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月明:傳承古泫泥塑的「大把式」
65歲的史月明是晉城高平人,從爺爺輩就開始捏泥塑,這門手藝傳到他這兒已經是第三代。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史月明應朋友之邀參加廟會。在一家黑陶廠裡,他順手拿起一塊陶土捏了一個小孩,立刻就引起了朋友的注意。「他們當時都問我是不是之前學過、研究過,覺得我捏得很好」,用史月明自己的話說,沒想到隨手捏起的一把陶土,會把他的人生和泥塑緊緊地黏在一起。
-
鳳翔泥塑「百鍊成金」古老藝術在傳承中獲得「新生」
國際在線陝西消息:12月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與陝西省委網信辦主辦,國際在線陝西頻道承辦的「築夢新陝西 薪火代代傳」多語種大型訪談活動走進了有「中國泥塑第一村」之稱的寶雞鳳翔縣城關鎮六營村,專訪鳳翔泥塑非遺傳人胡新明。
-
【「薪火」訪談室】鳳翔泥塑「百鍊成金」 古老藝術在傳承中獲得...
國際在線陝西消息:12月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與陝西省委網信辦主辦,國際在線陝西頻道承辦的「築夢新陝西 薪火代代傳」多語種大型訪談活動走進了有「中國泥塑第一村」之稱的寶雞鳳翔縣城關鎮六營村,專訪鳳翔泥塑非遺傳人胡新明。
-
濰坊高密市非遺傳承人權紅:心中有夢,剪下生花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8日訊近日,在濟南市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匠人匠心」雲競技大賽決賽上, 作為濰坊地區唯一入選參加剪紙項目決賽的選手——高密市剪紙傳承人權紅的作品《夢·剪》榮獲剪紙項目優秀獎。
-
天津武清區:泥塑課堂進校園 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圖片來源:天津日報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完成的泥塑作品是什麼?」「中歐班列……」近日,記者來到天津市武清區黃莊街泉昇小學,走進該校美術教師張暘的泥塑課堂。 張暘介紹:「泥土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夥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玩泥巴是農村孩子的日常遊戲。
-
青海40名泥塑藝人「上大學」接受熱貢藝術(泥塑)培訓
圖為熱貢藝術(泥塑)培訓班開班儀式現場。鍾欣 攝中新網西寧9月27日電 (記者 羅雲鵬)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27日消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熱貢藝術(泥塑)培訓班近日在青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開班,來自該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以及湟中縣的40名泥塑藝人將在此接受為期一月的培訓。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漫展示自己的獲獎作品《泥之舞》(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大吳泥塑傳承人吳維清——讓古老味道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文/本報記者 江馬鐸 □圖/本報記者 黃春生多層貼塑給泥人「穿衣戴帽」700年技藝一度幾近流失夏春之交,記者來到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這座素有「泥塑之鄉」美稱的村莊但在吳維清心目中,「潮州的傳統藝術,既不應被外界藝術滲透,更不能為商業經濟所影響。古老的味道,一定要保留下來、傳承下去。」2008年,大吳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維清成為該項目省級傳承人。自此,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世人重新了解到大吳泥塑的魅力,而吳維清的命運也悄然發生轉變。
-
非遺傳承人劉昌偉的泥塑藝術:塑造文化的經緯
泥塑藝術非遺傳承人劉昌偉 從希臘雕塑典雅而高貴的靜穆與單純,到法國雕塑嚴謹而浪漫的藝術之風,人們都可以從中感悟到人本精神的詩性表達從原始意象的樸素到商代抽象的詭秘、秦漢的雄渾與唐代的雍容,經宋塑的尚韻和明刻的單純直至清代的工巧,中國雕塑造型藝術沿著一條鮮明的審美軌跡而發展。神秘的東方古國,既是令人眷戀的文化故土,也是激發靈感的藝術之源。 英國著名雕塑家亨利·摩爾有一句名言:對我來說,雕塑蘊含著生命和動力,有機的造型尤具感性,能傳達感情和暖意。中國傳統的泥塑藝術同樣如此。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
就能變成充滿神韻的藝術品 簡向東出生於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川,從小喜歡玩泥土捏動物。 【傳承】 致力於傳承,既延續手藝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奇葩
-
慶陽五中:弘揚戲曲藝術,傳承民族文化
