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非遺傳承人:楊銀喜

2020-12-19 中華網新聞

原標題:[尋找身邊的工匠]六必居非遺傳承人:楊銀喜

——千龍網「尋找身邊的工匠」系列報導之七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時間引發社會熱議。

「工匠精神」是一種堅韌不拔、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國的 發展已開始轉型升級,從「中國製造」升至「中國創造」,因此我們的時代需要「工匠精神」。為此,千龍網從2016年4月發起尋找「大國工匠」,推出首都各 行各業行業精英的系列報導。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築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 是專注與磨礪。

導讀:六必居醬菜,這一百姓餐桌必備的開胃小菜,以其加工技藝精湛、口感醬香濃鬱,自清代被選作宮廷御品,如今仍是國宴的「不可或 缺」。新時期以來,六必居醬菜的非遺傳承人楊銀喜放棄機器化,堅持純手工,他如機器般打耙、切絲、測鹽度的絕活令人拍案叫絕。他秉承傳統與創新,不斷突破 瓶頸,歷經無數次試驗開發出口味不變,但卻低鹽低糖的健康新菜品。

醬香馥鬱,洋洋六必。在北京的前門大街上,至今仍保留著售賣散裝醬菜的六必居百年老店,濃濃的醬香保留下無數老北京人的回憶。這個久負盛名的中華老字號,被六必居醬菜手藝人一代代傳承,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六必居非遺傳承人楊銀喜,在用心血完成新時期的傳承。

六必居醬菜經久不衰,與每一代傳承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天打耙近萬次」「日切菜50公斤每根薄厚2毫米」「像儀器一樣精準識別含鹽度」,這是 楊銀喜近四十年的經歷,也是他獨一無二的絕活。他是如何做到的?在機器化盛行的時代,為何六必居依然保留著傳統的純手工醬菜店?六必居這個百年老字號今後 將如何在傳承中出新?記者在楊銀喜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三項絕活」保留傳統醬菜純手工製作

5月的晌午,炙熱的太陽烤著大地。在北京城南的一處院子裡,幾百口大缸整齊的排列著。一位皮膚黝黑的中年人站在缸邊沿打耙,一上一下間,缸中的醬菜翻了個底朝天,嫻熟的技藝讓觀摩的年輕人不住地稱讚。這位打耙人,就是楊銀喜。

今年已經59歲的楊銀喜是六必居傳統醬菜車間主任,這個車間至今保留著純手工制醬菜工藝。製作醬菜,第一步就是先把新鮮蔬菜用鹽醃漬便於保存,然後 將鹹菜進行脫鹽減少鹽分,避免在後續醬制的過程中重複吸鹽。脫鹽後的鹹菜需要根據需要切絲、切塊、切條,而後裝進20釐米長的小布袋之中,最後,將這些布 袋子放入六必居特製的甜麵醬或者黃豆醬中浸泡。

儘管六必居醬菜早已實現了現代化機器加工生產,在懷柔也有現代化的生產車間,但楊銀喜依然選擇留在六必居唯一的純手工製造車間繼續工作,和七八個徒弟一起保留著六必居原汁原味的記憶。

位於北京城南的六必居傳統醬菜廠,保留著純手工製作醬菜工藝。楊銀喜和七八名徒弟,在這裡堅守著傳承。圖為六必居醬菜廠中用於醬制鹹菜的大缸。千龍網記者 秦勝南攝

「與現代工藝製作的醬菜相比,傳統醬菜所用的甜麵醬、黃豆醬保證了傳統醬菜的醇厚醬香,這是現代工藝無法超越的。」談及為何保留這個傳統工藝車間,楊銀喜解釋道。

打耙,是楊銀喜和他的徒弟們每天必做的工作,將一個釘耙的物件杵到缸底,用力一提,耙子把下邊的醬菜帶到了缸上邊,完成了上下的置換,讓醬菜醃製的 更均勻。「由於這缸醬菜裝的太滿,我們怎麼翻都不動,只好求助師傅。」一位年輕人告訴記者,打耙看似是個體力活,實則也是技術活。純手工製作醬菜,唯有楊 銀喜的技術最精湛。

打耙只是楊銀喜的一項絕活,在他身上,還有兩個絕活讓所有人稱讚不已。一個是切菜,據他的徒弟介紹,像苤藍絲,一天他就能切絲50斤,而且薄厚均 勻,每根都符合寬度不超過2毫米的規定。此外,他還有一個關鍵的絕活,就是通過「一看、二聞、三嘗」,就能預判產品是否合格,鹽度、糖度、酸度是否超標。

