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年至220年,即建安元年至建安二十五年,是許昌歷史上的崢嶸歲月。這個時期,東漢王朝十三代皇帝獻帝劉協駕坐許都皇宮,而魏王曹操則實際上總攬著朝廷權柄,故人們將這段歷史冠以漢魏之稱漢魏時期的許都,是曹操的軍事大本營。三國時代許多叱吒風雲的人物,諸如劉備、關羽、張飛以及曹魏集團的著名文臣武將等,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留下了千古佳話。如此等等,使許昌大地平添了歷史光輝,特別是曹氏的英雄業績,永垂青史,人們世代相傳。當時許昌許下屯田,是許昌經濟上的一項重大舉措,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許都,是東漢王朝第十三代君主獻帝劉協受曹操之迎都許的京城。定鼎中原四逐鹿。魏武英名垂青史,一代驕華帝王都。可惜,這座歷史名城於南北朝初年毀於兵火,一代帝都僅存遺址。如今,許都故城遺址雖然早已闢為田園,城垣輪廓線依然清晰可見。其歷史文物極為豐富。漢磚、漢瓦俯拾皆是,不少農家保存有完整的漢磚漢瓦。這些漢磚、漢瓦品類繁多,製作精美。千百年來,許都故城雖然僅存遺址,但由於它是一代王朝的象徵。
許昌屯田的許下屯田,是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後在經濟上的一項重大舉措「許下」是一個地理概念,就是當年許都周圍地區,即今許昌縣和魏都區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與之毗鄰的鄢陵、臨潁、長葛縣市的部分地區。建安元年,曹操「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可見,曹操把屯田作為富國強兵的一項根本大計。特別在當時,東漢王朝自董卓之亂以後,由於各地軍閥連年混戰,生靈塗炭,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糧食十分緊缺。
所以,解決糧食問題成為當務之急。電田許下,豐足糧用,就是一項最為快捷、最為有效的舉措。曹操許下屯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漢時以10鬥為一斛,每鬥按15市斤計算,百萬斛折合1.5億斤,這近乎解放初期許昌縣全縣糧食年產量的總和。曹操在許下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後,專司屯田之事。曹操屯田的成就,對復甦因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不僅解決了軍民的糧食供給問題,而且為他北定中原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曹操許下屯田的遺址,知名於世的有韓浩屯田處、棗祗屯田處、任峻屯田處等。韓浩,字元嗣,今武陟縣人,建安元年,奉命在許都之東南屯田。其屯田遺址,在現今許昌縣漢魏故都遺址以東至鄢陵縣西南的馬欄鄉一帶。棗祗,本姓棘,因先人避難,易為棗,川郡人。初為陳留太守,後附曹操。建安元年,同韓浩首倡屯田,曹操委為「屯田都尉,施設田業」。
為曹魏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屯田遺址在許昌縣東南、臨潁縣之北的棗祗寨周圍。當年曹操奉獻帝都許,在論城屯駐重兵,並常在此召集謀臣論事,如今論城僅留遺址,城牆高出地面赫然在目。論事臺在故城南部,面積1000多平方米,臺上有楊修廟遺址。廟門有魏武將塋碑一通,記述魏武名臣宿將的功績。論城東門外有曹操重要謀士郭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