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土」玩了一輩子!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

2020-12-11 騰訊網

日前

廣東衛視新聞頻道

《飛越廣東·全面小康》欄目

播出專題片

《非遺傳承人簡向東:一份專注,一輩子堅守》

介紹了湛江籍藝術家——今年71歲的

廣東省級非遺項目吳川泥塑傳承人、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簡向東

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匠心】

從小迷上泥塑,憑熱愛至今仍創作不輟

普通的泥土到了他的手中

就能變成充滿神韻的藝術品

簡向東出生於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川,從小喜歡玩泥土捏動物。1972年,他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的還是從小就不離手的泥塑。而這,也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從藝近50年來,簡向東創作出一件件生動體現湛江本土特色的作品。其中,他的處女作——湛江人民抗法鬥爭大型歷史紀念雕塑《一寸河山一寸金》,便在1984年北京舉辦的「首屆全國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展覽」中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參展紀念獎牌」。簡向東還為家鄉塑造了《狀元林召棠》《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和《張炎將軍》等一批吳川歷史人物雕塑,成為當地靚麗的城市文化名片。

從事泥塑創作很難賺大錢

全憑自己的一份愛、一份堅持、一份奉獻

【傳承】

致力於傳承,既延續手藝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奇葩

它承載著歷史記憶,延續著文化血脈

而非遺不是死去的歷史

需要活態傳承

簡向東和他的弟子們在努力,把泥塑課送入校園,從小吸引和培養青少年對非遺的興趣愛好,推動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我曾寫倡議書,把建設吳川民間雕塑園、打造『中國泥塑之鄉』的倡議交給吳川市委市政府。」簡向東表示,這份倡議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迅速回應,並受到了當地學校的歡迎。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促成吳川民間雕塑園在2006年元宵節落成和開園,2007年又舉辦了「首屆中國(吳川)泥塑節」,該園逐漸形成規模,對具有悠久歷史的吳川泥塑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於未來推動泥塑這項非遺傳承工作