楊銀喜的三項絕活在六必居名不虛傳,不過,練就這三項絕活,可不是一朝一夕,這得從36年前說起。

每天「打耙」過萬次換來師傅的秘方

1980年,24歲的楊銀喜從山西農村老家來到北京投奔父親,「我老父親原來在六必居工作,到了退休年齡,就讓我來接班,我才有機會到這裡上班。」原以為父親能給他傳授經驗,但是不到一星期,父親就匆匆地辦完手續回老家了,留下他一個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

「剛來北京,我就對這個城市充滿了敬畏,來京之前我一直務農,文化程度也不高,能在大城市站住腳我覺得得努力。」正是因為這份敬畏,楊銀喜對於工作一絲不苟,從上班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用日記的形式記錄每天的工作。

打耙、倒缸是醃菜的重要步驟,為了讓一缸醬菜充分吸收醬汁,且不會腐爛發酸,需要不停地用耙子上下倒換,此外,醃製好的醬菜還需要從缸裡倒出來裝壇、裝袋,這就是楊銀喜初進六必居要做的工作,這個工作是一項很重的體力活。

「那個時候大概有200口醬缸,每口醬缸一次打耙30下,一天2、3次,就這樣下來,一天僅打耙我就得做近萬次。」幹農活出身的楊銀喜沒有對這個工作有任何抱怨,學得快、做的也快。

別看這個是體力活,但需要找技巧。第一次拿起耙的時候,楊銀喜有些不知道怎麼下手,看著缸裡裝的一袋袋菜條,從哪裡下耙?這可愁壞了他。

「六必居的醬菜都是用甜麵醬等醬制,濃稠的醬汁讓耙幾乎沒有縫隙插進去,幹了半天也沒有成果。」不過,師傅董志武的一句 「溜著缸邊下耙」提醒了他,這也成為楊銀喜掌握的第一門訣竅。

此後的五年當中,無論冬夏,楊銀喜從不偷懶,「該打多少耙就打多少,少打了醬菜的色澤、味道都會受影響,尤其是夏天,耙數不夠醬菜容易發酸。」 打 耙是個辛苦活,一米75的大個兒,雖然體重只有120斤,但是幹起活來楊銀喜可不服輸。尤其是酷暑天,炙熱的太陽烤著他的後背,曬得他有點發暈,但他從不 糊弄工作,他知道,越是這種天氣他越要增加打耙的次數,決不能退縮。

因為當時條件艱苦,工作勞動強度大,很多年輕人都吃不了苦,幹了幾個月就另謀生計了,看著身邊許多同事相繼離去,楊銀喜卻絲毫沒有動搖,「我不願意走,從到廠的第一天起就是打算紮根的。」

在楊銀喜的愛人眼裡,他把廠子當成了家,恨不得天天住那裡。「別人一下雨就是往家裡跑,他一聽見雷聲撂下筷子就往單位奔。」他滿腦子惦記的都是像寶貝一樣的醬菜缸,生怕雨水打溼了醬菜。

位於北京城南的六必居傳統醬菜廠,保留著純手工製作醬菜。圖為楊銀喜向記者展示裝在布袋子裡正在醬制的苤藍絲,醬制完成以後,加上配料就變成了市場上銷售的麻仁金絲。千龍網記者 秦勝南攝

測算鹽度精準的如儀器一般

1986年,楊銀喜的忠厚踏實、勤勉敬業終於得到了師傅董志武的認可,成為師傅培養的對象,得到了取料、配菜的機會。

製作一千斤八寶醬菜,黃瓜多少斤、花生多少斤、鹽多少斤、糖多少斤……,楊銀喜用心記住每一種醬菜的配料表,到了晚上回到宿舍,他還要在日記本上將 配料表記清楚,避免忘記。當時,同事老張還有些不理解,不知道這個小夥子哪來的幹勁對工作這麼認真執著,但楊銀喜知道,他想把這攤兒幹好,把做醬菜這個活 兒傳承下去,每一項工作都不能應付了事。

「往往醃製一缸醬菜至少需要小半年時間,要想學會一整套流程,每一項工作都要學會。」楊銀喜就是這麼要求自己的,每天除了幹好取料、配菜的工作,一 有時間他就去跟切菜的大姐們學習切菜。「切得好,醬菜外觀才美」,有著不服輸勁頭的他經常下了班也不走,仍在練習切菜。幾年時間,楊銀喜的刀工見長,切 絲、戳花全不在話下,「那時候廠裡經常有刀工比賽,每次我都能拿著名次。」

練就一手好刀工的楊銀喜清楚,料配準、菜切的好,也只是成功了一小步,學習好醃製醬菜才是最關鍵的。雖然在打耙的時候,楊銀喜也會時常留心學習師傅們醃製醬菜的方法,但直到自己上手醃製,他才知道這個工作不簡單。

