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2020-12-22 大眾網

  ◤「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德琬   報導

  □王德琬 姚洪運

  惟妙惟肖的麵塑,精美絕倫的剪紙,鮮豔靈動的繡球……能在同一時間集中看到這些傳統手工藝品的機會並不多。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吃過中午飯,本就熙熙攘攘的它變得更加熱鬧,在校方的幫助下,此次活動的布展開始了:幾名學生忙著搬來桌子,一字排開,還擺放好了項目宣傳展板,並幫襯著傳承人們把「寶貝」請上桌面。當傳承人們的作品被一一擺放好時,往來的學生已經將展臺圍堵得水洩不通。

  該校建築系2012級學生範天華手拿攝像機,對著色彩鮮豔、表情豐富、神態各異的麵塑作品又拍又照,還想拿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小心拿捏,其實它挺脆弱的。」鑫陽春會館負責人、麵塑傳承人李剛半開玩笑地對範天華說。

  「我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傳統手工藝作品,感覺很神奇。」範天華說,「比如麵塑,這些人物作品還沒有一指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上面刻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表情。」    

  剪紙、葫蘆雕、泥塑等手工藝作品同樣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和關注。當天下午,共有2000多名學生觀看了展覽,拍照、攝像、詢問、學習,現場迸發出熱情的火花。

  李剛告訴記者,為這樣一次校園「首秀」,他們準備了近半年。「面對非遺項目艱難傳承的局面,在校園裡尋找到有緣的傳承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手工藝只當業餘愛好

  「收徒嗎?」在李永賢的葫蘆雕刻展臺前,外語系2012級學生秦敬帥問道。「收,只要你想學,我就免費教。」李永賢高興地說。對於收徒,李永賢「求賢若渴」。

  李永賢本身是一位公交車司機,他30歲師從一位擁有祖傳技藝的葫蘆雕藝人,學成後收過十幾個徒弟。「因為都是成年人,被手藝之外的瑣事牽絆太多,幾乎沒有學成的,最後都不了了之了。」李永賢感慨地說,「現代人距離傳統手工藝越來越遠了,收徒難!」究其原因,他認為,一方面是關注和喜愛雕葫蘆的人少。另一方面,「玩這個東西不掙錢,對人的吸引力不大。現在大家都壓力山大,活在當下。」

  根據葫蘆大小和圖案雕刻的難易度,李永賢的作品價格區間在上百元到幾千元之間,一年能賣出去百十件作品。他一般都是下班後雕刻葫蘆。「你看這個蝴蝶花間飛的圖案,我都是晚上下班回家後連刻四天才刻好的。」李永賢說,刻完圖案還不算完活,還得上色。「我媳婦沒有工作,上色的工作都是她做。一個葫蘆平均要用丙烯上七八遍的顏色,我是真沒空。」

  記者了解到,不止是李永賢的葫蘆雕,參展的10個項目都是手工藝人用業餘時間製作的。「我原來想過辭去工作,專職幹這個,但是雕刻葫蘆全靠手工,不能達到量產,我不能養家餬口,只能當做業餘愛好。」李永賢說。

  記者現場採訪了20名學生,他們都有自己十分中意的非遺手工藝項目,並有意學習。但對於是否會把「手藝」當成未來職業,他們一致搖頭。「我喜歡麵塑作品,也想學,但那只能是業餘愛好,和從事的職業是兩碼事,並不衝突。」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費斌說出了大家的想法。

手工藝離「職業化」尚遠

  「現在的學生一般都不會選擇非遺手工藝項目作為今後謀生的手段。」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成積春談到,「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青年人就業的意識、思想還有一定的問題,一般都認為公務員、事業編、大型國有企業是最理想的去處,認為像手工藝這種職業不是長久之計,都不願意幹,好像會被人看不起。」第二個原因就是現實、收入方面的問題。「傳承人是否獲得了相當豐厚的收入,或者是否有基本的保障,這個是大家擇業的風向標。」

  成積春說,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肯定有一部分人要「職業化」,如果沒有「職業化」,手工藝傳承就會受到很大阻礙。「傳承主要靠非遺自身的演變、推進和更新,非遺有很大的技術含量,光靠業餘愛好的傳承對技術推進是沒好處的,對於這項技術的進一步創新也沒有好處,只有深入進去,將技術朝著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尤其是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方向發展,才能使非遺項目具有活力。」他認為,大學生具有較好的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如果他們中有人願意以非遺項目為職業,對於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有益的。

  據了解,為了讓非遺項目更好地傳承下去,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今年將陸續推出多種多樣的活動,其中就包括長期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的活動。該中心主任樊雲松表示,今年他們已經與濟寧市市中區、任城區教體局進行了對接,並製作好了100多塊非遺文化展板,將長期走進城區的中小學校園,讓孩子們對非遺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吸收高層次的人才傳承發展非遺項目,不僅靠『進校園』接地氣,更重要的是當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優化非遺傳承人的生存條件,在場地、資金及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成積春建議。

