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
豫見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播
央廣網河南分網6月2日消息(記者 彭華 焦宏昌 通訊員 李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賦予的責任,也是傳承文化根脈、共築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2019年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豫見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播」將於5月29日至6月12日陸續推出,從近年來開展的數字記錄工程中精選3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介紹,向公眾呈現我省豐厚的非遺資源和優秀的匠人風採,宣傳展示非遺保護成果,向祖國70周年華誕獻禮。
蔡記蒸餃
蔡記蒸餃始於清朝末年,其始創者蔡士俊系河南省長垣縣人,早年是皇宮御廚。1911年蔡士俊離開皇宮後,在北京前門外開「京都餛飩」飯店,創製了蒸餃和雞絲餛飩配套經營。後社會局勢動亂,遷回河南。
蔡記蒸餃製作要求嚴格,烹製講究,一絲不苟,肉餡需用肥肉三成、瘦肉七成,加入江米、料酒、小磨油、精鹽、味精、等攪拌成湯餡。蒸餃皮採用燙麵、死面混合而成,反覆揉搓後方能使用。蒸餃工序20多道,每個蒸餃必須在13摺以上,少則視為廢品。蒸餃成品形美觀、食之利口,具有蒸餃形美、皮薄軟筋、灌湯餡嫩、口感鮮美和食者皆飴的特點,是「餃中精品」,有「出門百步外、餘香留口中」的美譽。
2015年,蔡記蒸餃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蔡記蒸餃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蔡武順
蔡武順,男,漢族,1961年2月出生,河南省長垣縣人。2017年,被原河南省文化廳認定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980年,蔡武順開始跟隨父親蔡永泉(第二代傳承人)學習蒸餃餛飩的製作方法;1993年在商城路城隍廟邊,開「京都老蔡記」飯店,正式開始經營。
京都老蔡記蔡記蒸餃製作嚴格,多達20多道工序,技術含量高,是「餃中精品」,具有蒸餃形美、皮薄軟筋、灌湯餡嫩、口感鮮美和食者皆飴等特點。
為傳承蔡記蒸餃製作技藝,蔡武順及家人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保存完整正宗京都老蔡記秘方和製作技藝資料,注重培養蔡家下一代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弘揚老字號風味名吃飲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