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西鄉老木匠

2020-12-16 西鄉志

程紅-淮劇雞毛蒜皮思前情.mp3

04:19來自西鄉志

西鄉老木匠

文/張宜友

提起老木匠,鹽城西鄉裡許多人都知道他。

老木匠姓徐,是一位遠近聞名、技術精湛、心地善良的粗細料木匠。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已經上小學了。記得放暑假期間,我和小夥伴們到生產隊農場去玩,當時就聽其他人說老木匠在造木船,我們就興高採烈地跑到造船的地方去玩。

到了那裡,我一眼就認出那個頭戴草帽、年齡大約在四五十歲樣子的師傅就是老木匠。我們聽到了叮咚叮咚的響聲,看到了老木匠和徒弟們在給船板縫打麻絲、上油灰。我就走上前去,好奇地問老木匠:木匠師傅你們為什麼要給船打麻絲、上油灰呢?老木匠停下手裡的活,耐心地告訴我們小朋友:這是造船的最後一道工序,打好麻絲、上好油灰、塗好桐油,桐油幹了船就能下水了。如果船縫不上麻絲,木船在河裡會漏水的,船也就不能發揮作用。聽了老木匠的話,我終於明白了許多道理。

還是在那個年代,農村水稻田灌溉是靠風車提水,風車很高大,佔地也很多,建造需要許多木材。當時的條件有限,農村沒有吊車和起重機,建造風車也只有靠人工抬、扛、搬、撬等方法,先把風車的軸芯、八根柱杆立起來,然後用四根邊柱用纜繩把風車穩定住。八根柱杆是用橫擔將軸芯連接,八根柱杆系上八個風帆,利用戧風或逆風的力量轉動風車,中心軸上配有木製齒輪,帶動臥式輪軸,臥式輪軸再帶動水槽裡面的木製鏈條(俗稱核子)和取水板(佛板),這樣取水板就能從河裡把水取到岸上來。

造風車是古人發明的,現在許多青年人不知道。造一部風車要花費老木匠許多心血,從設計、製造、安裝,樣樣都離不開他,就是舉行「竣工取水儀式」也要老木匠到場。當時農村有一個風俗,在風車造成後要祭「風神」,在取水口處擺放豬頭、饅頭等貢品敬「風神」。我小時候也親眼看到「竣工取水儀式」的全過程:老木匠一聲令下:「開始!」這時八個身強力壯的青年在八根柱子前將風帆升起,然後推動風車,幫助啟動,風帆在風力的作用下,使得風車迅速轉動起來,取水板在水槽裡由下向上運動,把水帶上了岸,進入水渠。這時老木匠高聲呼喚「好啊!好啊!」圍觀的老百姓也跟著喊「好啊!」預示著這個地方今後「風調雨順,年年豐收,村民幸福」。

農村建造房子,也離不開老木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戶先開始是土牆草蓋,後來經濟條件好了是磚牆瓦蓋,無論怎樣的結構都少不了做木工活。農村的房子主屋用兩把木製大梁,大多數是五根杉木桁挑,條件好的人家要用七根或九根桁挑。老木匠帶領徒弟們精心加工,有的鋸,有的刨,有的鑿,有的鑽,忙得不亦樂乎,兩三天工夫就上梁了。

在農村建造房子,對於農家來說就是件大事、喜事,上梁的時間非常有講究。建房的農戶都要請風水先生看一下時間為好,一定要選個良辰吉時,圖個吉利。一般都是凌晨三四點鐘,當最後一根桁挑上到梁頂時,老木匠高聲喊好,圍觀的人群應聲叫好,祝賀這戶人家將來平安健康、生活幸福。然後放鞭炮、分饅頭。

在鹽城西鄉,誰家的兒子要結婚,之前都要請木匠做家具,有的要做床,有的要做柜子、梳妝檯,還有的要做「神櫃」、四仙大桌子、椅子、凳子等等,後來條件好了,還要做高低櫥、小櫥、大櫥等。做這些家具都是細料活,一般老木匠帶領徒弟們到一戶人家要做上二三十天,才能完成任務。

