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選修課請來了非遺傳承人 家長帶孩子上門拜師

2020-12-11 上遊新聞

國慶節剛過,「重慶麵塑」市級非遺傳承人譚先華就忙碌起來,燙麵、蒸面、準備自製工具等。10月10日中午,背上工具包的他,趕往重慶沙坪垻區蓮光小學授課。這所小學校給了他一個嶄新的職業身份:選修課教師。

另一邊,與譚先華一樣趕往學校授課的,還有幾名重慶有名的非遺大師,包括擁有一雙巧手的蜀繡大師單大瓊、擅長手工剪紙的董小萍、會編300多種飛禽走獸的楊乾波等。

這天下午,孩子們與非遺文化近距離接觸,感受課堂以外的生活樂趣。

不一樣的選修課

10月10日下午14時,蓮光小學校園安靜下來,美術、田徑、籃球……40餘項選修課同時開課。

該校3至6年級學生有1000餘名,其中超過十分之一的學生,積極報名參與特別的選修課,即非遺技藝公益課堂。

按照學生學習時長,該校綜合非遺大師意見,將非遺課堂分為基礎班和提升班兩類。

平時安靜而嚴謹的小學校園,在這天下午雀躍、歡騰,學生們的天性得以釋放,簇擁在非遺大師身前身後。

實際上,學習非遺技藝的學生年齡不一,但在這裡,大家是同一個團隊。非遺大師們會引導孩子們齊心協力,去克服困難,儘可能完成每個作品。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觀察到,喜歡麵塑和棕編的男孩子居多,女孩子更喜歡剪紙和蜀繡。他們時而聚精會神,時而相互幫助,時而因為完成一個細節而興奮,時而又因為一點小失誤而失落。他們把自己的作品小心翼翼保護起來,雙手護著,視若珍寶。

「你看,孩子們對非遺的喜愛,全寫在臉上,這種喜悅和興奮感,是手機、電腦、遊樂城給不了的。」麵塑大師譚先華說,8至12歲是學習非遺最好的年齡,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手工興趣,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內斂的非遺大師上臺後變了樣

非遺課堂雖受學生歡迎,但每堂課時長有限,每次僅60分鐘。

如何在有限時間裡,高質量完成每堂課的教學任務?為此,每位非遺大師都要提前做足準備。寫教案,練習普通話,製作PPT,甚至準備幽默有趣的小笑話講給孩子們聽。

「帶徒弟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但帶小朋友更要講方法,更考驗非遺傳承人的耐心。」重慶有名的棕編非遺大師楊乾波擅長利用棕葉、棕絲編織飛禽走獸。這天下午,他特意帶來燕子編織方法,以提高孩子們興趣。

「棕編起源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也曾作為國禮被人們傳唱。孩子們,通過你們的巧手,可讓細長的葉片開始全新的生命之旅,讓它們變身為鮮活靈動的精靈。」楊乾波一邊教孩子們利用柔軟的棕葉往復穿插,一邊鼓勵孩子們動手、動腦。

擅長手工剪紙的董小萍給孩子們帶來了剪「囍」字課程。她輕輕將剪好的「囍」對摺起來,「2」和「5」兩個常見數字躍然眼前,孩子們恍然大悟。剪成形還不行,還需要利用工具進行細枝末節修整。

平時內斂的非遺大師,通常坐在手工作坊靜靜沉澱。而在講臺上,他們找到了另一個自己,顯得更童真,更溫暖,更令孩子們親近。

家長帶孩子來拜師

在麵塑大師譚先華的課堂上,4年級6班的印博翰、5年級3班的蔣博岸、6年級4班的周俊毅學得最認真,他們喜歡動手、膽大心細,在老師和家長引導下,成為了譚先華的小徒弟。

「孩子們,上世紀90年代,每逢大年初一,我都會按例去磁器口擺面人攤。一來是遊客多,二來是春節氛圍好。那些年,春節期間出售的面人稍貴一點。每個最貴2元,一整天賣下來,至少能掙個80元左右。別小看這數字,整個春節做下來,在當年是很可觀的。」譚先華告訴孩子們,要是捏得好,遊客還會多打賞幾毛錢。那些年,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哪吒、米老鼠造型的面人,最受人們喜愛。

為什麼把這些過往講給孩子們聽?譚先華有他的理由,因為伴隨時代變遷,麵塑文化變得小眾起來,許多孩子並沒有體會過其中樂趣。

「以前,為了養家餬口,麵塑的手藝會有意藏起來,避諱讓人學。但現在,作為市級非遺傳承人,我有責任把這項文化技藝演示給大眾,讓更多人了解它,甚至製作它。」譚先華說,只要孩子們喜歡,他就不留餘力地教。