「就拿苤藍絲來說,1000斤的原料應該出900斤的醬菜,才能保證醬菜品質,做到鹹淡合宜,色澤飽滿。」楊銀喜說,掌握出菜量,只有自己摸索,沒 有「教科書」。然而,就在他第一次製作苤藍絲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1000斤的原料只出了800斤的醬菜,味鹹、菜乾,只能倒掉,楊銀喜開始琢磨到底問 題出在了哪裡。

原來,製作醬菜的每一步都需要嚴格的精準度,如給鹽醃製保存的苤藍進行脫鹽,需要浸水3-4次,次數多了、少了都不行,「次數少了,鹽度高,次數多 了,鹽度不夠就難以保鮮,容易發酸變質。」楊銀喜告訴記者,脫鹽後,還需要用壓榨機將菜中的水分擠掉一部分,從而達到再次脫鹽,這個過程也非常重要。

「壓榨機向下壓制的過程很慢,一個小時壓榨機頂多下去10釐米,廠裡人不多,不能一直看著壓榨機,還得去打耙、倒缸,第一次失誤就是時間沒有把握準 確,在壓榨的過程中,出水過多。」楊銀喜總結了經驗,在此後每一次壓榨的時候,楊銀喜都會每隔十分鐘跑到壓榨機那兒看看進程,並取樣品嘗,總結出合適的壓 榨時間。「壓榨的時候一點都不能偷懶兒,這是個功夫活兒,沒有點責任心,鹹菜裡的水分就會被過量壓出。」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楊銀喜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下,他很快就掌握了六必居醬菜的製作方法,並練就了「一看、二聞、三嘗」的絕活。看色澤、聞氣味兒(有沒 有腐爛發酸)、嘗甜鹹,雖然產品有著嚴格的檢化驗程序,但他仍堅持,他用這個方法為每一缸醬菜把關,他能準確的通過品嘗說出醬菜的鹽度,精準的如檢測鹽度 的儀器。而每天從他手裡醬制的菜不僅優質,而且每缸菜的色澤、味道幾乎沒有差異。

要問掌握這些技巧的秘訣是什麼?楊銀喜告訴記者,沒有技巧,唯有「勤跑腿、多用心」。

位於北京城南的六必居傳統醬菜廠,保留著純手工製作醬菜。圖為醬菜製作第一步,用鹽醃漬便於保存。黃瓜條上的白色為析出的鹽分,楊銀喜隔段時間給黃瓜「翻身」,讓醬菜得到充分的醃漬。千龍網記者 秦勝南攝

鹽度從「10到8」的艱難坎坷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醬菜不再是缺吃少穿那個年代的必需品,而是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道調味菜。少鹽低糖的健康飲食習慣也倒逼醬菜行業推陳出新,滿足新時代的生活方式。

在六必居公司的號召下,楊銀喜和他的同事們也開始了探索創新的道路。

憑藉著積累的經驗和自己的潛心探索,他嘗試著對產品進行工藝改進,努力將醬醃菜從以前的色黑、鹽度高向色淺、低鹽的方向發展,累計開發了麻仁金絲、香辣黃瓜、甜醬長絲菜、宮廷黃瓜等多個新產品。

記者在城南六必居的醬菜廠看到,一缸缸顏色金黃透亮的麻仁金絲已經醬制完成,這道菜的前身什香菜就沒有這麼誘人,「什香菜是六必居的暢銷醬菜,為了讓它滿足現代年輕人的口味,我在醃製的過程中降低了鹽度,增加了芝麻、香油等,改良後的麻仁金絲更受消費者歡迎」。

楊銀喜說,不僅是麻仁金絲,30多種醬菜大都進行了降鹽的改良。但是如何降鹽,可不是想像那麼簡單。

「所有的配料都是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規律配置,更改了一項,整個流程就得相應發生變化。」楊銀喜說,降低鹽度的做法主要是在脫鹽的時候增加鹹菜浸泡的 次數和時間,但是到了夏天,鹹菜中鹽含量過低就會出現變酸,影響味道。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夜不能寐的楊銀喜不停地琢磨,思來想去,只有增加打耙次數,防止變酸。

說幹就幹,楊銀喜帶著徒弟們一起研發低鹽醬菜,每一個步驟,每時每刻他都親自盯著,看顏色、聞味道、嘗鹹度,他周而復始、不厭其煩的重複這一工作, 時刻關注醬菜的變化。讓他欣慰的是,幾個月以後,一缸缸低鹽的醬菜研發成功,口味沒有明顯變化,但是鹽度經檢驗由原來的10度降到了8度,這是醬菜行業內 的一大突破。

