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李大哥說段子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秦漢文學指從秦王嬴政即位(公元前246年)至東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之前這一歷史時期的文學,時間跨度前後約四百四十年。秦漢時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整合期。雖然中華文明自上古三代以來已有長期的發展,並初具規模,但由於春秋戰國以來諸侯的長期紛爭,社會文化形態並沒有真正地完全統一融合,各諸侯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相當大,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特徵。秦漢封建中央集權帝國的建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諸侯紛爭的局面。
伴隨國家版圖的高度統一,政治意識形態領域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其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春秋戰國以來各家思想學說的互攝,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試圖建立符合現實政治需要的具有大一統特點的文化意識形態。無論是秦王朝的以法行政,還是漢帝國的獨尊儒術,都是這一社會政治需求的典型反映。秦漢文人的生存環境即社會文化生活的這一新變化直接影響了秦漢文學的發展走向和文化內涵。
當然,由於秦王朝的統治過分依賴刑罰的嚴酷,過分禁錮思想的多元,以嚴刑酷法和繁重勞役來驅使民眾,結果導致民怨沸騰,很快被農民起義的巨大浪潮所摧垮。在短命的秦王朝,文學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真正把文學推向「潤色宏業」地位的則是漢代。所以,從文學創作實績看,所謂的秦漢文學其主體實際是漢代文學。從文學形態看,漢代文學基本是賡續先秦文學而來又有新的變化。
先秦文學基本由詩歌和散文兩大板塊構成,詩歌分《詩經》和《楚辭》兩個系列,散文分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個系列。文學史上其他所謂的神話、寓言、小說,不過是為了文學敘述的需要而切割出來的,實際當時還沒有完全形成獨立的文體形態,但它們潛存的文學因子無疑對秦漢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漢代文學的發展和新變即是以此為基礎的,其文學形態大體可劃分為散文、辭賦和詩歌三大板塊。
秦漢時期沿襲先秦歷史散文傳統而來的是以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為代表的史傳散文。先秦歷史散文如《左傳》《國語》,或以編年記事或以國別敘史,偏重對歷史事實情狀的記錄,雖然歷史人物也是其不曾忽略的描寫對象,但由於書寫體例的限制,先秦歷史散文並沒有完全把歷史人物的主體精神描寫作為重心。司馬遷、班固變編年國別敘事為紀傳敘事,不只是歷史論著體例的變化,實則蘊含了歷史認知視角的變化,真正實現了歷史散文由記事向寫人的轉變。
秦漢史傳散文在描寫人物敘事技巧語言描寫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文學經驗,其許多精彩的歷史故事成為後世戲劇、小說的創作素材,其高超的寫人藝術,精細的細節刻畫和場面描寫,匠心獨運的敘述智慧都對後世小說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先秦諸子散文在漢代也發生了一定的變異。由於社會文化背景的變化和時代訴求的不同,漢代散文家對先秦諸子散文精神的繼承也不一樣一方面,是沿襲先秦諸子散文而來的子論著作仍在繼續發展,如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充的《論衡》等。
雖然由於社會時代的原因,這些子書的思想內容和時代精神取向與先秦諸子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但就著述形態而言,它們基本是以先秦諸子為依歸的。另一方面,是伴隨文人對社會政治的關注和熱情參與,切合時要的政論散文大量出現,其突出者如陸賈、賈誼、賈山、晁錯、桓寬、劉向、王符、仲長統等。雖然子論著作和政論散文都屬於說理散文,都是從先秦諸子衍生出來的,但政論散文內鑄的作者情感因素和文學表現要比子論著作濃烈豐富得多。
參考資料
·《詩經》
·《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