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雲南民族傳統手工藝品
大多數人都認同雲南民族崇尚傳統
時至今日雲南很多地方還延續著
千百年手工藝術製作和
手工技藝傳承的古老方式
如「活化石」般頑強地生存著
今天我們就來一同領略這份
屬於雲南人民的藝術寶藏
屬於雲南人的驕傲!
彝族(撒尼)刺繡
刺繡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靈魂。在全國56個民族中,彝族服飾被公認為是樣式最多、色彩最鮮豔的,這全靠彝族刺繡為彝族服飾錦上添花。彝族刺繡被譽為「綻放在指尖上的花朵」。
彝族(撒尼)刺繡是一門具有極強裝飾性的傳統刺繡美術工藝,流傳於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的主要聚居區,其中以挑花為主要刺繡工藝。
在雲南這塊豐腴的土地,從不乏出色的繡娘,她們穿針引線,遊刃有餘,繡品都是她們對大自然的所見所聞,用雙手織就出一幅幅美麗的民族畫布!
彝族婦女的服裝最為考究,集中體現在婦女服飾和掛包、裹背和鞋上。一套精美的彝家女子盛裝,從帽子、衣衫、圍裙、腰帶、長褲到鞋子,都有精美的刺繡點綴裝飾,與其說是服飾,更不如說是一件穿戴在身上的藝術品,精美絕倫。
2008年,彝族(撒尼)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又稱疙瘩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15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掌握印染技術。2006年,白族扎染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大理洱海西面的蒼山腳下,有一個古樸的村落名叫周城,被稱為「民族扎染之鄉」。鼎盛時期,村裡「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
白族扎染的染料很特殊,採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製作而成。與化學染料相比,植物染料色澤自然,褪變較慢,穿著更舒適。
白色在白族地區是吉祥的象徵,青色則象徵希望、純樸和真摯,青白結合代表白族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採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現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摺疊、翻卷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接著便是浸染,即將紮好「疙」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經一定時間後撈出瓊幹,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漫染,如此反覆數次,最後撈出放入清水將多餘的染料漂除,晾乾後將線拆除,將「疙落」挑開,被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餘部分成深蘭色,即是「地」,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白族扎染看似簡單甚至枯燥乏味的勞作,最終換來這一抹豔麗耀眼不會褪色的藍。時光留下的印跡無法泯滅的,是這古老又並不過時的藝術之美,白族扎染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傣族織錦
傣錦,即傣族的織錦,當地稱「娑羅布」,漢代傣族屬「哀牢」,是流傳在傣族群眾中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
據文獻記載,漢時即已織造細布。如今,傣錦工藝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傣錦的傳統圖案被不斷發掘整理,並廣泛用於筒帕、窗簾、被面、墊單、沙發墊等,芒市城鎮及附近村寨湧現了一批傣錦織錦專業戶、專業村。同時人們大力創作反映新時代、新生活的新圖案和新品種。
傣族織錦技藝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工藝,圖案的設計是通過熟練的紡織技巧創造出來的,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首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覆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設計一幅傣錦,需幾百乃至上幹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倘若結錯一根細線,就會使整幅傣錦圖案錯亂,可見傣錦的要求極嚴。
2008年,「傣族織錦技藝」 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中華民族民間織錦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一席。景洪市嘎灑鎮曼邁村委會曼暖典村是省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織錦之鄉。
2010年6月,玉兒甩作為「傣族織錦技藝」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命名為雲南省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傣錦反映了傣族農耕社會的面貌,在許多其他民族農耕社會相關的手工藝都消亡的時候,傣錦就顯得特別珍罕。但傣錦現在也面臨現代紡織業的衝擊,許多當地人都開始習慣買現成的紡織用品。所以,需要保護這一歷史悠久的、全手工的、面臨失傳的傣族手工織錦。
建水紫陶
中國作為陶瓷母邦,數千年的陶瓷發展史是極其悠久和輝煌的。建水紫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湛的技藝、深厚的文化底蘊、強烈的人文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價值、審美追求與審美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成就與精神風採。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的碗窯村是個窰火燒出來的村落。沒人知道這裡燒窯的歷史應該追溯到何時,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窯村人用窯火把自己的家園紅紅火火地建設起來了。這裡有年代悠久的古窯和滿地瓷礫,撐起一段水火剝蝕的歷史。四周沒有車馬的喧囂,市井的嗡嚶,只有悽悽蟬鳴,時斷時續地從古陶碎片的縫隙間溢出。
