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洪拳代表性傳承人馮亦慧:熙官有傳人 娃娃習洪拳

2020-12-18 時代楷模發布廳

馮亦慧

馮亦慧與學生們一同合影。

習洪拳之風漸漸在竹料盛行。

馮亦慧在指導孩子們練拳。

孩子正在練拳。

洪拳,是中國傳統拳術南拳的代表之一,與「劉、李、蔡、莫」合稱廣東五大名拳。洪拳以鏗鏘陽剛著稱,招式特點為硬橋硬馬、以聲助威、發招剛勁、步穩勢烈、連招帶打。在很多人眼中,一說到洪拳,都會聯想到電視劇裡的洪熙官、方世玉、黃飛鴻等廣東武術大家的英武形象。而在現實中,洪拳在廣東各地區流傳廣泛,廣東醒獅也以洪拳步法為主,所以有了「只要有祠堂,就有醒獅,就有洪拳」的說法。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嵇沈玲

廣州白雲區鍾落潭鎮的竹料,曾是竹料村,地處流溪河畔,水運發達、往來經商者眾,因此這裡一度習武成風,洪拳自清代由洪熙官後人傳入竹料村後,至今已經200多年。如今,洪拳不僅在竹料得以流傳,還不斷發揚光大。2015年,洪拳入選廣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市級非遺洪拳代表性傳承人馮亦慧多年來都堅持在竹料地區開展洪拳教學,有村民打趣說,這裡多數人都會點「武功」。

如今,馮亦慧不僅成為現實版的「打拳吧!爸爸」,帶著兩個小女兒練習洪拳,更吸引了本地村民和附近村民熱烈追捧,紛紛帶著孩子前來「拜師學藝」;與此同時,他也帶著洪拳走進鍾落潭多家小學校園,掀起一股「洪拳熱」。

洪拳,正重新成為這個廣州郊區村莊的「文化名片」。

 有段古:

洪熙官後人將洪拳傳入廣州竹料

「蛇!豹!鶴!」在馮亦慧創設的聚英武館中,他發出指令,年僅3歲的小女兒立刻聞聲而動,比畫起洪拳的各種手勢,有板有眼的模樣讓一旁的大人忍俊不禁。

馮亦慧是廣州鍾落潭鎮竹料村人,市級非遺洪拳代表性傳承人,自幼跟隨祖父練習洪拳。如今,13歲的大女兒和3歲的小女兒都在跟他學習洪拳,除了自家人,越來越多本地和附近村民也紛紛前來求教。馮亦慧告訴記者,洪拳的創始人是洪熙官,位列南拳中「洪、劉、李、蔡、莫」廣東五大名拳之首。早期,洪拳以花縣(花都區)、福建為代表,在花都赤坭鎮的竹洞村如今還有洪熙官故居遺址。

後來,洪拳主要由兩條路線傳到廣州,在白雲區主要分布在竹料村。其中,第一條路線為洪熙官的徒弟譚敏當時受邀在今竹三村的泗如堂武館任教。這是因為譚敏的妹妹譚金花當時嫁到竹料,一開始她丈夫天天外出學功夫,妻子則在家煮飯顧家,村裡沒人知道譚金花是誰。直到有一天,譚金花拿著耷在肩上的毛巾與丈夫切磋,結果譚金花武功了得,瞬間「制服」了丈夫,村民這才得知譚金花的哥哥是師承洪熙官的譚敏,於是力邀他來村中教功夫。第二條路線則是由距竹料村不遠的花縣李溪村傳進來,這條路線有兩條分支,其一是李溪村洪拳傳人張傳珙在今竹二村的金花廟設立冠英堂武館,其二是從李溪村先傳入鍾落潭米崗村,再從米崗村傳進竹料村。

洪拳傳入竹料地區後,曾在當地盛極一時。舊時,祠堂就是村民們的習武之地,村民白天幹農活,傍晚到祠堂學洪拳、舞獅。「其實南獅的舞獅功夫就以洪拳為主,馬步、弓步、子午馬,麒麟步等都是洪拳基本步法。」如今,以他所在的竹料竹二村為例,自洪拳傳入後,曾出現過馮裕新、馮亦榕、馮日燦等洪拳好手,各種洪拳套路在這裡代代相傳。