「孩子們,你們應該為重慶面人驕傲。它去過德國、哈薩克斯坦、英國、西班牙、土耳其等國,重慶面人很牛!」令譚先華感動的是,該校一位執著的家長,曾帶著孩子多次上門拜師,而另一位家長找到他,提出孩子小學畢業後,可否舉行一個拜師儀式。

譚先華認為,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有很多人說,傳統民間手藝終究會面臨失傳,但他不這麼認為。他說,從孩子們的喜愛程度來看,這些手藝是有需要、有必要傳承的,只是要在傳統基礎上與時俱進。

校方聲音>>

非遺進課堂 讓冰冷的教材「活」了起來

實際上,2017年起,沙坪垻區蓮光小學就開設了非遺選修課,每周四下午,是孩子們享受非遺課堂的專屬時間。

在校長陳娟看來,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是小學教育的核心。該校緊鄰沙坪垻磁器口古鎮,這裡駐紮著大量民間巧匠,許多非遺項目在此生根發芽,這為孩子們學習非遺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麵塑對色彩搭配有要求、蜀繡需要很強的動手能力、棕編需要學好線條處理,每一堂課對學生都有不同的提升,我們希望孩子們在快樂中,走進中國傳統文化,讓非遺『遍地開花』。」該校教導處主任吳雪暉說。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琅 陳竹