相關焦點

  • 8位非遺傳承人在寧擺展臺秀絕活
    8位非遺傳承人擺展臺秀絕活南報網訊(記者 朱凱)6月9日是我國第十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的「多彩非遺•美好生活」非遺互動展示活動在工藝美術大樓舉行。
  • 金步非遺手工皮拖傳承人孫澤慧皮絲畫首次發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郝勇)6月10日,在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舉辦的「巴蜀工匠」非遺精品展吸引了觀眾眼球。而不久前入駐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非遺進校園-傳承人技能大師工作室」四川省民間藝術大師孫澤慧,當日首次發布了2幅手工皮絲畫作品《彩鳳凰》《金麒麟》,在現場掀起了一波小高潮。本屆非遺節以「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在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主會場,來自全球的技藝大師各展風採,琳琅滿目且精巧的民間技藝作品讓人嘆止。
  • 巨形花燈首次亮相杭州 「非遺」仙居無骨花燈也太美了吧!
    2.2米高,46盞樣式不同的花燈組成的「巨型花燈」,就矗立在西溪印象城浙江省非遺文化展的現場,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賞,這也是巨型花燈在杭州的首次亮相。非遺傳承人方荷玉告訴記者,這盞巨型花燈,其實叫「古亭燈組」,是仙居無骨花燈組燈的一種。
  • 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粘土花葉紙扇能作畫
    12月21日,重慶八中宏帆初級中學第十屆校園藝術節精彩紛呈,同學們各顯其才,放飛自己的青春夢想。校園裡請來了非遺傳承人,同學們近距離體驗民俗文化。歲末年關中國人有貼年畫的習俗,梁平木板年畫第六代傳人徐家輝把財神、文魁、武魁,四郎探母和白蛇傳等木板畫展示給同學們,用墨汁拓印在紅紙上,一幅簡單的年畫就製作完成了。
  • 六必居非遺傳承人:楊銀喜
    新時期以來,六必居醬菜的非遺傳承人楊銀喜放棄機器化,堅持純手工,他如機器般打耙、切絲、測鹽度的絕活令人拍案叫絕。他秉承傳統與創新,不斷突破 瓶頸,歷經無數次試驗開發出口味不變,但卻低鹽低糖的健康新菜品。醬香馥鬱,洋洋六必。在北京的前門大街上,至今仍保留著售賣散裝醬菜的六必居百年老店,濃濃的醬香保留下無數老北京人的回憶。
  • 「莆田非遺周」亮相三坊七巷 媽祖供品講究多
    今日上午,由福建省文化廳、莆田市人民政府、福州大學舉辦的「文化遺產日」福建省系列活動在福州大學旗山校啟動,「非遺」大戲拉開帷幕。據悉,今年的文化遺產日活動是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次,也是「非遺」首次走入高等院校。作為文化遺產大省,福建目前已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七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其中包括南音、媽祖信俗等。
  • 寶安區「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塘頭學校
    深圳新聞網寶安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梁婷婷 實習生 黃秀芳通訊員 左汀汀 劉紅 周濤平)12月15日,由寶安中學(集團)塘頭學校、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的「非遺」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專場活動在塘頭學校隆重舉行,除了傳統精品節目展演,還有8位非遺傳承人攜作品亮相活動。
  • 蘇州:非遺進校園 讓臺生感受中華文化
    原標題:蘇州:非遺進校園 讓臺生感受中華文化新華社南京5月29日電(記者陸華東)由蘇州市臺協會組織的首場「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日前在華東康橋國際學校舉行。7個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課堂,現場講授非遺文化,展示技藝絕活,讓學生們近距離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華東康橋國際學校目前有臺籍教師60餘名,臺生600餘名。活動當天,大量臺生報名參加活動。「教學過程中,同學們對崑曲表現出濃厚興趣,上臺互動的學生,動作和唱腔雖不夠老道,但哼出的唱詞已經有了幾分意境。」
  • 小學選修課請來了非遺傳承人 家長帶孩子上門拜師
    國慶節剛過,「重慶麵塑」市級非遺傳承人譚先華就忙碌起來,燙麵、蒸面、準備自製工具等。10月10日中午,背上工具包的他,趕往重慶沙坪垻區蓮光小學授課。這所小學校給了他一個嶄新的職業身份:選修課教師。另一邊,與譚先華一樣趕往學校授課的,還有幾名重慶有名的非遺大師,包括擁有一雙巧手的蜀繡大師單大瓊、擅長手工剪紙的董小萍、會編300多種飛禽走獸的楊乾波等。
  • 勝芳:迎中秋非遺走進小學校園
    來源:廊坊雲報廊坊日報訊9月14日上午,迎中秋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霸州市勝芳鎮東風小學舉行來自勝芳的三位非遺傳承人帶來絕活,跟同學們一起做月餅、編盤扣、縫香囊,同學們在玩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記者 馬穎劼 通訊員 邢亞南 編輯 李雨穎)
