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2020-12-14 廣州日報

記者昨日從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獲悉,《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以下簡稱《辦法》)5月1日正式實施。按照《辦法》,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

據介紹,《辦法》制定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從廣州的實際出發,解決非遺保護的難題,重點突出市、區級項目的歷史傳承、生命力和保護價值。

申報條件細化

《辦法》對非遺代表性項目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條件進行了細化: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

為避免家族壟斷導致代表性項目的單一化發展和生命力脆弱,《辦法》對家族傳承有更嚴格的要求:明確家族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已有代表性傳承人且具有傳承能力的,「原則上不再從該家族中評定新的代表性傳承人」。

廣東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春雷介紹,目前有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局限在夫妻、父子(女)之間,長此以往難免導致傳承之路越走越窄,這一新規既是對現狀的彌補,也鼓勵和引導非遺傳承工作向社會延伸。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今年年初正式施行,非遺傳承人的「退出機制」出臺備受關注。《辦法》也明確規定五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資格被取消的情況。文化主管部門還將每兩年對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評估工作。

不過,針對「本人申請不再擔任代表性傳承人」或「因客觀原因喪失傳承能力」兩種情形,傳承人如曾在非遺保護工作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文化主管部門將授予其「榮譽傳承人稱號」。

鼓勵對天然原材料的多種形式替代

對非遺實行「分類保護」也是《辦法》的亮點之一。分類保護主要包括以下四類:對已喪失傳承人、客觀存續條件已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實施「記憶性保護」;對瀕臨消失、活態傳承較為困難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實施「搶救性保護」;對具有廣州特色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嶺南中醫藥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對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實施「區域性整體保護」。

張春雷表示,廣州非遺的傳承保護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目前廣州現存不少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嶺南中醫藥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模式,有利於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此同時,廣州將探索建立以非遺為核心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及其保護扶持機制,並將涉及特定空間載體的非遺保護內容依法納入城鄉規劃。

為了讓非遺代表性項目不出現原材料短缺的狀況,《辦法》還要求,對非遺代表性項目所需的瀕危原材料加以保護,禁止或者限制開採、採集、捕獵與非遺代表性項目密切相關的珍稀礦產、植物、動物等自然資源;鼓勵種植、養殖非遺代表性項目所需的天然原材料,或者開發、推廣、應用相關天然原材料的替代品。

非遺項目將被納入素質教育體系

《辦法》明確,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發放年度補助經費;市、區人民政府應當設置非遺綜合展示場館,鎮、街應當逐步設置非遺傳習場所;政府鼓勵和支持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建設展示、傳習場所。

與此同時,《辦法》也明確將非遺作為教學內容納入教學體系。教育部門應當因地制宜開展非遺教育活動,將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保護、保存納入教學體系中,採取設立特色學校、編寫校本教材、培訓師資、開設課程等措施,將本土非遺教育列為素質教育的內容。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院校採取減免學費或者給予助學金、獎學金等措施,培養更多非遺技能人才。

非遺保護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離不開社會力量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辦法》一方面鼓勵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依法申報、保護與該項目相關的智慧財產權,一方面鼓勵對本地非遺資源的合理利用,通過旅遊商品、動漫產品、影視作品、文化創意產品等文化產品開發,讓非遺為現代社會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服務。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巧蓉