老木匠心地善良,他為農家做家具從不計較木工工錢,對條件差的人家他還減免工錢,對富裕的家庭,他也從不多收人家一分工錢。

老木匠對木工技術精益求精,所以他的技術在當地很有名,做的木工活很講究,打的家具很精緻。老木匠對徒弟要求很嚴,聽說有一次,老木匠的徒弟放錯了料,浪費了主家的木料,老木匠當時沒有直接批評徒弟,只是向他瞟了一眼,徒弟很怕他,當晚連晚飯也沒敢吃。老木匠對他的徒弟們嚴傳身教,後來徒弟們都出師了,個個出類拔萃、獨當一面。

老木匠的身體很棒,人也很精神。我年輕的時候,經常看到他背著工具箱,走村串戶,奔波在農家之間,一年到頭整天為農戶人家忙碌和服務,打家具、蓋房子做木匠活,給農村人家的生活帶來喜悅和幸福。

可惜老木匠已離開我們二三十年了,但他的精神,他對技術的追求,他的為人值得我們後代人學習。如今國家需要工匠精神,倡導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我們更加懷念老木匠,因為他是創造幸福的匠人。

End

作者簡介

張宜友,曾任鹽城市鹽都區中興鄉副鄉長,葛武鎮副鎮長、黨委副書記,亭湖區步鳳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等職,退休後仍不忘初心,發揮餘熱,積極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及理論宣傳工作。現居上海寶山。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老木匠
    這個故事說的是宋家集的一個木匠的故事。宋家集有個木匠,年齡大了。由於早年一直沉醉於木匠手藝中,一直未曾婚娶。到現在還是個孤家寡人。他想,這以後老了,靠誰啊。他決定收個徒弟。老木匠怎麼勸,都勸不住,只好同意了。徒弟走後,老木匠幹起活來,更是力不從心。他的日子過得自然也一天不如一天。他想再找個徒弟,可是前一個徒弟已讓老木匠傷心了。實在沒有辦法,他就用木頭做了兩個木頭人給自己幫忙。有了木頭人,細活自己幹,粗活都讓木頭人幹。
  • 貪心的老木匠|百家故事
    他知道疙瘩灣有一個不正經的老木匠,會做一種銷子,江湖人管它叫做「寂寞銷」,好多養了小的老闆都找過老木匠,也揪出過一些不守婦道的女人。 三哥對手下人說:「去,把疙瘩灣的老木匠叫來。」手下人開車到了唐樹灣,對老木匠說:「跟我走一趟,三哥叫你。」拉著老木匠就上了車。
  • 傳承和弘揚鹽城八大碗飲食文化之舉措
    鹽城市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部,處於蘇北裡下河平原東部,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即已有了鹽城的記載。鹽城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尤其是西鄉的八大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形成獨特的地方菜系。這與環境和氣候影響下的風俗與民情有極大的關係,自成一派且相對穩定。關於西鄉美食,可謂是源遠流長,有滋有味,美不勝收!鹽城西鄉家常菜滋養了一方人,也造就了眾多人傑,由土菜嬗變為美食,說明西鄉的食物已被人們認可。
  • 展示「時光裡的鹽城記憶」 老鹽城文化館開館
    還記得鹽城供銷社的櫃檯是什麼樣子嗎?2021年1月1日上午,老鹽城文化展示館正式開館了,在這裡,各種老物件能喚起不同年代鹽城人的時光記憶。 老鹽城文化展示館設在原建軍路鹽城竹林商業城二樓。記者剛步入館內,各種老照片、老物件讓人為之一振。鹽城市民代表們看到飽含濃濃老鹽城味兒的物件什兒,不禁放慢了腳步駐足欣賞。「這條河好像是串場河。」「這裡應該是魚市口。」
  • 民間故事:木匠輕佻女主不成,在主梁做手腳,巧遇老木匠化解此難