此外,在節約生產、減少浪費上,楊銀喜也在不斷突破。原來,生產甜醬八寶菜需要每百斤原料用甜麵醬100斤,經他建議,甜醬八寶菜的配方改用甜麵醬80斤,醬汁50斤,這樣一來,產品的口味、顏色沒有任何變化,同時,還縮短了生產周期。

如今每天都有大約2000公斤的醬菜從北京南城打包運送到前門老店,滿足源源不斷的百姓需求。

雖然工藝隨需求不斷改進,但楊銀喜對選料的嚴苛度絕不會降低。「其實,六必居選用蔬菜時很講究,如甘露在北京的周邊都有售賣,但六必居會捨近求遠, 每年秋天都要到內蒙古薩拉齊去採購,因為那裡的甘露形狀短粗飽滿,溝槽較少,是做醬菜的最好材料。除了甘露,六必居對其它原料的選擇也很有講究,如黃瓜只 用四六條(一斤有四到六根)」楊銀喜告訴記者,原料選的好,醬菜才質優,作為醬菜的最後一道把關人,他對醬菜原料的質量非常上心,只要發現原料質量不合 規,他就會堅持讓退貨。

楊銀喜的堅持與執著,傳承著六必居「用料必須上等,下料必須如實,製作過程必須清潔,火候必須掌握適當,設備必須優良,泉水必須純香」的準則。 2009年,楊銀喜被認定為六必居醬菜製作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為了讓六必居的醬菜技藝不失傳,原本4年前就可以選擇退休的他依然在生產車間手把手的教授 徒弟們加工技藝。

30多年來,楊銀喜把車間當家,一門心思把醃製醬菜作為畢生的事業,從未懈怠,常年的體力活讓他經常感受到病痛的折磨,儘管如此,他也沒有因為自己 的身體休息過一天,哪怕是家裡有再大的事,他也是先到單位把一天工作安排好,才放心的離開。如今,即將年滿60歲的他終於找到了可以信賴的傳承人,「到了 明年,我就能安心退休了。」楊銀喜十分欣慰,但更多的是不舍,這裡,有著他的青春和回憶,這裡,有著和他一起成長的六必居……

