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棟梁

2020-12-22 央廣網

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棟梁

2019-05-31 08:37:00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

  豫見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播   

    央廣網河南分網5月31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焦宏昌 通訊員 李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賦予的責任,也是傳承文化根脈、共築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2019年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豫見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播」將於5月29日至6月12日陸續推出,從近年來開展的數字記錄工程中精選3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介紹,向公眾呈現我省豐厚的非遺資源和優秀的匠人風採,宣傳展示非遺保護成果,向祖國70周年華誕獻禮。

  

  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

  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起源於明末清初,由南方一摺扇作坊田義師傅傳入清化侯山村劉家。在鼎盛時期,制扇作坊多達一百餘家,幾乎家家竹刀響,戶戶做摺扇。清同治年間,商賈雲集的清化鎮,有商戶趙震、米中仁、路同泰、胡長更、胡長明、趙文明等看到制扇業的商機,對摺扇的做工和品種進行改進,形成了竹雕扇、雙青竹皮扇、單面絹扇、雙面絹扇、油紙扇、宣紙書畫扇等多個摺扇品種,使清化摺扇無論在工藝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開放後,清化摺扇空前繁榮,隨著制扇新技術、新設備的引入,摺扇湧現出許多新品種。目前,清化摺扇主要品種有:古色扇油紙扇花紙扇仿古男扇女扇大十一骨扇大十三骨扇大十四骨扇大十六骨扇九單如意鉤等二十幾個。

  2009年,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棟梁

  劉棟梁,男,漢族,1963年12月出生,焦作市博愛縣人。2017年,被河南省文化廳認定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劉棟梁從小受家庭影響,對清化製作有了一定的基礎,1979年高中畢業後在校辦扇廠上班,從事制扇行業三十餘年,潛心研究清化竹扇傳統製作技藝的精髓,先後研發竹骨塑花扇廣告扇結婚紀念扇和校友紀念扇,行銷全國。

  多年來,劉棟梁不僅潛心研究,提升自身技藝水平,且非常注重將清化扇藝發揚光大。利用合作社組織本村和鄰村村民做扇子,徒弟眾多。除此之外,劉棟梁還注重清化扇藝傳承宣傳,如:在焦作教育學院講述傳授清化扇藝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免費輔導在校大學生和中小學生學習清化竹扇製作技藝,不僅提高了青少年對清化制扇技藝的認知度,且進一步增強社會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2015年在鄭州開辦清化扇藝傳承工作室,並多次舉辦清花竹扇展會,現場傳授清化竹扇製作技藝。

