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鄭州前,便開始尋找這裡的美食。畢竟在這裡呆的時間不多,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遊覽這座城市的名勝古蹟,選擇品嘗「老字號」的味道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關於鄭州的美食,有很多的推薦,方中山胡辣湯、四廠燴麵、合記燴麵、風味羊肉燴麵館、京都老蔡記、葛記燜餅等等,其中推薦最多的便是鄭州「老三記」,所謂老三記,就是鄭州的三個老字號美食,合記燴麵、葛記燜餅和蔡記蒸餃。老三記之中,老蔡記又居首位。而我乘坐火車來到鄭州,便先去了距離最近的德化路上的老蔡記。
初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路況不熟悉,公共運輸是不錯的選擇。從鄭州火車站直接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一站就可以到達德化路的二七廣場,出站後走路不到十分鐘就能夠來到這家老字號的飯館,早上不到七點,這裡已經開門營業了。
提起蔡記蒸餃,還有一段歷史淵源。蔡記蒸餃的始創人蔡士俊是地道的河南籍人,早年更是清朝末年的皇宮御廚,1911年辛亥革命後他便流落於北京的街頭,後來在北京前門外開「京都餛飩」飯店,主要賣的就是蒸餃和餛飩。後來他回到了老家河南,繼續經營他的蒸餃和餛飩,久而久之,蒸餃和雞絲餛飩就成為老蔡記的經營配套「餐飲套餐」了。
德化路上的經營也有些年頭了。蔡士俊的兒子蔡永泉繼承經營這家飯館,在1949年那年遷到德化街繼續經營,誰也未曾想到,他堅持薄利多銷的經營方式,讓這裡成為一家百年老店,更是穩坐鄭州老字號美食的「頭把交椅」。
在鄭州,應該有老蔡記和京都老蔡記,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有蔡記蒸餃,要是說哪家更正宗,就得問問本地人了,據說兩家也算是同根了。至於兩家的味道對比怎樣,我也無權作答,畢竟我只吃過老蔡記。
老蔡記的蒸餃不但是鄭州老字號美食,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牆壁上懸掛著的巨幅畫報,就用影像資料記載著這裡的歲月變遷。早上六點半,這裡就已經陸續有人在就餐。清晨,坐在八仙桌前,享受一頓早餐,也算是一種市井生活吧。
在點餐處,張貼著很多飯菜的菜單,以早餐居多。有蒸餃、餛飩、酥餅、煎蛋等,如果是像我這樣初來乍到,光早餐的品種就看得眼花繚亂。還好我早有準備,選擇了這裡的傳統餐飲經營的蒸餃和餛飩了。
既然蔡記蒸餃是「老三記」之一,那麼必須品嘗下這個。這家的蒸餃有三鮮大肉、鮮蝦大肉、香菇大肉、素四寶等多種餡子,這些餡子都是在原來蒸餃的基礎上,研究改進出來的。而我選擇的是傳統大肉餡子的蒸餃。老蔡記的蒸餃是按照盤子論份賣的,一盤子蒸餃12元,對於這家老字號餐飲的價格完全可以接受,也難怪這麼多人跑到這裡吃早餐。不過對於這個蒸餃我也有個疑問,既然是蒸餃,為啥上面還有油煎的痕跡呢?
蒸餃有了,雞湯餛飩也不能缺。餛飩製作的時間比較長,水要現燒開才可以下,雞湯需要豬腿骨、肥雞一起熬製。一口餛飩一口湯,在初冬的清晨,能夠很快緩解身上的涼意。這裡帶湯的食品都是用一次性的碗盛的,這也是緩解高峰期就餐的一種好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