來源:千龍網

相關焦點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廣州將建非遺傳承人基地
    廣州將在海珠湖附近設立非遺傳承人基地。昨日,針對有全國人大代表到廣州調研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時提出,廣州的非遺傳承人工作條件不理想,市文廣新局說,廣州正在謀劃相關的保護措施。廣州的廣繡、玉雕、牙雕等工藝非常聞名,目前廣州也有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小小傳承人 英國傳播非遺文化
    8月21日下午,「小小傳承人」2017年中英青少年國際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匯報演出在省文化館舉行。省文化廳給31位出訪英國傳播非遺文化的青少年授予了「小小傳承人」稱號。  為了進一步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去年,省文化廳打造了「小小傳承人」 活動品牌,向全省招募志願從小學習湘劇、湖南花鼓戲、湖南皮影戲、木偶戲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青少年,擇優選拔後推薦給非遺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收為徒弟,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 津門網段超:景德鎮古窯非遺傳承人
    非遺傳承人江蕙親製作利坯工藝非遺傳承人樊明保點化青花玲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傳承人唐鵬輝,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齊魯藝術協會副會長。非遺傳承新秀蔡夢霞潛心研習久聞古窯有一對最年長的非遺傳承人夫婦(聾啞人),今日有幸得見了年逾古稀的羅細堂老人。
  • 深圳開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活動
    給非遺傳承人頒髮結業證書。南方日報記者 何俊 攝南方日報訊(記者/何俊)「了解過去的一千年,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未來五百年。」廣東省文化館副館長藍海紅講授《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思路與規程》,並最後寄語,專家的系統教授讓培訓班學員有了深刻認識,學員們踴躍發言,提出自己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疑問與看法,並紛紛表示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件任重道遠、具有深刻意義的事情,並將認真對待老祖宗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真對待非遺保護工作。理論聯繫實際,才能更好的保護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申報條件細化《辦法》對非遺代表性項目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條件進行了細化: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為避免家族壟斷導致代表性項目的單一化發展和生命力脆弱,《辦法》對家族傳承有更嚴格的要求:明確家族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已有代表性傳承人且具有傳承能力的,「原則上不再從該家族中評定新的代表性傳承人」。
  • 數位非遺傳承人現身2020年沙縣「八閩非遺美食展」
    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重要活動「八閩非遺美食展」突出八閩的非遺美食味道,每一道非遺美食背後都藏著不一樣的傳承故事讓我們一起通過鏡頭重新認識身邊的非遺美食!本次展會上特別邀請了幾十位八閩非遺美食傳承人親臨現場。
  • 8位非遺傳承人在寧擺展臺秀絕活
    8位非遺傳承人擺展臺秀絕活南報網訊(記者 朱凱)6月9日是我國第十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的「多彩非遺•美好生活」非遺互動展示活動在工藝美術大樓舉行。
  • 康熙一筆福書法與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書寫的《康熙一筆福書法》作品康熙一筆福書法非遺傳承人張斌康熙一筆福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是單傳,張斌自年輕時,便跟隨傳承人師傅張即山學藝,張即山師傅年紀已高,且多病,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更好地傳承康熙一筆福書法
  •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的康熙一筆福書法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書寫的《康熙一筆福書法》作品  康熙一筆福書法非遺傳承人張斌  康熙一筆福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是單傳,張斌自年輕時,便跟隨傳承人師傅張即山學藝,張即山師傅年紀已高,且多病,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更好地傳承康熙一筆福書法,張斌一直奔走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路上。
  • 文旅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不得以歪曲貶損方式使用非遺
    文旅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不得以歪曲貶損方式使用非遺 2019-12-10 11:55:59《辦法》指出,文化和旅遊部一般每五年開展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不得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圖:輯裡湖絲手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正在使用紡車繅絲。
  • 文化星河裡的非遺傳承人
    記者隨後走近華嶽心意六合八法拳非遺傳承人吳英華、六洲棋棋藝非遺傳承人蔡濤和花鼓燈舞蹈非遺傳承人李琴,看看他們是如何在燦若星海的非遺傳承人裡閃爍著迷人的光彩。  壯心不已傳授心意六合八法拳  吳英華雖年近古稀,但依然壯心不已。他至今還在積極致力於中華武術華嶽心意六合八法拳(淮南市唯一本土拳種)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 教師節非遺特輯 | 傳承人與師父書
    他們就是 非遺傳承人師徒 。每一組技藝精湛、構思巧妙的作品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傳承故事。師與徒,父與子,母與女,洋溢著親情與友愛,傳遞著匠心與智慧。今天,我們走進非遺傳承人的師徒故事……是師徒,也是母子黃宏宇
  • 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去年,喜歡中國文化的他們,陸續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了「洋學徒」。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臺敏: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藝術,所以我一看到就很喜歡,我被吸引住了,我想學習(這門藝術)。
  • 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2018年12月,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被認定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2018年5月,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李家蓮老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演唱巢湖民歌,是當代巢湖民歌的優秀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在演唱上她保持了民歌的原生性,地方風格濃鬱。
  • ...雲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團茶|刺繡|非遺|建水紫陶
    羅翠英在紡麻線現場,彝家公社創始人、非遺傳承人金永淑向遊客介紹著新的作品:「我們努力把傳統繡片和時尚元素結合起來,迎合當下審美潮流,滿足市場需求,從而讓我們楚雄彝繡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在文山彝繡展位,刺繡口罩成了搶手貨,開展首日一上午便脫銷。非遺傳承人王陸芬正在抓緊刺繡趕工:「絲質口罩上面繡著我們文山的三七花,很多遊客都喜歡。
  • 曉談二十八期 | 皮影傳人範維國:非遺文化者的產業夢
    運營現狀:泰山皮影第一個非遺體驗館落地北京前門大街,與蘇繡、竹編、扎染等非遺藝術並列而設。  運營現狀:與騰訊《王者榮耀》、派拉蒙《大黃蜂》、全聚德、紅星、廣德樓、一條龍、六必居、嶗山書院等相關企業達成合作。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展映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觀眾積極參與討論,反響熱烈。
  • ...非遺傳承人|酥餅|刺繡|火草|雲南|非遺|建水紫陶|彝族服飾|團茶
    羅翠英在紡麻線現場,彝家公社創始人、非遺傳承人金永淑向遊客介紹著新的作品:「我們努力把傳統繡片和時尚元素結合起來,迎合當下審美潮流,滿足市場需求,從而讓我們楚雄彝繡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在文山彝繡展位,刺繡口罩成了搶手貨,開展首日一上午便脫銷。非遺傳承人王陸芬正在抓緊刺繡趕工:「絲質口罩上面繡著我們文山的三七花,很多遊客都喜歡。
  •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非遺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文化現象整體。它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當前非遺傳承保護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非遺技藝「活」起來,在活態傳承中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日報記者走近四位非遺技藝傳承人,聽他們講述傳承故事,啟發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