業性質為小區配套物業的高端園所倍感壓力。
據中教投研了解,深圳(維多利亞幼兒園)以及北京的不少高端園所也被強制普惠普惠後,收費下降,保教服務質量也會出現下降,而在以前高收費的情況下,這類幼兒園已經供不應求,招錄比基本在2:1甚至3:1,一些地區甚至要提前一年預留學位。
按照國家制定的學前教育發展目標(即80%以上為普惠,剩下20%丟給市場),並參照香港的經驗,即使政府在學前教育領域推行免費教育,中高端幼兒園仍有市場。據中教投研發布的《香港暨全球學前教育行業研究報告》(欲獲取此報告,請添加zhjty001諮詢購買),2016-2017年香港共有1014所,其中非牟利性幼兒園813所,私立獨立幼兒園201所。
這些私立獨立均沒有參加「免費幼稚園計劃」,入讀這些學校不能獲得政府的學費資助。這些私立獨立的幼兒園佔全港幼兒園的比例為20%以上,與中國設定的20%交給市場的目標一致。目前,全國共有28萬所幼兒園,其中民辦幼兒園17.3萬所,按照20%的為中高端計算,仍有3。4-5.8所中高端園的生存空間,但目前,全國營利性幼兒園的公司還不到1萬家。
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香港跨世紀蒙特梭利國際教育聯盟名譽主席,小米爾頓幼教教育集團總督學王國平指出,政府把入園難、入園貴作為公辦和民辦學前教育結構發展中的一個目標來治理。但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這是一個偽目標。因為,再過10年還會有人說「入園難、入園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