相關焦點

  • 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去年,喜歡中國文化的他們,陸續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了「洋學徒」。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臺敏: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藝術,所以我一看到就很喜歡,我被吸引住了,我想學習(這門藝術)。
  • 教師節非遺特輯 | 傳承人與師父書
    有這樣一個師生群體:學生在老師身邊學習的時間不像大、中、小學一樣固定;學生或許一生都和眼前的老師有所羈絆;或許此時是學生,但未來可能會成為老師,帶領下一輩人再闖出另一番天地。他們就是 非遺傳承人師徒 。
  • 8位非遺傳承人在寧擺展臺秀絕活
    8位非遺傳承人擺展臺秀絕活南報網訊(記者 朱凱)6月9日是我國第十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的「多彩非遺•美好生活」非遺互動展示活動在工藝美術大樓舉行。
  • ...優秀傳統文化後繼有人「虞舜傳說」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寶炎收徒傳藝
    「徒弟向師父、師娘獻花、敬茶,行拜師禮……」隨著主持人的口令,兩位弟子一一行禮叩首,而後師徒又互贈禮物,表示學藝決心。這是4月2日在舜泉大酒店舉行的「虞舜傳說」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寶炎的收徒儀式,而與其他徒弟不同的是,這次吳寶炎新收的兩個弟子除了學習繼承他的紹興評話等曲藝藝術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傳承好省級非遺項目「虞舜傳說」的演講藝術表現形式。
  • 非遺洪拳代表性傳承人馮亦慧:熙官有傳人 娃娃習洪拳
    2015年,洪拳入選廣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市級非遺洪拳代表性傳承人馮亦慧多年來都堅持在竹料地區開展洪拳教學,有村民打趣說,這裡多數人都會點「武功」。如今,馮亦慧不僅成為現實版的「打拳吧!
  • 廣東佛山:非遺走進生活 讓青少年成非遺傳承重要力量
    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符詩賀/攝  五年時間,「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動廣泛走進佛山各所學校及非遺傳承基地,通過「學習——製作——巡遊」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和家長參與到製作和巡遊當中,體味工匠精神,感受非遺傳承的榮耀感。
  • 玩玩具也能玩成非遺傳承人?最「古早」的國學學堂你一定沒看過!
    今天的「學堂」可謂乾貨滿滿,有被稱為「中國音樂史活化石」的南音表演、有來自廈門市書法大家現場揮墨、有廈門市非遺傳承人帶來閩南講古,還有閩南童玩區、灌口美食、有趣的小遊戲~呆一天都不累!「書法」同樣是今天活動的主角之一,今天活動請來了兩位書法大師,分別為連續兩次獲得福建八閩丹青獎書法金獎的張池山(下圖右)和廈門市職工書畫專委會副秘書長王小勇先生(下圖左)。
  • 康熙一筆福書法與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書寫的《康熙一筆福書法》作品康熙一筆福書法非遺傳承人張斌康熙一筆福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是單傳,張斌自年輕時,便跟隨傳承人師傅張即山學藝,張即山師傅年紀已高,且多病,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更好地傳承康熙一筆福書法
  •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的康熙一筆福書法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書寫的《康熙一筆福書法》作品  康熙一筆福書法非遺傳承人張斌  康熙一筆福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是單傳,張斌自年輕時,便跟隨傳承人師傅張即山學藝,張即山師傅年紀已高,且多病,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更好地傳承康熙一筆福書法,張斌一直奔走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路上。
  • 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木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常慧君正在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給南京藝術學院的學生上專業課,教授木雕版畫製作技藝。除了大學生固定的非遺課程之外,據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劉寧副校長介紹,在拉薩路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裡有一個「非遺小傳人」的項目,每個年級到四年級的時候,都會有一周的時間學習非遺,其中有一天會在非遺博物館跟非遺傳承人學習非遺技藝。
  • 小小傳承人 英國傳播非遺文化
    8月21日下午,「小小傳承人」2017年中英青少年國際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匯報演出在省文化館舉行。省文化廳給31位出訪英國傳播非遺文化的青少年授予了「小小傳承人」稱號。  為了進一步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去年,省文化廳打造了「小小傳承人」 活動品牌,向全省招募志願從小學習湘劇、湖南花鼓戲、湖南皮影戲、木偶戲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青少年,擇優選拔後推薦給非遺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收為徒弟,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 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粘土花葉紙扇能作畫
    校園裡請來了非遺傳承人,同學們近距離體驗民俗文化。歲末年關中國人有貼年畫的習俗,梁平木板年畫第六代傳人徐家輝把財神、文魁、武魁,四郎探母和白蛇傳等木板畫展示給同學們,用墨汁拓印在紅紙上,一幅簡單的年畫就製作完成了。初一的向天渝同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平時難得一見,親手做一做感覺傳統文化很有魅力。」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非遺傳承人麵塑38朵玫瑰花送社區女志願者
    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淄博市級非遺文化傳承人——淄博高新區中潤華僑城的居民杜靜波用麵塑手藝製作了38朵玫瑰花,集中送給堅守社區防疫一線的女志願者,在向她們表達謝意的同時,為她們的防控工作加油鼓勁。今天下午,杜靜波告訴記者,她自幼喜歡做手工,2007年拜師山東麵塑大師何曉錚,同年在濟南獲得「麵塑工藝師」的稱號,從此開始專業從事麵塑作品創作和麵塑技藝研究,目前她是淄博市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在2020年「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她採購了原料,利用業餘時間在家精心製作了38朵麵塑玫瑰花,要送給堅守在社區防控一線的女志願者,為她們加油鼓勁。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在剛剛過去的寒假裡,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內的「非遺課堂」天天爆滿,孩子和家長們一起向非遺大師學習布藝、剪紙、葫蘆畫、香包製作,感受手工製作的樂趣。  付娟是南京市芳草園小學一個四年級孩子的媽媽,看著孩子專心致志跟著非遺大師學畫臉譜,十分感慨,她在博物館的活動反饋表上這樣寫道:「王老師教課很專業,並能很快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先講故事,再講京劇不同臉譜的角色特點,最後選擇孩子們非常熟悉的人物——孫悟空來畫。小朋友畫得很認真,也對國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非常難忘的一次活動,值得再來!」
  • 廣州將建非遺傳承人基地
    廣州將在海珠湖附近設立非遺傳承人基地。昨日,針對有全國人大代表到廣州調研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時提出,廣州的非遺傳承人工作條件不理想,市文廣新局說,廣州正在謀劃相關的保護措施。廣州的廣繡、玉雕、牙雕等工藝非常聞名,目前廣州也有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大師收新徒,湘繡鬅毛針第五代傳承人來啦
    新湖南客戶端8月5日訊(通訊員 劉星星 方菁)今天上午,湘繡鬅毛針第五代傳承人拜師儀式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舉行。彭娟、李小豔、黃春豔、王參文、饒婷等五名90後湘繡傳承人,拜鬅毛針第二代傳人劉愛雲和第四代傳人成新湘為師,喜結師徒情緣,成為鬅毛針第五代傳承弟子。
  • 數位非遺傳承人現身2020年沙縣「八閩非遺美食展」
    本次展會上特別邀請了幾十位八閩非遺美食傳承人親臨現場。第二代傳承人林桂芳先生生於1908年,綽號耳聾伯,15歲起就自立門戶創立耳聾伯品牌。改革開放後,林桂芳先生向工商局部門申請開辦耳聾伯元宵丸小吃店。1980年,25歲的林英德以耳聾伯技藝傳承人身份接手耳聾伯元宵店日常管理工作。2011年,第四代傳承人林威作為耳聾伯元宵丸創始人林桂芳的孫子,正式全面接管耳聾伯元宵店。
  • 津門網段超:景德鎮古窯非遺傳承人
    非遺傳承人江蕙親製作利坯工藝非遺傳承人樊明保點化青花玲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傳承人唐鵬輝,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齊魯藝術協會副會長。非遺傳承新秀蔡夢霞潛心研習久聞古窯有一對最年長的非遺傳承人夫婦(聾啞人),今日有幸得見了年逾古稀的羅細堂老人。
  •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非遺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文化現象整體。它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當前非遺傳承保護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非遺技藝「活」起來,在活態傳承中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日報記者走近四位非遺技藝傳承人,聽他們講述傳承故事,啟發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