    前兩天,偶然一次機會認識了一個老木匠的兒子。於是乎,便和他閒聊起過去木匠的手藝。據他說,過去的老木匠手藝都很高超,不藉助一釘一鉚便可搭建起主梁,而木與木之間連接全靠打出來的卡槽,非常結實!其實對於這種木工的卡槽,小田也是記憶猶新。
  • 人物影像:老木匠與新師傅
    他心無旁騖地守護著木匠的老手藝,並以自己的行動影響著兒子,共同無言地訴說老木匠、新師傅在木工技藝裡的情懷堅守。他的名字叫劉祥德。老祥叔正在簡陋的工棚裡擺弄自己的木雕從小熱衷畫畫現年64歲的劉祥德家住龍陵縣龍新鄉龍新社區大橋組,寨鄰寨舍的年輕人都親切地叫他「老祥叔」。
  • 家鄉文化生活:鹽城風物誌——鹽城八大碗
    以本地出產的海產品為原料,輔以醉嗆的手法,便形成了鹽城三醉----醉蝦,醉蟹和醉泥螺。清乾隆七年,《鹽城縣誌》載:鹽城食品「春有條蝦」、「秋有湖蟹,產於西鄉湖蕩中,味較他處獨美。至秋時淮揚販載而往,無閒晨夕」。以優質麯酒、米酒、淮鹽、花椒、大料浸泡醉制的蟹,外觀似活蟹,肉質細嫩,風味獨特。醉味濃鬱,香氣沁人,為佐酒佳品。
  • 在農村,為啥沒人敢「得罪」木匠?30年老木匠道出真相!
    比如說木匠,打鐵匠,石匠,瓦匠,木匠等等,這些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手藝,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手藝也是文化的傳承。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這些還堅持著一門手只做一件事的匠人們,他們也是越來越吃香。不過在這些眾多的各種技藝中,大多數人最追捧和關注的卻是木匠,如果用一個從詞來概括木匠的話,那就是「神來之筆」!確實,一塊廢料到了木匠的手裡面,就能變出各種東西。
  • 致那些逐漸消失的農村匠人-木匠老煙
    第三等木匠是修建廟宇的,把這些修建廟宇的木匠列為第三等,並不是因為廟宇的工藝簡單,而是因為廟宇含有不吉之意,陰氣太重,經手過廟宇的木匠,基本上是沒有人家會再請他們來修建住房的。就算是有人請,他們一般也是不會接這樣的活路,因為這是很不道德的事,弄不好,是會對自己不利的。所以,木匠一般都不太願意承接廟宇的活,就算要做,也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木匠去做,年紀大了,做了廟宇就不再建別的房子了。
  • 阜城「魯班」毛剛徐永祥:社區老木匠服務鄰裡
    63歲的毛剛和70歲的徐永祥,正沉浸在自己鍾愛的木匠活兒裡。毛師傅剛從網上淘到一塊小葉檀木,準備切成薄片,做成書籤送給孩子們;而在案臺的另一端,徐老正在刨木頭,他想為鄰居打造一把手工斧頭。這兩位老人是「阜城勞作社」的創辦者。在這裡,他們和其他十幾位同樣有著木工技藝的老夥計一起,交流做活技巧,為老街坊們修繕木器。
  • 貴州丹寨:移民區老木匠的烙畫「新生活」
    今年75歲的苗族老人吳明章,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泉街道的一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也是一位對烙畫藝術情有獨鐘的老木匠,多年來,他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和自然山水為主要題材的烙畫作品,在當地深受好評和喜愛。
  • 【夜讀】老木匠退休(小故事大道理)
    老木匠退休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闆捨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 老木匠俗話:"大木匠的斧,小木匠的鋸"啥意思?大小木匠的區別
    中國的木匠在人們的記憶中一直是一個神奇的職業,他們可以將木頭製作成各種巧妙美觀的樣式,可以把普通的木頭雕刻成不普通的樣子。更神奇的是他們可以不用一根釘子就將木頭的各個部分連起來。在中國更有句老話說:用釘子的木匠不是好木匠。
