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酥餅|刺繡|火草|雲南|非遺|建水紫陶|彝族服飾|團茶

2021-01-15 騰訊網

彝族服飾

彝族刺繡、建水紫陶、白族扎染、鶴慶銀器、普洱團茶、麗江水酥餅、南澗火腿……6月13日開幕的雲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線下非遺購物節上,來自9個州市的38項非遺項目的62個展位在楚雄開發區市民廣場集中亮相,吸引了市民、遊客競相購買,不少非遺好物更是補貨不停。

距非遺購物節結束還有1天時間,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好吃、好看、好用的非遺好物,總之「買它」就對了!

彝族服飾、刺繡

在此次展示活動中,展位最多的便是彝族刺繡、彝族服飾項目,包括了來自楚雄、文山的8個展位。

手包、服飾、掛飾、鞋子、口罩……各類彝繡製品憑藉其精緻的刺繡工藝、濃鬱的民族風情,吸引了眾多遊客選購。

羅翠英在紡麻線

現場,彝家公社創始人、非遺傳承人金永淑向遊客介紹著新的作品:「我們努力把傳統繡片和時尚元素結合起來,迎合當下審美潮流,滿足市場需求,從而讓我們楚雄彝繡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在文山彝繡展位,刺繡口罩成了搶手貨,開展首日一上午便脫銷。非遺傳承人王陸芬正在抓緊刺繡趕工:「絲質口罩上面繡著我們文山的三七花,很多遊客都喜歡。疫情期間,我們白沙坡的繡娘們連夜趕製這種刺繡口罩,捐贈給抗疫英雄,為戰勝疫情盡綿薄之力。」

王陸芬在刺繡三七花

「這種火草麻布現在太難得見到了!」在火草紡織技藝的展位前,一位87歲高齡的楚雄市民孫先生感嘆。現場,南華火草紡織技藝傳承人羅翠英正在紡麻線,火草筒裙製作技藝傳承人李蘭正在將火草絨捻成線團,二人熟練、精湛的手工藝贏得讚嘆連連。

市民選購水酥餅

麗江水酥餅

「香甜酥軟,咬下去還有油絲,入口即化。強烈推薦這個洗沙餡的!」在麗江永勝水酥餅製作技藝的展位前,楚雄市民周女士剛入手20枚:「上次在旅交會一嘗到他們這個水酥餅就被『種草』了,這次看到他們現場烤制,就趕緊買些回去給家人吃。」

水酥餅製作工藝源於民國二十四年間,湖南手藝人將此技藝帶到了麗江永勝。省級非遺水酥餅製作技藝傳承人關紅英介紹:「工藝的特殊性主要在於和面時加入了上等板油,使得成品掰開看能得到油絲。烤制前,麵餅要浸泡3到4個小時。這兩天我們銷售的主要有板慄、洗沙、桃仁、綠豆、紅豆、鳳梨、火腿、玫瑰等8個口味,都賣得很好。昨天銷售額1萬多元,現在已經補貨兩次了。」

普洱團茶

普洱團茶

走近普洱團茶製作技藝展位,一陣蒸茶的清香撲鼻而來,工作人員正在向市民展示團茶的蒸壓工藝。

團茶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景谷縣的景谷鎮,於2017年入選雲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記谷莊茶葉副總經理劉衛東介紹:「團茶是可以說是最早的緊壓茶,在1900年由景谷街人李文相創製。工藝選用當地優質老樹大葉茶為原料,經過殺青揉曬、蒸壓成形、包裝入庫等幾道工序,製成緊而不實、疏而不松的團茶,具有色、香、味、形的特點,堪稱『茶中一絕』。」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

扇子、圍巾、筆記本、擺件、手包……白族扎染的展位前市民絡繹不絕,駐足欣賞、挑選這藍白相間的精美工藝品。

此次參展的是大理璞真染坊。白族扎染省級非遺傳承人段樹坤介紹:「擺件、扇子、手包,這些都很受市民和遊客歡迎。白族扎染在2006年便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璞真扎染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年接待遊客近16萬人次。我們現在主要精力放在工藝的傳承上,希望通過作品以及體驗的模式,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白族扎染技藝,近距離感受非遺之美。」