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關於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傳承弘揚戲曲文化精髓,培養學生戲曲素養,營造校園戲曲文化氛圍,我校在堅持把書法、剪紙、泥塑、刺繡、沙畫、舞蹈、民樂等藝術大師請進校園之後,又邀請我市著名演員開設了戲曲課程。
-
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是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泥塑需要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數次修改、磨光、晾乾、燒制等十餘道工序才能完成。
-
潛山市:「戲曲進校園」走進龍潭中心小學
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地方戲曲, 近日,安徽天柱山黃梅戲劇團走進龍潭中心小學,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初冬暖陽高高照,黃梅之花處處開。此次活動將黃梅戲藝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拉近了戲曲藝術與學生們的距離,讓學生自覺親近戲曲經典,感受戲曲藝術魅力,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潛山文明網)【來源:安慶文明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非遺地圖|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胡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胡超,男,1990年出生於鳳翔縣,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西安工藝美術協會;西安非遺保護協會會員。一塊普普通通的泥團,通過幾把簡易的工具,經過胡超的巧手塑造,轉眼間,一個惟妙惟肖的關公泥塑形象便誕生了。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
-
吉首大學音舞學院:本土民族藝術進校園 民族文化傳承促成長
紅網時刻湘西9月5日訊(通訊員 王玥瑤 文忠爔 魯明新)為了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促使同學們在沐浴中華民族音樂之美中,進一步提升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熱愛,增強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懷,9月1 日下午,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舞之聲」志願服務團走進古丈一中高一、高二部分班級,以上本土音樂鑑賞課的形式,推動本土民族藝術普及
-
《傳承的力量》校園春晚紀錄片將播出
由教育部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繼續開展。2月19日下午1:30,具有濃濃年味兒的校園春晚(紀錄片版)將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播出。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和教育部網站等網絡媒體將同步播出。
-
湖北省「戲曲進校園」成效顯著:戲曲之花開滿荊楚
湖北省「戲曲進校園」活動為「戲碼頭」注入新鮮血液。從政策引領、精準實施到建章立制,為戲曲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湖北樣本」。 梨園之花 香溢校園 自今年全面啟動「戲曲進校園」活動以來,湖北省的17個市州、103個縣級行政區百餘家院團走進8300多所學校及幼兒園,完成戲曲演出活動5000餘場,2017年上半年將實現全覆蓋。 走遍湖北校園,處處皆聞戲曲聲。
-
百人拉坯、泥塑、釉下彩……這所學校的活動盛況空前!
採荷二小百位學生一起拉坯、泥塑、釉下彩,活動盛況空前。柔軟的觸感,靈動的氣息,玩泥巴不僅是孩子們的天性,更是展示創意的魔法棒。拉坯、泥塑、釉下彩.......不僅鍛鍊動手能力,更能提高藝術美感。小泥巴,大文化,我們要把中國的陶瓷文化推廣出去,讓廣大群體了解陶瓷文化,強化對美術根源的感悟、把握、傳承和創新,逐漸形成一種文化根源意識。
-
非遺進校園,共築傳承夢!增城這個案例上榜省「非遺進校園」 優秀案例!
非遺進校園,共築傳承夢>2020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揭曉啦增城區剪紙非遺傳承培訓基地據介紹,2020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徵集活動面向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會組織及個人,徵集在中小學實施的「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最終評選出10個精品案例和10個優秀案例,推薦參加第二屆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
-
關注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徐行小學等10所學校被評為傳習基地給黃草皮拍水、將其擰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