相關焦點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數位非遺傳承人現身2020年沙縣「八閩非遺美食展」
    本次展會上特別邀請了幾十位八閩非遺美食傳承人親臨現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利肉燕傳承人介紹陳君凡「同利肉燕老鋪」自清光緒二年(1876)年創建於人文薈萃的 「三坊七巷」,至今已逾144年,是福州製作肉燕皮、烹製「太平燕」的著名老店。
  • 康熙一筆福書法與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
    康熙的字可以說是一字千金,一生只流傳下三個字,那便是「無為」和「福」。康熙御筆福字的與眾不同康熙皇帝的這個福字與之前書法家流傳下來的福字不大相同,細品之下,真有佳作天成的味道。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書寫的《康熙一筆福書法》作品康熙一筆福書法非遺傳承人張斌康熙一筆福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是單傳,張斌自年輕時,便跟隨傳承人師傅張即山學藝,張即山師傅年紀已高,且多病,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更好地傳承康熙一筆福書法
  •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的康熙一筆福書法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書寫的《康熙一筆福書法》作品  康熙一筆福書法非遺傳承人張斌  康熙一筆福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是單傳,張斌自年輕時,便跟隨傳承人師傅張即山學藝,張即山師傅年紀已高,且多病,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更好地傳承康熙一筆福書法,張斌一直奔走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路上。
  • 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本報記者走訪三位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每一位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  面人趙:要傳承得靠一大群人  陳凱峰的童年記憶,總伴隨著外公趙闊明手中千變萬化的麵塑。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麵塑藝人趙闊明從北方到上海獻藝,從馬路街頭設攤一直到南京路永安公司五樓,成為當時上海麵塑第一高手,人稱「面人趙」。
  •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三代人無法割捨的蘇繡情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小時候,我在媽媽的影響下拿起繡花針,晚上在煤油燈前穿針,劉海兒被煤油燈燒得噼裡啪啦響,那種聲音現在還迴蕩在我耳邊。」回憶起剛接觸蘇繡時的場景,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感慨萬千。
  • 非遺"旋鼓舞"傳承人:除了農忙,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6月25日電 (張婧 李亞龍)「鼓頭」代三海一邊敲鑼一邊指揮,他身旁的舞者們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邊,鼓點変化多端,舞蹈動作粗獷,旋轉自如。代三海說全村人都喜歡跳旋鼓舞,「小到剛會走,老到九十九,都會打旋鼓。」  雖然實際情況並不如此誇張,但愛好者之眾,讓武山縣旋鼓舞成為當地老少皆宜的民間藝術表演。
  • 帶你看廣州非遺的創新玩法
    廣州市入選第六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證書頒發儀式、代表性傳承人抗疫作品捐贈儀式、夏至養生體驗……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現場活動中,「我哋廣式」這個帶有濃濃廣味的口號,早早吸引了各方的目光。「非遺要真正回到生活中去,才能自然延續」,廣州市文廣旅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我們做的很多工作,就是想構建這樣一種良性的生態。」
  • 廣州將建非遺傳承人基地
    廣州將在海珠湖附近設立非遺傳承人基地。昨日,針對有全國人大代表到廣州調研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時提出,廣州的非遺傳承人工作條件不理想,市文廣新局說,廣州正在謀劃相關的保護措施。廣州的廣繡、玉雕、牙雕等工藝非常聞名,目前廣州也有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津門網段超:景德鎮古窯非遺傳承人
    正因為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體,景德鎮陶瓷才能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景德鎮傳統圓器拉坯,是依據最終的器型作出大致相應的坯體,將泥料放在輪車上,借旋轉之力,用雙手將泥拉成坯體,是瓷器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六安市非遺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向記者演示了她的家傳技藝,「第一步是熬糖,吹糖人必須用麥芽糖,這種糖純用糧食做成,沒有任何添加劑。熬糖的火也有講究,必須是暗火,不能燒得太旺,熬成糖稀後,就要溜糖。溜糖時用手指把糖一小塊一小塊地反覆揉捏,保證這一鍋糖都不生硬,接下來就可以吹了。」吹之前,要先製作一根吹管。
  • 句容市1人入選第五批國家非遺傳承人
    中國江蘇網1月23日鎮江訊(孫德聖 徐淼淼 揚帆)近日,文化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句容市道教音樂(茅山道教音樂)代表性傳承人何春生榜上有名,20天公示期滿無異議,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留住家鄉味——楚菜三代傳承人的故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湖北經濟學院教授盧永良、鄒志平,青年教師沈思靜三代師徒,40多年接力傳承、創新推動楚菜發展,他們的故事在業界傳為佳話。楚菜領軍人物盧永良擅長「做魚」「一輩子專注於研究楚菜。」今年1月15日是盧永良67歲生日。坐在工作室暖陽下,他對記者打開了話匣子。「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
  • 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他們是河北一所高校的大三留學生。臨近春節,他們穿上了傳統服飾,與師傅郭海博一起,「敲敲打打」地準備迎接新年。去年,喜歡中國文化的他們,陸續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了「洋學徒」。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臺敏: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藝術,所以我一看到就很喜歡,我被吸引住了,我想學習(這門藝術)。
  • 小小傳承人 英國傳播非遺文化
    8月21日下午,「小小傳承人」2017年中英青少年國際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匯報演出在省文化館舉行。省文化廳給31位出訪英國傳播非遺文化的青少年授予了「小小傳承人」稱號。  為了進一步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去年,省文化廳打造了「小小傳承人」 活動品牌,向全省招募志願從小學習湘劇、湖南花鼓戲、湖南皮影戲、木偶戲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青少年,擇優選拔後推薦給非遺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收為徒弟,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 福建「非遺」送健康 中醫傳承人下基層義診
    壺山林氏中醫第九代傳承人林潤立正忙碌著。 葉秋雲 攝中新網福州2月25日電 (葉秋雲)望、聞、問、切,寫藥方、吩咐醫囑……25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壺山林氏中醫內科『非遺』溫暖送健康大型義診活動」在福建省福州永泰縣啟動。
  • 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林豔 攝 得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時,南平南詞第八代傳承人、南平南詞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剛忙完演出,腦海裡浮現出七個大字——功夫不負有心人。 南平南詞是小曲種,何以能在國家級大賽中摘下一朵「牡丹」? 情系戲曲淵源長 肖向麗的演員夢,一半來自母親。
  • 全國「非遺」傳承人新春聚北京
    全國「非遺」傳承人新春聚北京  「我們的節日——百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迎春展示活動」舉行,至今已傳承七代。  7.北京玉雕(北京市東城區)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根連  8.徐行草編(上海市嘉定區)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徒:顧月香  金源新燕莎MALL非遺傳承人迎春展示活動  1.桃花塢木版年畫(江蘇省蘇州市)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祖德
  • ...雲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團茶|刺繡|非遺|建水紫陶
    羅翠英在紡麻線現場,彝家公社創始人、非遺傳承人金永淑向遊客介紹著新的作品:「我們努力把傳統繡片和時尚元素結合起來,迎合當下審美潮流,滿足市場需求,從而讓我們楚雄彝繡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在文山彝繡展位,刺繡口罩成了搶手貨,開展首日一上午便脫銷。非遺傳承人王陸芬正在抓緊刺繡趕工:「絲質口罩上面繡著我們文山的三七花,很多遊客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