市民選購建水紫陶製品

建水紫陶

在建水紫陶的展位,便攜的快客杯茶具備受市民歡迎。木忠陶坊的黃倩介紹:「快客茶具迎合了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出遊、出差都可隨身攜帶,工藝精緻、物美價廉,銷量很不錯。」

黃倩是建水紫陶省級非遺傳承人黃木忠的女兒。現場,黃木忠也在向大家悉心講解著建水紫陶的制泥、拉坯、書畫、填泥、修坯、燒制、磨光等製作工藝。建水紫陶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有「堅如鐵、聲如罄、明如水、亮如錦、潤如玉」的美譽,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市民選購松林藏香

松林藏香

「香味好聞又不刺激,據說可以助眠,我買一盒試試。」來自昆明的遊客楊女士剛剛買了一盒松林藏香。

松林藏香展位前,市民遊客絡繹不絕,工作人員七林諾傑表示:「沒想到我們迪慶的藏香在楚雄這麼受歡迎,安神助眠那款第一天就賣空了!」現場,藏香製作技藝省級傳承人向巴江參介紹:「藏香通常採用古法純手工精工細磨、自然晾曬、擠壓成條、包裝成品等數十道程序加工完成,產品主要有線香、塔香、瓣香、盤香等,有淨化空氣、預防感冒、防蚊蟲等功效。」

梁俊利麵塑作品

高慶剪紙作品

昆明麵塑、剪紙

在昆明麵塑展位上,一組身著永仁彝族服飾的面人作品栩栩如生,吸引著大家紛紛拍照。嵩明麵塑傳習館負責人、麵塑省級非遺傳承人梁俊利手執一把透明刻刀,正認真的為一位顧客雕制著作品。

與麵塑相鄰的是呈貢剪紙展位,各色剪紙琳琅滿目、惟妙惟肖。「攤主」是90後的昆明市級非遺傳承人高慶。出生於剪紙世家的他,從小耳濡目染,8歲已能熟練剪出傳統的刺繡紋樣。如今,他在嘗試開發一些與剪紙相關的文創產品:「把剪紙元素以更加時尚的方式,融入到年輕人常用的物品當中,讓『呈貢剪紙』文化被更廣泛接受。」

市民選購浦貝陶

易門浦貝陶

「這個碗美觀又實用,平時見得少,很別致,這次就買了一些。」在玉溪易門浦貝陶展位前,楚雄市民譚女士跟朋友各自買了一套碗具。

易門浦貝陶起源於明末清初,就地取材、就地製作、土生土長、地方特性、地方習俗濃鬱,注重實用性和欣賞性的完美統一。成品形式多樣、品種豐富,做工精美、造型古樸。展位負責人介紹:「除了碗具,茶具銷量也很好,柴燒的茶碗也僅剩3個了,大家對浦貝陶這種古老陶藝的接受度非常高。」

鶴慶銀器

鶴慶銀器

在鶴慶銀器的展位前,來自昆明的劉先生買下了一隻銀鐲:「給女兒買的,因為它這個雕花很漂亮,價格也很公道。」

除了銀鐲、項鍊,銀壺等茶具也頗受關注。鶴慶銀器鍛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樹坤介紹:「鶴慶銀器以純銀為主料,以鏤雕和純銀抽絲編盤工藝相結合,根據所需製品形態、規格加工而成,保留了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特徵。這次我們帶來的幾把銀壺價位在六千多到一萬多,精美的工藝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鶴慶銀器『非』入尋常百姓家。」

