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非遺傳承教育基地正式授牌成立
東南網6月3日訊(本網記者 陳薪宇)今年6月8日是我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今日上午,由福建省文化廳、莆田市人民政府、福州大學舉辦的「文化遺產日」福建省系列活動在福州大學旗山校啟動,「非遺」大戲拉開帷幕。據悉,今年的文化遺產日活動是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次,也是「非遺」首次走入高等院校。
作為文化遺產大省,福建目前已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七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其中包括南音、媽祖信俗等。國家文化部還在我省率先建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省政府先後公布了四批353個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全省共有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11名,其中109名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據介紹,今年「文化遺產日」以「文化遺產與全面小康」、「讓人人都做文化遺產的主人」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主題。福建全省範圍內將開展精彩活動,並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福大成試點 非遺首進高校受熱捧
啟動儀式上,主辦方為福建省第四批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授牌並發布了《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二輯。同時,省文化廳決定在福州大學建立非遺傳承教育基地並正式授牌成立,這是福建省高校中的首個非遺傳承教育基地。
當天上午,非遺絕活、好戲連臺、非遺光影、非遺互動等精彩活動悉數登場,讓福大學子近距離認識了福建「非遺」文化瑰寶。九鯉燈、仁山線獅、建甌挑幡、媽祖信俗中的湄洲女梳妝等非遺技藝展示精彩紛呈,吸引眾人圍觀;泉州市木偶劇團的節目《古藝新姿活傀儡》一亮相,引來陣陣掌聲喝彩;「古琴講習演奏會」上的琴聲雅韻,讓人陶醉其中。
「從來沒見過這些『非遺』技藝展示,真是大開眼界」,福大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劉同學告訴記者,「看完展演,對福建省的『非遺』了解更多,也希望這些技藝能代代傳承下去。」
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介紹說,今年的「文化遺產日」活動以福州大學作為試點,是首次嘗試把文化遺產保護從中小學向高校延伸,「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向高校延伸,對擴大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提高社會各界的文化認同,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據悉,省文化廳和省文物局將在全省繼續組織文化遺產進入大中小學校,在各級院校建立更多的文化遺產宣傳教育基地,推進全社會共同保護文化遺產,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由麵團、水果等製成的120道精緻的媽祖供品,令人稱嘆
「莆田非遺周」亮相三坊七巷 媽祖供品講究多
活動當天,「莆田非遺博覽周」也亮相福州三坊七巷。媽祖金身、20件「金鑲玉、玉鑲金」工藝精品以及仙遊古典家具、竹刻竹雕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展品,在福建省非遺博覽苑進行展示,吸引了廣大市民遊客。
特別的是,在省非遺博覽苑展出了莆田市文峰天后宮120道富有特色的媽祖供品,體現了媽祖信俗的獨特文化。數位媽祖信俗傳承人現場展示貢品的製作過程,用麵團、素菜等製作而成的盆景、群仙人物、海鮮栩栩如生,令人稱嘆。
據文峰天后宮管委會主任陳鷺玲介紹,文峰天后宮媽祖供品是民間傳統的敬神獻禮的食品裝飾造型藝術,俗稱「媽祖筵桌」。其配套和擺序格式相對固定,必備花、果、茶、酒、面、飯等。現場展示的供桌就由文宴、武宴和海景等部分組成,4位傳承人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製作完成。
非遺技藝現場展示吸引不少學生圍觀
除了精美的展品,莆田非遺項目展演也在南后街主街精彩上演。27人的度尾大鼓吹隊伍、34人規模的涵江車鼓弄以及文十音等非遺項目輪番登場,熱鬧非凡,為觀眾帶來別樣的視覺衝擊。
此外,「莆田非遺攝影展」、漳平新橋農民畫展和莆仙戲演出也亮相三坊七巷,帶領遊客感受莆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6月8日起,福建博物院也將推出多場精彩展出,有興趣的市民不妨前去觀展。
非遺技藝現場展示吸引不少學生圍觀
精彩的表演吸引許多學生圍觀
媽祖信俗中的湄洲女梳妝
明清八大件(金鑲玉 玉鑲金)
莆田木雕《媽祖巡遊》
仁山拉線獅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