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德琬 報導
□王德琬 姚洪運
惟妙惟肖的麵塑,精美絕倫的剪紙,鮮豔靈動的繡球……能在同一時間集中看到這些傳統手工藝品的機會並不多。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吃過中午飯,本就熙熙攘攘的它變得更加熱鬧,在校方的幫助下,此次活動的布展開始了:幾名學生忙著搬來桌子,一字排開,還擺放好了項目宣傳展板,並幫襯著傳承人們把「寶貝」請上桌面。當傳承人們的作品被一一擺放好時,往來的學生已經將展臺圍堵得水洩不通。
該校建築系2012級學生範天華手拿攝像機,對著色彩鮮豔、表情豐富、神態各異的麵塑作品又拍又照,還想拿起來感受一下。「孩子,小心拿捏,其實它挺脆弱的。」鑫陽春會館負責人、麵塑傳承人李剛半開玩笑地對範天華說。
「我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傳統手工藝作品,感覺很神奇。」範天華說,「比如麵塑,這些人物作品還沒有一指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上面刻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表情。」
剪紙、葫蘆雕、泥塑等手工藝作品同樣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和關注。當天下午,共有2000多名學生觀看了展覽,拍照、攝像、詢問、學習,現場迸發出熱情的火花。
李剛告訴記者,為這樣一次校園「首秀」,他們準備了近半年。「面對非遺項目艱難傳承的局面,在校園裡尋找到有緣的傳承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手工藝只當業餘愛好
「收徒嗎?」在李永賢的葫蘆雕刻展臺前,外語系2012級學生秦敬帥問道。「收,只要你想學,我就免費教。」李永賢高興地說。對於收徒,李永賢「求賢若渴」。
李永賢本身是一位公交車司機,他30歲師從一位擁有祖傳技藝的葫蘆雕藝人,學成後收過十幾個徒弟。「因為都是成年人,被手藝之外的瑣事牽絆太多,幾乎沒有學成的,最後都不了了之了。」李永賢感慨地說,「現代人距離傳統手工藝越來越遠了,收徒難!」究其原因,他認為,一方面是關注和喜愛雕葫蘆的人少。另一方面,「玩這個東西不掙錢,對人的吸引力不大。現在大家都壓力山大,活在當下。」
根據葫蘆大小和圖案雕刻的難易度,李永賢的作品價格區間在上百元到幾千元之間,一年能賣出去百十件作品。他一般都是下班後雕刻葫蘆。「你看這個蝴蝶花間飛的圖案,我都是晚上下班回家後連刻四天才刻好的。」李永賢說,刻完圖案還不算完活,還得上色。「我媳婦沒有工作,上色的工作都是她做。一個葫蘆平均要用丙烯上七八遍的顏色,我是真沒空。」
記者了解到,不止是李永賢的葫蘆雕,參展的10個項目都是手工藝人用業餘時間製作的。「我原來想過辭去工作,專職幹這個,但是雕刻葫蘆全靠手工,不能達到量產,我不能養家餬口,只能當做業餘愛好。」李永賢說。
記者現場採訪了20名學生,他們都有自己十分中意的非遺手工藝項目,並有意學習。但對於是否會把「手藝」當成未來職業,他們一致搖頭。「我喜歡麵塑作品,也想學,但那只能是業餘愛好,和從事的職業是兩碼事,並不衝突。」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費斌說出了大家的想法。
手工藝離「職業化」尚遠
「現在的學生一般都不會選擇非遺手工藝項目作為今後謀生的手段。」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成積春談到,「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青年人就業的意識、思想還有一定的問題,一般都認為公務員、事業編、大型國有企業是最理想的去處,認為像手工藝這種職業不是長久之計,都不願意幹,好像會被人看不起。」第二個原因就是現實、收入方面的問題。「傳承人是否獲得了相當豐厚的收入,或者是否有基本的保障,這個是大家擇業的風向標。」
成積春說,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肯定有一部分人要「職業化」,如果沒有「職業化」,手工藝傳承就會受到很大阻礙。「傳承主要靠非遺自身的演變、推進和更新,非遺有很大的技術含量,光靠業餘愛好的傳承對技術推進是沒好處的,對於這項技術的進一步創新也沒有好處,只有深入進去,將技術朝著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尤其是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方向發展,才能使非遺項目具有活力。」他認為,大學生具有較好的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如果他們中有人願意以非遺項目為職業,對於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有益的。
據了解,為了讓非遺項目更好地傳承下去,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今年將陸續推出多種多樣的活動,其中就包括長期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的活動。該中心主任樊雲松表示,今年他們已經與濟寧市市中區、任城區教體局進行了對接,並製作好了100多塊非遺文化展板,將長期走進城區的中小學校園,讓孩子們對非遺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吸收高層次的人才傳承發展非遺項目,不僅靠『進校園』接地氣,更重要的是當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優化非遺傳承人的生存條件,在場地、資金及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成積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