雲南網記者 畢芃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雲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團茶|刺繡|非遺|建水紫陶
    彝族服飾彝族刺繡、建水紫陶、白族扎染、鶴慶銀器、普洱團茶、麗江水酥餅、南澗火腿……6月13日開幕的雲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線下非遺購物節上,來自9個州市的38項非遺項目的62個展位在楚雄開發區市民廣場集中亮相,吸引了市民、遊客競相購買,不少非遺好物更是補貨不停。
  • 中國四大名陶「建水紫陶」在昆明開展
    10月2日,第三屆中國四大名陶(4+N)展「陶彩千秋·建水紫陶」精品展在昆明市融創文旅城(覺海樓)舉行開幕式,展期為10月2日至12日。中國四大名陶,是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富陶。 此次活動,是中國四大名陶展(4+N)活動中的建水紫陶精品專場展會。
  • 第二屆「匠心之美」非遺手作展 多項互動項目免費玩
    為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展示昆明市豐富的民族民間工藝,第二屆「匠心之美」非物質文化遺產手作展邀請本地知名非遺傳承人,以創新創意的形式展示刺繡、銅藝、影雕等傳統非遺作品,特設竹藤生活體驗區、非遺手作體驗區等,通過現場互動、現場教學、現場製作等,讓市民身臨其境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 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與雲南普洱茶
    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是存放茶葉的最佳器具之一,尤其是存放雲南普洱茶,效果更佳,深受眾多茶人青睞。建水紫陶柴燒茶罐具有耐酸、抗腐蝕、防潮、透氣和保溫的功效,符合貯藏存放普洱茶的條件。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說到醒茶,建水紫陶柴燒茶罐穩定適度的透氣性,相比其他儲茶器皿更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
  •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17 朱世慧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18 朱南孫 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朱氏婦科療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19 喬力波什·依斯哈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瑪納斯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20 喬進雙梅 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手工刺繡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21 劉小紅 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冶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 方寸間一覽千年紫陶文化 建水紫陶博物館開館
    掌上春城訊 3月23日,承載著建水紫陶前世今生的建水紫陶博物館正式開館,讓遊客能在方寸之間一覽建水紫陶數千年的發展變遷。建水紫陶博物館佔地33.9畝、建築面積達1.37萬餘平方米,集文化宣傳展示、作品收藏鑑賞、文創產品展銷等為一體,是建水縣紫陶文化傳承保護、交流合作的嶄新平臺,也是建水又一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和地標性建築。據建水紫陶博物館館長謝恆介紹,紫陶博物館設有一個紫陶主題系列展館和非遺綜合展示、建水縣城市規劃兩個主題展廳。
  • 柯璀玲入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
    近日,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候選人名單公布。來自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裕固族服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柯璀玲榜上有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傳承人(75人) 1 王 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老湯精配製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 王 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崑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 王 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布依族服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用建水紫陶泡茶有哪些優勢?
    用建水紫陶茶具泡茶喝茶有哪些優勢1. 留香優勢建水紫陶茶具的密度可以保留茶的香氣和味道不被茶具吸收,泡出來的茶湯香氣更加充盈,味道更加飽滿。導溫優勢建水紫陶茶具的導溫性能好,在茶需要逼溫的時候,壺內溫度上升快,要保持高溫,用燙水淋壺即可,這是很多飲用黑茶客人選擇建水紫陶的原因。3.
  • 雲南特色文化產品齊聚上海尋合作,民博會感受「彩雲之南」
    手工藝品文山展區與普洱展區以「民族工藝+雲南好物」為特色,呈現雲南當地的刺繡工藝、民族服飾、普洱茶工藝製作技藝及特色農副產品等。楚雄展區以「彝繡服飾+民族文化」為特色,展出技法粗獷、色彩濃烈,集中反映彝族民俗風情的彝族刺繡。
  • ...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飛針走線...