  • 貴州丹寨:老木匠的烙畫「新生活」
    今年75歲的吳明章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泉街道的一名易地扶貧的搬遷群眾,同時還是一位對烙畫情有獨鐘的老木匠。2019年,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幫助下,吳明章一家三代六口人由丹寨縣排調鎮排調村搬遷到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 這是老木匠的絕活
    Face    葉幹新    年齡:    66歲    籍貫:    高埗冼沙村    身份:木匠    以前做木匠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就是消遣。很多人都不做木匠了,以前收過幾十個徒弟,現在堅持做的已經沒有一個人了。
  • 民間故事:108歲老木匠長壽的秘訣,為人正直、行善積德
    #中國民間故事#村西邊住著一個姓王的老木匠,高齡108歲,在當地能活過百歲的人屈指可數,而老木匠算是其中的一個。可能是老木匠一輩子都做善事,這才走了過百歲的年齡。話說這老木匠,自小父母雙亡,無依無靠就成為了乞丐,四處乞丐為生。一天,他路過一個壽材鋪,壽材鋪的老闆姓張,為人也是正直、善良。他見小乞丐孤苦伶仃,心軟這孩子這麼小,就收留了小乞丐為義子。
  • 鹽城地方小吃:油端子
    油 端 子說起鹽城地方小吃還真不少,油端子也是其中之一。油端子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個長柄帶曲線邊廓的勺狀容器盛上蘿蔔絲和麵粉糊在熱油鍋裡端一下,待其成型且炸至金黃色,油端子這種地方風味食品即產生了。1980年代初,我在鹽城西鄉的時楊中學讀高中,那時的冬天真冷啊!我和幾個同學走在時楊莊的小街上,縮著脖子,一活抖、二活戰的,但見得街角草帘子圍成一隅,一隻炭爐子正冒著熱氣,油嗆子味撲鼻而來,瞬間心裡一熱,遂有了暖。那是炸油端子的,一個老奶奶坐在爬爬凳上,手裡拿著一雙粗長的竹筷在油鍋裡翻動。
  • 老百姓故事|老木匠的「龍船情懷」
    6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道縣上關街道水南社區,穿過一條彎曲的小巷,看到一座簡單的農家小院,這裡既是老木匠周承雲的家,也是他的「龍頭工作室」。今年70歲的周承雲個子不高,但人很精神,戴著一副老花鏡,手裡拿著雕刻刀,正在專心雕刻「道州小龍船」。 圖為「道州小龍船」部分龍頭 周承雲家的院子不大,西側有個獨立的房間作為木工房。
  • 瞧,這才是「正宗」鹽城婚禮!輕舟一葉送佳人,看了好想重結一次婚…
    中   式   婚   禮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   一場「正宗」的   鹽城西鄉古宅傳統婚禮  關於鹽城裡下河民俗婚禮   還需要了解這些   在花轎的後面,孫悟空、豬八戒、張果老、濟公等眾仙家踩著高蹺,搖擺走來,在隊伍中格外顯眼……這便是一支迎親的隊伍。開平安大道,仙家們踩著高蹺,引人注意,就是告訴路上的行人,新郎官和新娘子來了,請大家往路邊站一站。
  • 老木匠古稀之年來到河南,他把樹根、邊角料變廢為寶
    阿公是個老木匠,無論做什麼都認真細緻。十一歲做了學徒,半個多世紀裡為大山深處的人家造了數不清的木房子。古稀之年來到河南,在缺少木料的情況下挖樹根造小家具,為子女的生活添了不少色彩。學了3年木匠活,他14歲就會造整棟木房子阿公是個老木匠,湖北恩施利川人,生於1936年,十一歲便跟著師傅當學徒,十四歲就能自己造完整的木房子。當地林木資源豐富,一直以來都有住木製房子的傳統。主家準備好足夠的木料,請來木匠師傅造房,還要提供食宿。學好技術後,阿公就帶著人四處造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