  • 如何讓「後浪」愛上非遺?
    讓孩子愛上非遺,非遺傳承人與校園都有哪些「妙招」?「融媒+」的加盟,又帶來哪些新的氣象?一同來感受廣東校園傳統文化的新生氣息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徵集活動7月1日正式在全省展開。目前,該活動已進入終評階段,30個「非遺少年達人」即將誕生。
  • 津門網段超:景德鎮古窯非遺傳承人
    中國的英文名Chaina意為「瓷器」,宋、元、明、清瓷器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瓷器浩浩蕩蕩運往波斯、威尼斯等世界各地,開啟了繁榮的海上貿易,世界因瓷器知道了中國。郭沫若曾贊曰:「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 這裡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
  • ...雲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團茶|刺繡|非遺|建水紫陶
    彝族服飾彝族刺繡、建水紫陶、白族扎染、鶴慶銀器、普洱團茶、麗江水酥餅、南澗火腿……6月13日開幕的雲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線下非遺購物節上,來自9個州市的38項非遺項目的62個展位在楚雄開發區市民廣場集中亮相,吸引了市民、遊客競相購買,不少非遺好物更是補貨不停。
  • ...非遺傳承人|酥餅|刺繡|火草|雲南|非遺|建水紫陶|彝族服飾|團茶
    彝族服飾彝族刺繡、建水紫陶、白族扎染、鶴慶銀器、普洱團茶、麗江水酥餅、南澗火腿……6月13日開幕的雲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線下非遺購物節上,來自9個州市的38項非遺項目的62個展位在楚雄開發區市民廣場集中亮相,吸引了市民、遊客競相購買,不少非遺好物更是補貨不停。
  • 畫兔兒爺、剪紅紙、點豆腐……老字號直播非遺絕活兒話中秋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正把他親手製作的兔兒爺排放整齊,國家級非遺剪紙項目傳承人劉曉迪拿著剪刀對一疊紅紙比劃著,京味畫家、天然繪畫顏料配置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信拿著畫筆現場開始作畫……9月21日晚上,非遺傳承人扎堆兒在位於王致和食品廠的北京市腐乳科普館裡忙活起來
  • 廈門將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活動 非遺傳承人傳授技藝
    在現場,海滄區海陽武館將帶來閩南非遺五祖拳。前不久,該武館發起了五祖拳論壇,吸引中外武術愛好者參與。武館負責人張智揚也於近期獲得了區級非遺傳承人稱號。他說,海滄「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好平臺,他將與優秀小學員一起表演閩南非遺五祖拳,同時還將現場教授,引導居民共同弘揚耕讀文化,傳承傳統技藝。
  • 匠心絕活:走近武漢非遺傳承人
    近日,武漢市13個非遺項目入選省級非遺名錄。這些項目均具有百年以上傳承歷史,地域特色鮮明,影響深遠。記者選取其中代表項目,詳細了解傳承背後的故事。  武圖古籍修復  7000餘冊善本重拾青春  讓一個人重回青春很難,而讓一本古籍重回青春,在武漢圖書館古籍修復人員看來,並不難。
  • 小小傳承人 英國傳播非遺文化
    8月21日下午,「小小傳承人」2017年中英青少年國際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匯報演出在省文化館舉行。省文化廳給31位出訪英國傳播非遺文化的青少年授予了「小小傳承人」稱號。  為了進一步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去年,省文化廳打造了「小小傳承人」 活動品牌,向全省招募志願從小學習湘劇、湖南花鼓戲、湖南皮影戲、木偶戲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青少年,擇優選拔後推薦給非遺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收為徒弟,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 我們的節日丨燈彩、剪紙、西服……多項非遺亮相上海大世界
    75歲上海細拓傳承人用甲骨文寫書法這是大世界首次舉辦以上海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中秋晚會。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主任邱衛東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晚會主要以文藝演出、嘉賓訪談、非遺展示等形式,呈現上海文化底蘊。75歲的韓志強在舞臺上秀甲骨文書法。
  • 昆明民博會,致敬工匠精神丨「拼拼」「補補」非遺出絕活
    讓我們在即將於12月18日——22日舉行的2020第14屆昆明民博會上,來看看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們帶給我們的滇派絕活吧。 鋦瓷技藝非遺傳承人--付忠華 「玉鋦」開創滇派創意作品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眾人知曉這句話,可並不知道,這句話裡,藏著一種民間非遺絕活——鋦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