    在雲南玉溪,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手拿繡花針,身上背著娃,飛針走線間,繡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訴說著滇繡傳承的故事。她們,就是「小龍茵」繡娘。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
  • 江蘇大學生的白族非遺探尋之旅
    2020年8月,淮陰工學院「來自遠山深處的力量第七季」 雲南支教團「白族非遺傳承和創新」小分隊走進了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走進蒼山洱海之間,零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鏡頭和文字探尋非遺、記錄非遺、傳承非遺。
  • 舌尖上的非遺美食——建水西門豆腐
    雲南建水縣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甘甜可口,用大板井水做出的豆腐稱之為西門豆腐,味道極其鮮美。建水西門豆腐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有近630年的歷史,其製作技藝流傳至今,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歷經朝代的變遷和歲月的磨礪,演變為選豆—粉碎—篩豆皮—泡豆瓣—磨漿—生漿稀釋—分漿—煮漿—點豆腐—包豆腐—壓豆腐—曬豆腐12道傳統工序。
  • 非遺博覽會上有群「小老虎」?澄城刺繡傳承人談針線活兒裡的寄託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賀照陽虎頭帽、虎頭鞋、荷包、筆筒、捶背虎……在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上,來自陝西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澄城刺繡」帶來了多種的「虎文化」元素展品。今年41歲的王春莉是「澄城刺繡」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據她介紹,陝西刺繡淵源深厚,周秦漢唐都有記載,作為四大繡品的母體藝術,在西北大地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澄城刺繡作為陝西古老繡種中的一支,針功細膩、花型簡潔大方、顏色搭配和諧,早在2008年就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文旅融合新時代,「非遺+旅遊」的新模式探索
    然而,當黑陶、手工紙、傳統扎染、刺繡、剪紙等非遺文創產品出現在旅遊商品市場時,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創意的結合折射出的文化溫度,立刻受到他們的追捧。 再如,彝族刺繡、傣族慢輪制陶、麗江東巴造紙等多元化的旅遊體驗項目應運而生,充分實現了非遺的傳習要求,也滿足了研學旅遊的體驗性和參與性。
  • 平谷區文化館「傳承非遺 共圓中國夢」非遺課堂 刺繡培訓班開班
    為貫徹落實中國殘聯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為積極引導和支持平谷區殘障人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促進殘障人士「非遺+創業+就業」的文件精神。
  • 武漢兩位非遺傳承人獲國際大獎:無底稿完成刺繡,薑還是老的辣!
    長江日報融媒體6月19日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劉瓊 周婭)18日在成都落幕的第六屆國際非遺節傳出消息,武漢市國家級非遺漢繡傳承人姜成國和木雕船模省級傳承人龍勇,分獲「新生代手藝之星」和「新生代工匠之星」獎。成都國際非遺節是我國最高規格非遺盛會,由文化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四川省政府主辦,每兩年一屆。
  • 建水紫陶刻填柴燒壺,玩的到底是什麼?
    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柴燒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壺友開始關注,也有一些柴燒愛好者比較迷茫,建水紫陶柴燒為什麼大熱?買建水紫陶柴燒壺玩的是什麼?陳朝超柴燒而建水紫陶柴燒,紫陶刻填柴燒壺玩的是什麼呢?玩茶道陶器之用,只為豐盈人們的生活,茶起飲之始,只為平凡增添了些許情調,一陶一茶之間,逸然自得。
  • 臺繡:非遺手工刺繡技藝的現代時尚呈現
    「臺繡TAISILK」作為集非遺刺繡技藝與當代藝術於一體的本土文化品牌,在2020年浙江特色伴手禮測評活動中,「和合花韻刺繡長巾」這一款產品成功入選,成為台州入選的6件產品之一。這條真絲長巾,是因何奪得此項榮譽的呢?
  • 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服飾暨非遺文化展亮相高雄佛光山1/9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裝服飾集中亮相,吸引眾多遊客觀賞。(中國臺灣網 劉燕萊 攝)  中國臺灣網2月17日高雄訊 (記者 劉燕萊)多民族的雲南是服飾的寶庫。2月10日至3月18日,「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系列活動在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展廳舉辦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服飾展暨非遺文化展,由雲南民族博物館挑選展出213套、572件的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裝服飾集中亮相,吸引眾多僧人和遊客觀賞。
  • 看一眼少一眼,雲南那些即將失傳的民間老手藝,你知道幾個?
    彝族(撒尼)刺繡 刺繡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靈魂。在全國56個民族中,彝族服飾被公認為是樣式最多、色彩最鮮豔的,這全靠彝族刺繡為彝族服飾錦上添花。彝族刺繡被譽為「綻放在指尖上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