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0.04m厚的紙,如果它足夠大,將其對摺再對摺,重複對摺64次,會有多高?
最多幾米高吧,
錯,是166020696萬公裡,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驚嘆之餘,這就是裂變複利帶來的效果。
農派三叔是我的付費讀者,在廣西百色做水果電商,運營京東和天貓兩家旗艦店。
剛開始看他朋友圈,我還以為是潘石屹,很像。
百色的特產是芒果,從芒果節到各地推廣活動,可以看出政府對電商的支持。
政府支持什麼,也證明這個行業到了競爭最激烈的時候。
現在,電商跟線下實體一樣,面臨高昂的獲客成本,農派三叔問我有沒有好的路子。
電商、微商的核心,都在於流量獲取,單純的砸廣告、吸粉,都屬於原始的電商1.0模式。
這種模式沒有複利,停止廣告投放,流量馬上就會剎車。
眼下最火的電商2.0模式,要具有社交裂變功能,依靠社交軟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呈病毒式分裂增長。
我們能直觀看到的,是今年的社區團模式,通過拉人進群得禮物,或者湊5人成團享低價,能迅速組建一個上千人的微信購物群,然後組織水果、日用品團購。
一手貨源直接運到小區門口,顧客得到實惠,商家獲取利潤,當面自提不但容易產生信任,還解決了物流最後一公裡的派送難點。
這種裂變的靈感,來自拼多多,當初大家是通過親友發來幫忙砍一刀的連結,接觸到了拼多多,並且依靠社交軟體,迅速蔓延。
拼多多僅用3年時間,走了京東10年的路,就是用到了社交裂變的風口。
在這個風口下,還有個熟悉的身影,就是最近納克達斯敲鐘的趣頭條。
趣頭條也是裂變模式,不同的是,他是通過發展下級形成裂變,師傅帶徒弟、徒弟帶徒孫,發展一個人就有相應的佣金獎勵,形成爆裂式用戶增長,達到規模後上市變現。
那麼傳統電商怎麼借勢社交裂變呢?
我看了農派三叔的網絡布局,也有自己的公眾號,公眾號流量導向了自己的淘寶和京東店鋪,沒有裂變功能,自身也不會產生流量,相當於一潭死水。
公眾號的意義是什麼?
公眾號能起到沉澱粉絲的作用,用戶關注了你,和你是強關係,每發一篇推文,都能有效營銷到用戶,而淘寶跟用戶是弱關係,成交一次後,很難再觸及用戶。
如果再賦予公眾號裂變功能,就形成了造血、存儲、再造血的閉環。
比如做一個小程序,有湊夠5人成團的功能,發一篇推廣百色芒果的文章,原產地直發,購買者可以把購買連結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發給好友,湊夠5人並關注公眾號,既可以免費獲得百香果一份,或者芒果享受6折果園價。
超市雞蛋便宜兩毛錢,長隊都排的拐彎加分叉,只要優惠有力度,就會有裂變傳播,一個人邀請5個人,用戶呈幾何倍數增長,積累在自己魚塘裡,唾手可得。
價格低會不會賠錢?
這樣裂變省去了大筆推廣費用,拿這筆錢反哺消費者,達到社區團的效果。
不同的是,社區團把裂變來的用戶沉澱在群裡,這種模式是把用戶沉澱到公眾號,有促銷活動時,一篇推文即可觸達所有用戶,產生二次營銷、反覆營銷。
水果是低利潤行業,這麼做會不會賠錢?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網際網路發展史,在從風口過度到砸錢燒廣告,再到前端免費後端盈利。
淘寶前幾年,出現很多10元包郵模式,單從商品+郵費成本來算,是不賺錢或賠錢的,但是給店鋪帶來了流量,信譽也從一鑽迅速升到皇冠,試想刷單要做到這種效果,需要多少錢?信譽上升後獲取的排名流量又有多少?
這就是當初的爆款模式,一個店必須有一個爆款,來帶動銷售。
就如同當初的滴滴,補貼市場幾十億,讓大家習慣了快車,再挾天子令諸侯,成功把黑車變成了自己賺錢的工具。
京東砸錢10年做市場,至今還是虧損狀態,但不妨礙他第二大電商巨頭的地位,不妨礙大強子買私人飛機喝奶茶。
不出意外的話,今後的電商都要搭上社交裂變的快車,
無裂變,不電商。
通過裂變,可以輕鬆獲取用戶,並且積累在自己號裡,這就是最大的資源,適用於所有的行業。
想想還很激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