傳承:

馮家六代傳承洪拳 曾參加三元裡抗英

馮亦慧家與洪拳同樣淵源不淺。至今,馮家已有六代傳承洪拳。不過,馮亦慧告訴記者,真正讓竹料洪拳威名大震的要追溯到著名的「三元裡抗英」。當時,他的高祖馮覲峰曾參與其中,組織了竹料地區800多名勇士幫助三元裡人民抗英。「那時候,拿的兵器既有農村原生態的鋤頭、扁擔等,也有洪拳所使的關刀、雙刀、單刀、樸刀、鉤鐮槍、牛角扒等。從那時起,洪拳名聲大噪,在很多村子開設武館。」

說起洪拳在當地的傳承,據馮亦慧介紹,當時,竹料地區開設了很多武館,都是傳統的教頭帶徒弟,以師徒制進行口傳身授,他還保存了一批老師傅傳下來的洪拳拳譜手抄本。「老師傅口頭上說因材施教,其實是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他們主要根據徒弟的特點來教拳,如身材高大的就教授虎叉等重兵器,身材瘦小的則教槍棍。」

早在6歲時,馮亦慧就跟著祖父學習洪拳。「以前,父母要幹農活賺工分,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帶我,他為了激起我對洪拳的興趣,就教我練功夫開馬步,練好了獎勵冰棍給我吃。」

馮亦慧還記得,1982年,《霍元甲》電視劇熱播,當時村裡只有兩臺電視機,他天天纏著母親帶他去看。「那時候村裡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我年紀小不敢自己走,只能求爸爸媽媽帶著去,他們不帶我去我還會發脾氣。」再後來,電視劇《陳真》又讓他著了迷。「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陳真,從小就有這樣一個武俠夢。」

馮亦慧說,1949年前,竹料村每個祠堂都能學武,過半村民都會洪拳。到了20世紀60年代,洪拳曾一度沉落,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才慢慢復興,村裡組建起竹料武術隊外出參加比賽。「那時候,因為習武的都是老人,我們只好組織五六十歲的村民去參加老年組的比賽。」

習武:

外出到處拜師學藝 各類器械樣樣精通

馮亦慧十二三歲時,爺爺年事漸高,就讓他跟隨大伯父和六叔繼續學洪拳。正是在這裡,他開始系統地學習洪拳所用到的雙頭棍、九節鞭、單刀、關刀等兵器。漸漸地,馮亦慧不再滿足在竹料村習武,在祖父的推薦下,他開始到處拜師學藝。他說,自己拜過的師傅有十多位,不僅學洪拳,還學習白眉拳等武藝,把各類器械都學會了。

馮亦慧說,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不是特別的深交或親人,很難打動習武之人教授武功。年輕時,他曾為了學洪拳中的短纜刀,求拜了村中教頭馮亦榕整整四年,這才打動了老師傅。當時,老師傅馮亦榕已經年過七旬,有時會拿著一對短纜刀練習。「我發現,整個竹料只有他懂得使雙刀,所以特別想拜他為師。但馮師傅總會用各種理由搪塞,春天說要農忙,夏天說要打蟲,秋天忙收成,冬天又說手腳太冷,就這樣一年又一年。我只能每天都去他常光顧的早餐店請他喝茶,還幫老人寄存他最愛喝的好酒。」整整四年過去,馮亦慧總算打動了馮亦榕,這才學會了使雙刀。

青年時代,馮亦慧還只身前往廣州的羊城武館應聘做教練,後來遊走於珠三角的各大武館,曾在40多個武館擔任過教練。

發展:

洪拳走進竹料各小學吸引學生慕名來學習

從1999年起,馮亦慧一邊在竹料村開武館教村中子侄練習洪拳,一邊到從化、增城、惠州等珠三角的武館教學謀生。「太艱難了!」回憶起這段歲月,馮亦慧不禁感慨,「很多人勸我,說教武是青春飯,現在年紀輕力氣大,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那時,我也會經常到工地做臨時工維持生計。」自2001年起,他每年都籌集經費組織元宵比武等傳統活動。每年元宵,附近的科甲水村、李溪村等都會帶著龍獅一起參加,大約有50~60支隊伍和40多家武館前來,每年都能坐100多圍。

近幾年,洪拳不僅在2015年申請市級非遺成功,也走進了小學校園,如今,洪拳已是竹料一小、竹料二小、良田一小、莘田小學等6所小學的特色課程,寫進了校本教材中,幾乎每個竹料學生都可以學習洪拳。

此外,馮亦慧在竹二村開設的聚英武館,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學生。「從8歲到60歲的學生都有!」說到這裡,馮亦慧自豪地嘴角上揚。他說,目前,大多數竹料本地學生能在學校裡練習洪拳,而武館主要是附近村的村民來學,如光明村、人和村等,還有從荔灣、從化、嘉禾、三元裡各個地區慕名而來的學生。

附近村民黃女士說,自己很喜歡傳統文化,在元宵舞獅會上認識馮師傅後,就將兒子女兒都送到武館來學習。在這裡,無論是暑假或是平日周末,都能聽見村中武館傳出的一聲聲鏗鏘有力的口號。「嘿!哈!沉肩!展背!」就這樣,習洪拳之風漸漸在竹料盛行,帶孩子學洪拳成了一個酷炫的選擇。