建水紫陶傳統手工技藝主要指:鎮漿制泥、手工拉坯、溼坯人工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成、無釉磨光六道工藝過程。建水紫陶忠實地承傳了傳統的陶瓷製作工藝,其陶質和藝術的表現能力對各種文化形態都具有十分和諧的兼容性,被譽為是一部物化的歷史,一種活著的文化。
傣族剪紙藝術
傣族剪紙起源於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雲南傣族地區,德宏傣族剪紙是傣族民間流傳著的一種古老的手工工藝,它深深紮根於傣家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既有反映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邊疆風物特產,也有構圖複雜、情節生動的民間傳說等題材作品,造型質樸、誇張、情趣盎然,反映出傣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剪紙,又叫刻紙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
剪紙從色彩上分,有單色剪紙和套色剪紙。用一種顏色的紙剪刻出來的作品就叫單色剪紙,它如同版畫中的單色木刻一樣,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這類作品顯得十分樸素大方。
剪紙屬民間工藝美術。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主要是來自農村的廣大婦女。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如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等,直至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2006年5月20日,中國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8月,中國剪紙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芒市傣族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子項目也隨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鶴慶銀器
雲南銀器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輝煌文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錘敲過一千年」的古老白族村寨鶴慶新華村,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已經成為雲南銀銅器手工藝中心,「鶴川匠人」的美名傳譽海內外。祥雲同樣擁有璀璨的制銀歷史,這裡的百家鎖、純銀筷子等都是重要的民族地方特色禮品。
多年來,白族人民在吸收中原先進文化和其他兄弟民族優秀文化精粹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創作出了具有多元文化交融、多種宗教糅合、農耕文化突出等特點的大理銀器。
同時,南北地域差異也造就了大理銀器不一樣的風格特徵。銀匠們打制的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銀器,更是他們對故土、對民族的情懷。鶴慶銀器鍛制技藝於201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劍川木雕
劍川位於雲南大理,有著「白族文化聚寶盆」之稱,孕育了具有濃鬱地方民族特色的「劍川木雕」。劍川木雕是木雕工藝手法的一種,工藝品多以浮雕為主,木雕技藝精湛,木雕工藝品精美,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劍川木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與發揚了優秀的民族木雕藝術。在木雕工藝品選材方面,一般選用優質的紅木、西南樺、緬甸紅木,使所雕刻出來的木雕工藝品,在實用的基礎上,更有工藝價值與收藏價值。
劍川木雕最大的特點是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華,造型美觀大方,高雅別致,堅硬柔韌,抗腐蝕、不變形,再現了優秀的民族木雕藝術。在今天技術和信息交流已經越來越迅速和頻繁,劍川木雕與其他木雕流派也互相交流技藝手法,木雕之間的地域風格也逐漸縮小,但劍川木雕依然有他獨特的一面。
雲南劍川在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木雕藝術之鄉,劍川木雕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現如今的劍川木雕已經揚名內外,相信在以後的時間裡,劍川木雕發展的會越來越好,會創作出更多的木雕珍品。
納西族東巴畫
納西族東巴畫是納西族東巴文化藝術的一項重要內容,流傳在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地區,以畫風拙樸清麗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內容涉及人物,鳥獸,鬼神等等無所不包。
族人用自製的竹筆蘸松煙墨勾畫輪廊,然後敷以各種自然顏色,絢麗多彩,歷經數百年而不褪色。其繪畫形象具有強烈的原始意味,以線條表現為主,並不注重事物外部的形體比例,但樸實生動,奇異詭譎,野趣橫生,色彩多用原色,鮮豔奪目。許多畫面亦字亦畫,保留了濃鬱的象形文字書寫特徵,是研究人類原始繪畫藝術的「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納西族東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斑銅製作技藝
中國雲南曲靖市西北部坐落著一座古城——會澤,一座因銅文化鼎盛一時的小城。而其最富盛名的就是被人們稱為「金屬寶石」的斑銅。
斑銅作為皇家曾經御用的銅器,特別之處就在於它「妙在有斑,貴在渾厚」。其傳統的生斑技藝採用含銅量90%以上的天然銅,經過鍛打、燒斑、打磨、顯斑等多道工藝才製成銅器。天然銅亦叫自然銅,被行內人稱為「金屬寶石」,是製作斑銅精品的最佳原材料,其他銅不能代替。
2008年6月,斑銅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原料緊缺、傳承嚴格等原因,手工煅打斑銅的成品數量極少,斑銅製作技藝的傳承面臨著挑戰。
傳承千年的技藝
沿襲千年的精髓
在雲南這片土地上
或許還有更多如此可貴造藝
也在慢慢失傳
它們不驕不躁
我們不想忘
也不敢忘、不能忘!
文章來源:昆明街頭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