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丹寨:老木匠的烙畫「新生活」

2020-12-16 新華社新媒體

今年75歲的吳明章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泉街道的一名易地扶貧的搬遷群眾,同時還是一位對烙畫情有獨鐘的老木匠。2019年,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幫助下,吳明章一家三代六口人由丹寨縣排調鎮排調村搬遷到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在新的生活環境裡,吳明章結識了不少喜愛烙畫的新朋友,有了更多作品展示、技藝交流的平臺和機會。在一些年輕朋友的幫助下,他還學會了藉助手機上網學習鑑賞烙畫作品,以及通過社交軟體將自己的烙畫作品進行分享與展示。最近,吳明章萌生了在當地辦烙畫展的念頭,想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烙畫,推動烙畫在當地的發展和傳承。他說:「年輕時為了生計跟隨父親走村串寨從事木工,修建苗族吊腳樓、製作家具、雕刻木藝、創作烙畫,半個多世紀的木匠生涯練就了相伴一生的手藝,現在老了也要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木匠趕上了新時代,更要用心過好新生活。」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吳明章(右)在好友的木藝工作坊參觀。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一木藝工作坊,吳明章(左)在好友的指導下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一木藝工作坊,吳明章(右)在好友的指導下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吳明章在展示創作烙畫的工具。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吳明章在好友製作的木質花瓶上進行烙畫創作。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吳明章在好友製作的木質茶杯上進行烙畫創作。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吳明章在家中創作烙畫。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吳明章在家中創作烙畫。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吳明章在家中創作烙畫。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吳明章在家中創作烙畫。CICPHOTO/楊武魁 攝

↑2020年11月28日,在貴州省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吳明章在家中創作烙畫。CICPHOTO/楊武魁 攝

