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淮劇雞毛蒜皮思前情.mp3
04:19來自西鄉志
西鄉老木匠
文/張宜友
提起老木匠,鹽城西鄉裡許多人都知道他。
老木匠姓徐,是一位遠近聞名、技術精湛、心地善良的粗細料木匠。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已經上小學了。記得放暑假期間,我和小夥伴們到生產隊農場去玩,當時就聽其他人說老木匠在造木船,我們就興高採烈地跑到造船的地方去玩。
到了那裡,我一眼就認出那個頭戴草帽、年齡大約在四五十歲樣子的師傅就是老木匠。我們聽到了叮咚叮咚的響聲,看到了老木匠和徒弟們在給船板縫打麻絲、上油灰。我就走上前去,好奇地問老木匠:木匠師傅你們為什麼要給船打麻絲、上油灰呢?老木匠停下手裡的活,耐心地告訴我們小朋友:這是造船的最後一道工序,打好麻絲、上好油灰、塗好桐油,桐油幹了船就能下水了。如果船縫不上麻絲,木船在河裡會漏水的,船也就不能發揮作用。聽了老木匠的話,我終於明白了許多道理。
還是在那個年代,農村水稻田灌溉是靠風車提水,風車很高大,佔地也很多,建造需要許多木材。當時的條件有限,農村沒有吊車和起重機,建造風車也只有靠人工抬、扛、搬、撬等方法,先把風車的軸芯、八根柱杆立起來,然後用四根邊柱用纜繩把風車穩定住。八根柱杆是用橫擔將軸芯連接,八根柱杆系上八個風帆,利用戧風或逆風的力量轉動風車,中心軸上配有木製齒輪,帶動臥式輪軸,臥式輪軸再帶動水槽裡面的木製鏈條(俗稱核子)和取水板(佛板),這樣取水板就能從河裡把水取到岸上來。
造風車是古人發明的,現在許多青年人不知道。造一部風車要花費老木匠許多心血,從設計、製造、安裝,樣樣都離不開他,就是舉行「竣工取水儀式」也要老木匠到場。當時農村有一個風俗,在風車造成後要祭「風神」,在取水口處擺放豬頭、饅頭等貢品敬「風神」。我小時候也親眼看到「竣工取水儀式」的全過程:老木匠一聲令下:「開始!」這時八個身強力壯的青年在八根柱子前將風帆升起,然後推動風車,幫助啟動,風帆在風力的作用下,使得風車迅速轉動起來,取水板在水槽裡由下向上運動,把水帶上了岸,進入水渠。這時老木匠高聲呼喚「好啊!好啊!」圍觀的老百姓也跟著喊「好啊!」預示著這個地方今後「風調雨順,年年豐收,村民幸福」。
農村建造房子,也離不開老木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戶先開始是土牆草蓋,後來經濟條件好了是磚牆瓦蓋,無論怎樣的結構都少不了做木工活。農村的房子主屋用兩把木製大梁,大多數是五根杉木桁挑,條件好的人家要用七根或九根桁挑。老木匠帶領徒弟們精心加工,有的鋸,有的刨,有的鑿,有的鑽,忙得不亦樂乎,兩三天工夫就上梁了。
在農村建造房子,對於農家來說就是件大事、喜事,上梁的時間非常有講究。建房的農戶都要請風水先生看一下時間為好,一定要選個良辰吉時,圖個吉利。一般都是凌晨三四點鐘,當最後一根桁挑上到梁頂時,老木匠高聲喊好,圍觀的人群應聲叫好,祝賀這戶人家將來平安健康、生活幸福。然後放鞭炮、分饅頭。
在鹽城西鄉,誰家的兒子要結婚,之前都要請木匠做家具,有的要做床,有的要做柜子、梳妝檯,還有的要做「神櫃」、四仙大桌子、椅子、凳子等等,後來條件好了,還要做高低櫥、小櫥、大櫥等。做這些家具都是細料活,一般老木匠帶領徒弟們到一戶人家要做上二三十天,才能完成任務。
老木匠心地善良,他為農家做家具從不計較木工工錢,對條件差的人家他還減免工錢,對富裕的家庭,他也從不多收人家一分工錢。
老木匠對木工技術精益求精,所以他的技術在當地很有名,做的木工活很講究,打的家具很精緻。老木匠對徒弟要求很嚴,聽說有一次,老木匠的徒弟放錯了料,浪費了主家的木料,老木匠當時沒有直接批評徒弟,只是向他瞟了一眼,徒弟很怕他,當晚連晚飯也沒敢吃。老木匠對他的徒弟們嚴傳身教,後來徒弟們都出師了,個個出類拔萃、獨當一面。
老木匠的身體很棒,人也很精神。我年輕的時候,經常看到他背著工具箱,走村串戶,奔波在農家之間,一年到頭整天為農戶人家忙碌和服務,打家具、蓋房子做木匠活,給農村人家的生活帶來喜悅和幸福。
可惜老木匠已離開我們二三十年了,但他的精神,他對技術的追求,他的為人值得我們後代人學習。如今國家需要工匠精神,倡導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我們更加懷念老木匠,因為他是創造幸福的匠人。
End
作者簡介
張宜友,曾任鹽城市鹽都區中興鄉副鄉長,葛武鎮副鎮長、黨委副書記,亭湖區步鳳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等職,退休後仍不忘初心,發揮餘熱,積極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及理論宣傳工作。現居上海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