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的出現,正是烹飪技術不成熟,因為火鍋太簡單,於是就誕生了這種吃法,就我們生活的今天依然有很多懶人不想做飯,他們還是會將所有食材放進鍋裡煮「一鍋熟」,簡單粗暴,所以我認為就算古人沒有創造出火鍋這個吃法,我們現在的人也會研究出來的。
有一個傳說火鍋是成吉思汗發明的,是這麼說的:「成吉思汗常年打仗,他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烤羊肉很費時,為了讓部隊不延誤戰機,於是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扔進沸騰的鍋裡,從此世上便有了火鍋。」可能成吉思汗當年有這麼做過,但是發明火鍋的那個人絕對不是他,遠在2千多年前的漢朝就有火鍋這個東西了,並且在當時非常流行的一個吃法,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這件事。
九宮格火鍋的前身!這是漢朝漢景帝之子,也就是漢武帝的兄弟劉非之墓出土的一個文物,到目前為止已知最早的分格火鍋容器,發展到今天有鴛鴦鍋、九宮格鍋;成吉思汗比漢朝晚了1千多年,怎麼會是他發明的呢?就算煮羊肉也不是他開始的,同樣也是在漢朝的時候。
據考證火鍋可能是在東漢時期就已有,當時的鍋主要是以銅鍋為主,稱為「鬥」。火鍋在古代稱為古董羹,是由其食物在鍋中煮是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而得名,在宋代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火鍋以及食用火鍋。元朝時,火鍋傳入到蒙古一帶,主要是煮牛肉羊肉的肉類,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就特別喜歡吃火鍋,在一次即將行軍打仗時,他就特別想吃點熱騰的東西,當時的廚師便切了一片羊肉在煮沸的熱水裡燙了燙就著吃,從此就喜歡上了這樣吃羊肉,涮羊肉就這樣誕生了。到了清代更是受人們喜歡,其中一次乾隆皇帝辦的千叟宴便是一群眾火鍋的形式請大夥吃,吃得那叫一個酣暢淋漓,熱鬧非凡。
火鍋的發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現引進,而加以變化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漢朝火鍋的體積就變小了,變成了一個人幾個人都能吃的美食。三國時代,魏文帝曹丕,在銅爐中嵌入隔板,於是就做到了「一鍋五吃」,這就是「五熟釜」,也就比現在的「九宮格火鍋」先進了那麼一點點吧。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特色火鍋不僅僅是美食了,火鍋底料也不僅僅再只是一種調料,其中蘊含著許多的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裡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荽、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我國的火鍋底料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鈣骨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鬥」,即為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列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市面上有那麼多優秀的底料,我為什麼要自己做???真的很費勁!!!做好了一屋子的油,煮火鍋工程也很龐大,吃完了還要打掃戰場!!!我是為什麼要自己炒底料???Ok,買吧~紅榜top1 小龍坎火鍋底料【牛油版】第一眼看火鍋,好像和別的店也沒有什麼區別,等菜一上來,我類個去了~食材真的好新鮮啊~下口也是很新鮮的味道,蝦滑也是真正的蝦肉,不像有些店的蝦滑,裡面全是麵粉,沒有Q彈的口感。肉也是比較嫩滑的,入口的感覺很好。小菜這方面的話和其他店的菜差不多,比較新鮮。火鍋底料的口味也比別家口味重點,可惜的就是:身為一個長沙人,蘸醬加香油有點不習慣,感覺加了香油味道就有點淡了,不過也不能浪費是吧,我把兩小罐香油帶回家做菜用了,味道還是挺香的,做涼菜最好。
Top2 皇城老媽【牛油版】再來說說被炒得火熱的「皇城老媽火鍋」,聽說是成都市政府接待外國要人的火鍋店,去吃之前要訂位,其實還好,我個人覺得火鍋的好吃度只有好吃與不好吃,它家屬於前者,如果你來成都沒時間吃這家,可以買它的火鍋底料,個人覺得火鍋底料和實體店有小差,差距不大。
Top3 橋頭【牛油版】橋頭火鍋底料想必就不用再多說了,來重慶的朋友肯定在各大特產店裡看多了,畢竟也算是火鍋底料界的扛把子。用重慶的話來說,那就是辣而不刺喉,麻而不傷胃,可以說是女神級別的底料了。在吃貨的世界裡,吃是一種生活態度, 沒有文人墨客的高雅, 也沒有小資韻味的情調,有的只是大快朵頤的豪爽。
黑榜Top1 古蜀味道【牛油版】這家火鍋店生意一直都爆好,六點過後基本就要開始排隊了,這家店在新都還算很出名,門面古色古香,老闆還是經過認真裝修了的,內堂古蜀風格,卡座都以郡候名字命令,很有意思。服務也還算不錯,等了很久,一直都有茶水水果,這還是值得點讚的。味道上來說,牛油鍋底看似一般,配上他的特色菜就很棒了。蝦滑Q彈,蝦肉顆粒分明,肉感很足。張飛牛排,厚切牛肉,黑胡椒麻味,大塊大塊的肉並不會煮老,吃起來非常滿足。成都人愛吃火鍋,大熱天對火鍋的愛也是絲毫不減,古蜀風格,值得一試除了辣味也沒有香味。不過是煮火鍋,還是做菜,就是極其鹹辣的,越吃越想喝水。浪費我的一次火鍋額度,滿分生氣
Top2 渝宗【牛油版】對於重慶渝宗老灶火鍋來說,麻和辣是它的主要特點,鹹鮮、酸辣味均有。而且它的調料獨特,豐富的食材在經過烹煮後,讓我們被它的美味所吸引,不油不膩,辣而不燥,回味感十足。在材料熟透之後夾入香油和芝麻裡蘸,再放入嘴中,會有一股醇香迸發出來。再加上重慶渝宗老灶火鍋有著與眾不同的火鍋品種、湯汁、調味料,所以它的味道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他們出的底料就有點emmmm...敷衍。味道很淡很淡,辣味也感覺很飄渺,有一種辣椒水煮菜的無力感......川味火鍋底料紅黑榜,不是所有火鍋底料都能煮出有靈魂的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