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怎樣才能超越自身所處的空間時間,回到過去想像未來,博物館是個好媒介!
中國乃至世界首個以大河生命為主題的自然博物館,貝林大河生命已於今年夏天在武漢園博園開館,陳列著世界各地的動物、植物、化石標本,一進門就讓人連喊「哇」「哇」「哇」!
貝林大河生命館位於長江文明館北邊,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8萬平方米。入口處為貝林榮譽牆與導覽服務功能區,一層為序廳、大河滄桑、大河珍靈展示區、藏品庫房和標本修復室;二層為大河沉思、解密自然、貝林文創展示區和咖啡廳;三層為臨展廳、科普空間和辦公區。
常設展覽「大河之旅 生命之歌」以大河為背景、以生命為主題、以貝林捐贈標本為基礎,以長江對話世界大河為布展理念,圍繞大河、生物、人類的重點內容,利用近3000件古生物、動植物標本和現代多種展陳手段,展示大河相關的地學背景與河流自身的生命史,世界代表性大河的生物多樣性、聯繫性與差異性,以及生態系統演替與生命演化的自然規律。
主要收藏了世界大河流域具有科學價值的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地質礦產等自然標本與生物基因資源。
十大鎮館之寶
武漢自然博物館貝林大河生命館(以下簡稱貝林館)不需要購買門票,但因展館位於園博園內,所以需要購買園博園門票。(門票60元,大武漢年卡可用)。
入園後,步行15分鐘(約1500米)抵達貝林館(長江文明館隔壁)。貝林館共三層,主展廳為一、二兩層,三樓為臨展廳,尚未開放。所以,目前僅一條參觀路線,順序為:大河滄桑——大河珍靈——大河沉思——大河探秘——科普空間,所有主題都圍繞著「大河」展開。
入口處的序廳,從世界著名慈善家肯尼斯尤金貝林先生(捐贈人)的介紹開始,出生貧困家庭的他,6歲開始打零工,15歲買了人生第一輛車……逆天經歷簡直是孩子們最好的「勵志範本」。
接下來,該去尋找鎮館之寶了。入口不遠處,就有三個超級大寶貝。
左邊是一副兩層樓高的中加馬門溪龍骨架,一般的哺乳動物頸椎只有7節,快來數數它有多少節(正確答案:19節)?「嘿,哥們兒,你會不會得頸椎病?」
右邊低頭,你會看見中國博物館中展出的一根最長的「矽化木」,長約37米。曾在牆書《自然通史》裡了解過那個「氧氣充足的年代」,什麼都是XXXXXL號,像飛機一樣大的蜻蜓,3層樓高的大樹……如今看到「實物」, 真的很震撼。
抬頭,一面巨大的中國最大的龍(包含恐龍)足跡化石牆近在眼前,仔細尋找那些大傢伙留下的腳印。
其他鎮館之寶藏在「後頭」。。。
▲中國修復裝架最大的巨犀化石骨架
▲「擁抱月亮「的亞洲黑熊
▲海洋小丑「北極海鸚」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袋獾
▲不擅長偽裝的白獅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大象-非洲草原象
▲極度瀕危的印支虎
五大主題,帶娃如何逛?
帶孩子逛博物館,得耐心接招他們的「十萬個為什麼」。所以,最好能提前做做功課。
主題1:大河滄桑
貝林館所有主題都圍繞著「大河」展開。第一大主題「大河滄桑」,講述地球的誕生、河流的形成,以及「我們從哪裡來」。如果沒有鋪墊,跟孩子講起來會略顯枯燥。如果能將生活的樂趣帶進來。「我們一起讀過的繪本、聽過的故事,如果能在博物館裡找到,反覆相遇的感覺,會讓孩子更有收穫。
推薦兩本自然科學類繪本,《生命的故事》和牆書《自然通史》。都是不錯的博物館「預習」繪本。
主題2:大河珍靈
貝林館第二大主題,大河珍靈,講述了世界十大河流是如何孕育生命,生物種群如何擴散、遷徙、交流,上演一幕幕精彩的故事。也是全館最核心的主題。
「棕熊是如何從亞洲遷徙到了北美洲?」
水被凍住,亞洲和北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都變成了路橋,於是,一些耐寒動物,比如猛獁象和棕熊,就遷徙到了北美洲。
除了遷徙,物種之前的天敵關係,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大食蟻獸,是如何攻佔「蟻丘」的?它的尾巴真可以雨天當傘,晚上當地毯嗎?
館內有很多的多媒體設備,方便查詢。
進入「亞馬孫叢林」,一根高大的喬木矗立一旁,茂密的枝幹上掛著很多很多的枝條。這是寄居在喬木上的「絞殺榕」,它被譽為「森林惡魔」。每年2、3月,鳥類的遷徙會將未消化的絞殺榕的種子隨著糞便灑落在喬木枝丫上,遇到合適的氣候,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長出寄生根,一旦寄生根鑽進泥土裡,獲取充分營養,就會越來越多,直到把將「寄主」絞死。
進入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它由落基山脈,最後流入墨西哥灣。墨西哥灣有世界上最強的暖流,為河流帶來了豐富的餌料,所以這裡是海洋動物的天堂。
▲頭頂上展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魚——一條5.4米的鯨鯊。
尼羅河沿岸的物種,簡直太有趣。
▲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奔跑速度可以高達70公裡/小時。
▲非洲獵豹,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捕食時的時速可達120公裡/小時。
▲白色的非洲獅特別罕見,白皮膚只不過是因為基因突變。
▲非洲動物大遷徙時的慘烈一幕,在這裡展現的栩栩如生。
尼羅河、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多瑙河、湄公河、黃河、葉尼塞河…… 大河珍靈主題館,如果慢慢參觀,可以逛上一整天。
主題3:大河沉思
來到二樓的大河沉思館。這裡展現的是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造成物種的生存和變化。
由於人類的捕殺,統治了北半球幾百萬年的猛獁象被迫滅絕。
2017年,白鰭豚宣告功能性滅絕。
大海雀,在歐洲人發現它適合做床墊和裝飾品後,相繼滅絕。至今世界上僅存的15隻大海雀的皮毛和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裡。
渡渡鳥,模里西斯的國鳥,世界上最後一隻被科學家做成標本展覽在了博物館裡。
參觀完大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再來這裡啟發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這樣的布局還真是妙!
一個人怎麼才能儘可能地了解所處的世界?
一個人怎麼才能超越自身所處的空間、時間的局限,回到過去,想像未來呢?
博物館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