相關焦點

  • 洪拳分定寸,武林藏乾坤
    ——廣州非遺洪拳傳承人馮亦慧 ▲非遺項目洪拳傳承人馮亦慧演示拳術 武術在國人的生存之道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海納百川 逐步成為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洪拳訓練班開課 報名人數多一倍
    (原標題:洪拳訓練班開課 報名人數多一倍) 信息時報訊 (記者 衛靜雯
  • 深圳開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活動
    給非遺傳承人頒髮結業證書。南方日報記者 何俊 攝南方日報訊(記者/何俊)「了解過去的一千年,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未來五百年。」廣東省文化館副館長藍海紅講授《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思路與規程》,並最後寄語,專家的系統教授讓培訓班學員有了深刻認識,學員們踴躍發言,提出自己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疑問與看法,並紛紛表示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件任重道遠、具有深刻意義的事情,並將認真對待老祖宗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真對待非遺保護工作。理論聯繫實際,才能更好的保護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展映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觀眾積極參與討論,反響熱烈。
  • 佛山再增3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佛山有3人上榜。 至此,省級非遺項目48項,省級非遺傳承人58人;國家級非遺項目14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5人(現存10人)。
  • 他們入選鶴山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你都認識嗎?
    《關於公布鶴山市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的通知》。張鎮就、市委組織部、市直機關工委負責人及市文廣旅體局負責人分別向詠春拳傳承人馮家輝、侯德賢、秦衛傑,鶴山獅藝傳承人馮應毅、黃湛昌、黃富強和獅頭製作傳承人馮勝強授予「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牌匾。 開幕式上,張鎮就等領導共同推桿,鶴山市非遺保護成就圖片巡展正式啟動。
  • 大嶺山新增一位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大嶺山非遺傳承人展示客家米橙。  通訊員供圖   記者從大嶺山獲悉,日前大嶺山的李群芳獲評東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客家米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為宣傳推廣客家米橙製作技藝,近年來,李群芳多次參加東莞非遺墟市、東莞馬拉松長跑比賽非遺產品展、東莞婦女創業產品展、大嶺山綠色流行音樂節非遺產品展等活動,產品頗受街坊與市民的喜愛。信息時報記者 劉桂平  通訊員 大嶺山宣
  • 句容市1人入選第五批國家非遺傳承人
    中國江蘇網1月23日鎮江訊(孫德聖 徐淼淼 揚帆)近日,文化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句容市道教音樂(茅山道教音樂)代表性傳承人何春生榜上有名,20天公示期滿無異議,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奇人匠心X曹州面人 非遺項目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穆緒建
    非遺項目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穆人物簡介 穆緒建,非遺項目「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我作為曹州面人代表性傳承人,這份榮譽我感到驕傲和自豪,更感到責任重大。我要努力去創作出新作品、好作品,更要把手中的這項技藝傳承好」。
  • 隴東學院舉辦2020·甘肅省第一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
    9月11日,2020·甘肅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開班儀式在隴東學院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來自我市各縣(區)以及天水、隴南、定西、平涼等地的45名非遺傳承人和隴東學院師生代表共200多人參加。隴東學院要充分發揮學術資源優勢,通過本次研修培訓,幫助我省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人提高傳承能力,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提素質,進一步推進非遺分類保護和活態傳承。
  • 廣州:打開校門 歡迎非遺
    廣州市文廣旅局供圖每個周三下午,廣州市白雲區竹料第二小學的洪拳武術興趣班裡,都能看到學生們紮實的馬步,聽到虎虎的拳風。這支洪拳隊,在近幾年的各級武術比賽中摘金奪銀,名聲赫赫。從單線灌輸,到學校、社區、家庭、非遺界多方聯動、積極參與,竹料二小洪拳班的蓬勃成長,是廣州「非遺進校園」活動從初萌到根基穩固的一個縮影。
  • 4000多份順德非遺美食等你試吃!本周末精彩非遺活動來襲!
    ,使市民共享非遺保護成果,提高市民對非遺的認識,從而促進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活動當天,將有順德非遺美食《尋味小奇兵》、醒獅、粵劇、永春拳、洪拳、八音鑼鼓等11個非遺項目進行活態展演。「諸藝之源」——洪拳的步穩勢烈、手法豐富、技擊性強,八音鑼鼓掌板鼓點流暢清脆、打鈸音色清澈響亮……關於順德非遺的精彩,一天之內一覽無遺。在活態展演區,將有傳統技藝、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共9個節目盛情綻放。
  • 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本報記者走訪三位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每一位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  面人趙:要傳承得靠一大群人  陳凱峰的童年記憶,總伴隨著外公趙闊明手中千變萬化的麵塑。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麵塑藝人趙闊明從北方到上海獻藝,從馬路街頭設攤一直到南京路永安公司五樓,成為當時上海麵塑第一高手,人稱「面人趙」。
  • 浦東高橋鬆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為玲
    浦東高橋鬆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為玲 發表時間:2015-10-22   來源:在歷屆上海民俗文化節、舌尖上的非遺、浦東新區農博會等展銷活動中,「王泰和」都代表高橋鬆餅參加,市民十分喜愛。
  • 全國「非遺」傳承人新春聚北京
    全國「非遺」傳承人新春聚北京  「我們的節日——百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迎春展示活動」舉行1.鳳翔木版年畫(陝西省鳳翔縣)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邰立平  陝西是中國知名的木版年畫產地,至1950年,鳳翔木版年畫尚有六百九十多種,分門畫、十美畫、風俗畫、戲劇故事畫、神碼畫5大類,最盛時期年產銷量達六百萬張。
  • 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申報條件細化《辦法》對非遺代表性項目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條件進行了細化: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為避免家族壟斷導致代表性項目的單一化發展和生命力脆弱,《辦法》對家族傳承有更嚴格的要求:明確家族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已有代表性傳承人且具有傳承能力的,「原則上不再從該家族中評定新的代表性傳承人」。
  • 蔡記蒸餃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蔡武順
    2019年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豫見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播」將於5月29日至6月12日陸續推出,從近年來開展的數字記錄工程中精選3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介紹,向公眾呈現我省豐厚的非遺資源和優秀的匠人風採,宣傳展示非遺保護成果,向祖國70周年華誕獻禮。
  • 海珠曉港公園再添非遺工作室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圖/受訪者提供繼「曾氏欖雕研學傳承基地」啟用後,2021年1月7日,廣州海珠曉港公園再添非遺工作室——「趙蘭桂堂」廣彩藝術研究院。「趙蘭桂堂」研究院位於曉港公園石馬崗竹藝館2號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