編輯: 王勇生

相關焦點

  • 惠陽李偉堅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這就是惠陽淡水有名的黃金酥丸,也是東江傳統風味名菜之一。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惠州有3人入選,惠陽黃金酥丸製作工藝傳承人李偉堅榜上有名。李偉堅說,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自己有責任把惠陽這一特色客家美食品牌進一步擦亮。
  • 浦東高橋鬆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為玲
    浦東高橋鬆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為玲 發表時間:2015-10-22   來源:「王泰和」鬆餅是高橋眾多鬆餅的品牌之一,始創於1866年,鬆餅製作技藝也被認定為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屆上海民俗文化節、舌尖上的非遺、浦東新區農博會等展銷活動中,「王泰和」都代表高橋鬆餅參加,市民十分喜愛。
  • 蔡記蒸餃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蔡武順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    豫見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播    央廣網河南分網6月2日消息(記者 彭華 焦宏昌 通訊員 李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潮州市新增7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六批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我市林朝虹等7人被認定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潮州歌謠 釋傳然 佛教音樂(潮州禪和板) 楊少雙 麒麟舞(潮州麒麟舞) 黃裕鋼 潮州推光金漆畫 方紹金 浮洋方潮盛銅鑼製作技藝
  • 【河湟工匠】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成 精美的銀銅器手工藝品,是在千錘百鍊中誕生的,就算製作一隻銀碗也需要經過打樣、鏨刻、拋光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民族工藝品則耗時更長,藝人要掌握繪畫、雕刻、鑄造等多種技藝,幹活時還要手、眼、心協調配合,沒個三五年還真學不出來。李成一方面以書為師,努力學習傳統文化及技藝。
  • 廈門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成省級非遺 兩柱就有1500斤
    -每年正月初九如期登場,兩柱重約1500斤,堪稱「閩南一絕」-同安區還有兩項同批上榜,分別是農民畫和澳頭蠔幹粥臺海網3月10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自同安區祥平街道的「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在新增項目名錄中榜上有名。
  • 傳承千年文化遺產,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易茂才的故事
    相傳炒米餅是冼夫人軍中的軍糧,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已發展成當地特產,炒米餅的製作技藝也成為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琪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琪昌公司)董事長易茂才始終不忘初心,堅持以原鄉風味為基礎,帶領公司致力傳承冼夫人軍糧千年文化遺產,為維護好「嶺南餅祖,千年軍糧」的品牌和聲譽不斷努力。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手工染線代代相傳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 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文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
  • 佛山再增3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佛山有3人上榜。 至此,省級非遺項目48項,省級非遺傳承人58人;國家級非遺項目14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5人(現存10人)。
  • 非遺故事之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
    2020年10月4日,國慶節假日第四天,風和日麗,我們一行走進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東北十多公裡處的雷牙鎮雷牙村,拜訪了非遺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
  • 全國「非遺」傳承人新春聚北京
    我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全社會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日益關注和重視,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雪頓節、傣族潑水節等27個民族的49個傳統節日分別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大批與傳統節日密切相關的項目如年畫、剪紙、花炮製作技藝、燈彩製作技藝、風箏製作技藝等也分別列入了國家級名錄中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類別。
  • 走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倪世金
    獨具匠心的金陵摺扇製作技藝, 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咱們棲霞區, 就有一位 金陵摺扇製作技藝的 代表性傳承人, 他,就是南京金陵摺扇工藝研究所所長 ——倪世金。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大嶺山新增一位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大嶺山非遺傳承人展示客家米橙。  通訊員供圖   記者從大嶺山獲悉,日前大嶺山的李群芳獲評東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客家米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客家米橙製作技藝是流傳在大嶺山鎮客家人聚居區域的一項傳統食品製作技藝,過年「打米橙」是客家人的一項傳統民俗。據悉,李群芳是大嶺山鎮連平村人,自幼跟隨母親李有嬌學習客家米橙製作技藝,從藝時間已達40多年,掌握了客家米橙的全部製作技藝。為保護和傳承客家米橙製作技藝,1995年,李群芳在自家的家庭作坊起步,開始為客家鄰裡和親朋好友製作米橙,讓大嶺山的客家人再次找到了傳統的舌尖上的記憶。
  • 他們入選鶴山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你都認識嗎?
    《關於公布鶴山市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的通知》。張鎮就、市委組織部、市直機關工委負責人及市文廣旅體局負責人分別向詠春拳傳承人馮家輝、侯德賢、秦衛傑,鶴山獅藝傳承人馮應毅、黃湛昌、黃富強和獅頭製作傳承人馮勝強授予「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牌匾。 開幕式上,張鎮就等領導共同推桿,鶴山市非遺保護成就圖片巡展正式啟動。
  • 「德州扒雞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德州齊魯網5月22日訊(記者 周樹茂 通訊員 孫連泉)5月22日,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在鳳冠假日酒店舉行德州扒雞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新聞發布會
  • 拉薩布制面具製作技藝傳承人的致富故事
    (新華社/格桑邊覺 攝)西洛的致富故事在西藏拉薩市達孜區的一處寧靜的藏式庭院裡,面具工匠西洛的學徒們手裡拿著小刀、畫筆等工具,正聚精會神地製作傳統藏戲面具。46歲的西洛是達孜區雪鄉扎西崗村的村民,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薩布制面具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據西洛介紹,面具製作起源於公元7世紀,在傳統的藏戲演出和雪頓節等場合都有著廣泛使用。「小時候,家裡共有8個兄弟姐妹,日子過得很艱難。」
  • 在日月光華,是我們最美的遇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復旦教學掠影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為當今國內全面掌握古籍修復、碑刻傳拓、碑帖書畫裝裱等技藝的大師級人物。趙嘉福(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老師多年以來一直活躍在教學一線,每周風雨無阻來到我校給徒弟和同學上課。將親身演示和理論知識結合,手把手傳授同學們碑刻傳拓的相關技藝,有問必答,一絲不苟。
  • 2019「青出於藍」第三回中國傳統染纈技藝傳承人對話在桐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染纈技藝傳承人代表與相關機構的設計師、高校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商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共謀傳統染纈技藝的振興,共推傳統染纈技藝傳承發展的新思路。2018年4月,2018「青出於藍」第二回全國傳統染纈技藝傳承人(桐鄉)對話集結了全國傳統染纈技藝的14個傳統染纈類項目,涉及9個省、15位傳承人,基本覆蓋了全國傳統染纈類項目,覆蓋面更廣,影響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