簡向東表示將準備發動社會上的民間藝術家、

團體組織、泥塑愛好者和

有意向的青年一起來做文創產品

以當地的風土人情為題材進行創作

受到當地群眾肯定和喜歡之後

把它進一步向更大市場推廣

來源:廣東衛視、湛江雲媒

歡迎加入吳川新聞資訊群

相關焦點

  • 手捏泥塑為軍運會添彩——一位退伍老兵的軍運情結
    22日,武漢市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泥人胡」胡作林為來自埃及的胡信(中文名)手捏泥塑肖像,不到一個小時,活靈活現的肖像就成型了。「作為一名老兵,來到軍運會現場展示我們的泥塑文化,很激動。」今年60歲的胡作林是一位有15年軍齡的退伍老兵,出生在「泥塑之鄉」武漢市黃陂區,從小跟著父親學做泥塑。
  • ...傳說(325)|喜歡「玩泥巴」嗎?可以試試始於三國時期的萬州泥塑
    比如萬州泥塑,始於三國時期,發展於唐代,興起於清末。2016年6月,萬州泥塑成功入選重慶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程啟燊,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州泥塑的傳承人。他正式從事泥塑工作要自1989年算起,但實際上程啟燊在小時候,就是一個愛玩泥巴的小孩兒。受母親的影響,從小就喜歡美術和泥塑,時常蹲在河邊和媽媽一起捏泥巴。
  • 非遺傳承人劉昌偉的泥塑藝術:塑造文化的經緯
    泥塑藝術非遺傳承人劉昌偉  從希臘雕塑典雅而高貴的靜穆與單純,到法國雕塑嚴謹而浪漫的藝術之風,人們都可以從中感悟到人本精神的詩性表達  英國著名雕塑家亨利·摩爾有一句名言:對我來說,雕塑蘊含著生命和動力,有機的造型尤具感性,能傳達感情和暖意。中國傳統的泥塑藝術同樣如此。作品的毫釐細微處,都融入了藝術家生命的呼吸,有故事,有光陰。  鄄城劉家泥塑自清代濫觴,其祖輩的作品多見於各處殿堂廟宇,及至劉昌偉,已是第五代傳人,也正是在劉昌偉的藝術傳承裡,鄄城劉氏泥塑得以申遺成功。
  • 74歲非遺傳人「泥猴張」:是黃河泥土滋養了泥塑技藝
    「我捏的泥猴兒全是泥土本色,傳神生動,百看不厭。猴兒精,頭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這就是我的訣竅。」在位於河南濬縣古城內的「泥猴張」工作室裡,有著「鬼才泥猴張」美譽的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希和正在與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講解捏「泥猴兒」的要領。
  • 史月明:傳承古泫泥塑的「大把式」
    史月明手裡拿著正在修型的泥塑小人兒,津津樂道。在許多人看來,每天和一堆泥土打交道,著實無趣,而史月明卻覺得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是一種幸福。史月明的工作室位於山西高平吉利爾潞綢文化園的舊廠房內,兩間不大的屋子,一間用來陰乾作品,一間用來創作,一張小桌、一窯小爐,簡單、安靜,沒有嘈雜的汽笛聲和喧鬧的人群聲,有的只是泥土的清香和沉醉在泥塑世界裡的自己。
  • 棗莊市薛城區百年洛房泥塑:用泥土講故事的民間藝術
    後來隨著十裡八鄉的貨郎到洛房訂貨,洛房泥塑開始在鄉村走俏。洛房泥塑在清代乾隆、嘉慶時已成規模。目前已傳承到第五代張玉明先生,2006年洛房泥塑被收入首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洛房泥塑經過代代傳承和完善,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作品藝術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民間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非遺地圖|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胡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胡超,男,1990年出生於鳳翔縣,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西安工藝美術協會;西安非遺保護協會會員。一塊普普通通的泥團,通過幾把簡易的工具,經過胡超的巧手塑造,轉眼間,一個惟妙惟肖的關公泥塑形象便誕生了。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
  • 學做泥塑 體驗非遺
    ↑8月18日,小朋友體驗製作泥塑作品。暑假期間,許多小朋友來到位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老街的安徽省級非遺淮北泥塑傳承基地,了解淮北泥塑的文化歷史,動手體驗泥塑製作,感受傳統非遺魅力。新華社發(萬善朝 攝)↑8月18日,非遺淮北泥塑傳承人李繪娟指導小朋友製作泥塑作品。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來到銅官窯老街,與銅官窯燒制技藝傳承人劉嘉豪一同品味千百年來火焰和泥土淬鍊的故事。小柴窯開窯點火 傳承銅官窯燒制技藝在銅官窯的深巷裡有一間兩層結構的小樓,門外牌匾「泥人劉」三個字格外醒目。
  • 大吳泥塑傳承人吳維清——讓古老味道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但總有一些人,甘願忍受寂寞,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吳維清就是其中之一。痴迷於家傳手藝,即便在生活艱難的年代,他也沒有擱下手中的泥巴,未曾中斷過對藝術的探索。
  • 非遺文化進社區 宿遷40多名少兒感受泥塑製作魅力
    「今天參加這樣的活動,讓我在玩中學,學中玩,既學到了什麼是非遺文化,又增強了我的動手能力,做出了自己喜愛的泥塑作品。」11月15日下午,在宿遷宿城區幸福街道礦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活動室,張凡小朋友拿著自己做的泥塑作品很開心。
  • 「玩泥巴」的北大研究生:立志做面人郎非遺傳承人|百家故事
    更讓黃渤驚異的是,手藝人比他想像的年輕。連線郎佳子彧——一名非遺傳承人、北大研究生在讀的25歲男孩時,黃渤說,你的身世是個謎,年輕、在北大讀書、還長得這麼帥氣,怎麼捏起面人來了?事實上,這些傳統的老手藝正重新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僅在快手,就有2萬餘名手工藝人入駐,其中不乏90後甚至00後。
  • 高密市泥塑藝術進校園 傳承之花處處開
    在高密市,泥塑藝術已經融入到中小學校的校本課程,孩子們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還可以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大大激發了學生們從小學習、傳承、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熱情,從而使泥塑藝術在年輕一代中得到傳承和發展。
  • 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胡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胡超,男,1990年出生於鳳翔縣,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西安工藝美術協會;西安非遺保護協會會員。一塊普普通通的泥團,通過幾把簡易的工具,經過胡超的巧手塑造,轉眼間,一個惟妙惟肖的關公泥塑形象便誕生了。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
  • 鳳翔泥塑「百鍊成金」古老藝術在傳承中獲得「新生」
    言談之中,胡新明對泥塑的感情溢於言表。正是這個夢想,讓胡新明在泥塑工藝日漸衰落的時候,毅然決然地貸款辦起泥塑廠。胡新明和他的泥塑作品 攝影 潘睿2002年和2003年,胡新明與老藝人胡深合作的泥塑馬、泥塑羊先後入選為生肖郵票造型,鳳翔泥塑一時名聲大噪,胡新明開始接到源源不斷的訂單。
  • 84歲梅菉老人、廣東省「年例」項目非遺傳承人凌生回憶吳川人民抗日
    凌生說起七十五年前的抗戰故事依然慷慨激昂。侵略者入侵梅菉 鄉親們苦不堪言凌生今年已84歲,曾任吳川市文聯副主席,現是廣東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吳川年例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他走起路來腰身挺直,步履矯健,精神飽滿。說起當年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入侵吳川梅菉,凌老記憶猶新。「1945年一天午夜3時左右,一連三響大炮驚動了梅菉大地,我們知道侵略者來了!」
  • 非遺大課堂丨珠光青瓷精品系列課程教拉坯啦,周六一起來「玩泥巴...
    不存在的,只要你想學歡迎到場旁聽名詞解釋丨拉坯 拉坯是陶藝製作成型方法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適合陶藝初學者最直觀的感受泥土的特性。它是將製備好的泥料放在拉坯機上,用輪製成型方法製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作品,製作的造型與樣式全靠雙手來控制與掌握,每一件手工拉坯作品都獨一無二。拉坯是作品成型的第一步,完成後還有修坯、晾乾、上釉、燒制等專業步驟。
  •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非遺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文化現象整體。它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當前非遺傳承保護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非遺技藝「活」起來,在活態傳承中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日報記者走近四位非遺技藝傳承人,聽他們講述傳承故事,啟發新的思考。
  • 【「薪火」訪談室】鳳翔泥塑「百鍊成金」 古老藝術在傳承中獲得...
    胡新明曾應邀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講學,他的泥塑繪畫作品也曾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胡新明和他的泥塑作品 攝影 潘睿2002年和2003年,胡新明與老藝人胡深合作的泥塑馬、泥塑羊先後入選為生肖郵票造型,鳳翔泥塑一時名聲大噪,胡新明開始接到源源不斷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