編輯:劉源

相關焦點

  • 貴州丹寨:移民區老木匠的烙畫「新生活」
    今年75歲的苗族老人吳明章,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泉街道的一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也是一位對烙畫藝術情有獨鐘的老木匠,多年來,他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和自然山水為主要題材的烙畫作品,在當地深受好評和喜愛。
  •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9)
    新華社照片,黔東南(貴州),2018年8月14日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8月14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紙會唱歌」古法造紙研學基地,潘玉華在察看學生的作品。今年43歲的潘玉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紙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從小就跟著爺爺學習這項古老的造紙技藝,2006年,為了實現爺爺造紙技藝傳承的遺願,一直在外工作的他回到故鄉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重操紙業。
  • 關愛睏境兒童 「善行貴州·益童樂園」二期項目在丹寨啟動
    11月23日,「善行貴州·益童樂園」二期項目啟動儀式在丹寨舉行。在啟動儀式上,與會嘉賓為「善行貴州益童樂園」項目第100個站點——丹寨縣金泉社區易地扶貧搬遷站點揭幕,並發布2021年新增建設100個「益童樂園」站點項目計劃,將為更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兒童點亮快樂童年;以貴州9+3地區為代表的12個「關心下一代活動室」也同時授牌。
  • 2018幸福廚房公益項目落地貴州丹寨孔慶小學
    3月26日,由廣東省二十一世紀教育基金會捐建的新一批幸福廚房在貴州省丹寨縣孔慶小學驗收啟用,並於當天上午在丹寨縣孔慶小學舉行啟用揭幕活動。幸福廚房在全國現已建成200多間,我們建設幸福廚房的唯一目的就是盡綿薄之力,幫助所有的孩子們吃上熱氣騰騰午餐,喝上安全衛生的熱開水,為孩子們的成長增添一份健康保障,學習和生活多一點溫暖與陽光,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未來。」
  • 貴州丹寨:暑期足球樂
    7月30日,小球員在貴州省丹寨縣城關一小的足球場進行觸球訓練。暑假期間,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的暑期校園足球訓練營開班,吸引了60多名喜歡足球運動的少年兒童來到綠茵場。孩子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足球基礎知識,科學開展體能訓練、實戰比賽對抗等,盡情體驗足球運動的樂趣。
  • 貴州丹寨:非遺之鄉的文旅融合之路
    「雲上丹寨,非遺之鄉」名副其實。貴州省丹寨縣擁有7項國家級、24項省級、100餘項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蠟染藝術之鄉」「中國鳥籠之鄉」「中國古法造紙之鄉」。近年來,這裡興起了體驗遊、研學遊等非遺旅遊新模式,「看風景」與「玩非遺」「品文化」相結合,備受遊客青睞,助推了丹寨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鹽城西鄉老木匠
    到了那裡,我一眼就認出那個頭戴草帽、年齡大約在四五十歲樣子的師傅就是老木匠。我們聽到了叮咚叮咚的響聲,看到了老木匠和徒弟們在給船板縫打麻絲、上油灰。我就走上前去,好奇地問老木匠:木匠師傅你們為什麼要給船打麻絲、上油灰呢?老木匠停下手裡的活,耐心地告訴我們小朋友:這是造船的最後一道工序,打好麻絲、上好油灰、塗好桐油,桐油幹了船就能下水了。
  • 丹寨,一個隱秘的世外桃源,這個夏天首選的度假勝地
    去別處體驗未曾見過的大好光景,而貴州丹寨,正是你值得擁有的度假天堂。  丹寨,一個曾默默無聞的貧困縣  一座隱逸在大山深處的小小縣城  為何就成了度假天堂?這時,不再低調的貴州人祭出了「涼爽」牌,高溫城市識趣退下,貴州天氣成了贏家。  「涼爽」,早就是貴州人的夏天標配。不僅有省會「爽爽的貴陽」,在距離貴陽不到兩百公裡的地方,就暗藏著一個「清涼世界」—— 丹寨。
  • 貴州丹寨:「90後」女青年的蠟染夢
    來源:新華網5月2日,在貴州省丹寨縣,張義蘋(中)與員工交流蠟畫繪製工藝。今年25歲的張義蘋是一位有著蠟染創業夢的苗族女青年。1993年,張義蘋出生在有著「蠟染之鄉」美稱的貴州省丹寨縣。為了傳承蠟染技藝,傳播蠟染文化,2014年,在外打工的張義蘋回到家鄉丹寨縣揚武鎮,成立了蠟染手工合作社,開始了蠟染創業之路。 2016年,她在縣文化部門的幫助下成立了蠟染公司,以「公司+合作社+手工藝人」的模式,研發家居、服飾等系列蠟染新產品,拓寬銷售渠道。
  • 貴州丹寨:趕製燈籠迎新年
    12月20日,工人在貴州省丹寨縣金鐘經濟開發區鳳凰燈籠廠擺放做好的燈籠。 12月20日,工人在貴州省丹寨縣金鐘經濟開發區鳳凰燈籠廠縫製燈籠布。12月20日,工人在貴州省丹寨縣金鐘經濟開發區鳳凰燈籠廠檢查燈籠質量(無人機照片)。 12月20日,工人在貴州省丹寨縣金鐘經濟開發區鳳凰燈籠廠檢查燈籠質量。 12月20日,工人在貴州省丹寨縣金鐘經濟開發區鳳凰燈籠廠製作燈籠。
  • 貪心的老木匠|百家故事
    他知道疙瘩灣有一個不正經的老木匠,會做一種銷子,江湖人管它叫做「寂寞銷」,好多養了小的老闆都找過老木匠,也揪出過一些不守婦道的女人。 三哥對手下人說:「去,把疙瘩灣的老木匠叫來。」手下人開車到了唐樹灣,對老木匠說:「跟我走一趟,三哥叫你。」拉著老木匠就上了車。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雲上丹寨,非遺之鄉」,貴州丹寨擁有7項國家級、24項省級、100餘項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丹寨,被譽為「中國蠟染藝術之鄉」、「中國鳥籠之鄉」、「中國古法造紙之鄉」,過去,這裡是貴州有名的貧困縣,近年來,這裡興起了體驗遊、研學遊、村寨遊等非遺旅遊新模式,而萬達集團2014年開始對口幫扶丹寨縣,在全國首創「企業包縣、整縣脫貧」的扶貧模式,通過設立產業扶貧基金,建設旅遊小鎮、
  • 鐵筆生花燙出烙畫別樣美
    推新「火針刺繡」 彩繪意趣多姿生活 由於從小對繪畫的熱愛,王坤考取了河北師範大學的油畫專業,更加系統地學習繪畫相關知識。「烙畫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必須下功夫從打基礎做起。」王坤說,自己學習油畫專業,也為日後的烙畫創作提供了非常多的專業性技術支持。
  • 貴州丹寨卡拉村苗族好媳婦吳美,四年照顧癱瘓丈夫,不離不棄
    貴州丹寨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是黔東南苗族文化的代表,丹寨縣地處都柳江、清水江上遊,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點,至今仍保留著古樸、濃鬱、獨特的民族風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變遷和繁衍生息中
  • 民間故事:老木匠
    這個故事說的是宋家集的一個木匠的故事。宋家集有個木匠,年齡大了。由於早年一直沉醉於木匠手藝中,一直未曾婚娶。到現在還是個孤家寡人。他想,這以後老了,靠誰啊。他決定收個徒弟。老木匠怎麼勸,都勸不住,只好同意了。徒弟走後,老木匠幹起活來,更是力不從心。他的日子過得自然也一天不如一天。他想再找個徒弟,可是前一個徒弟已讓老木匠傷心了。實在沒有辦法,他就用木頭做了兩個木頭人給自己幫忙。有了木頭人,細活自己幹,粗活都讓木頭人幹。
  • 全省人大外事僑務工作座談會在丹寨縣召開 袁周出席並講話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考察調研外商在丹寨投資的企業,總結交流各地人大外事僑務工作,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袁周出席會議並講話。袁周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適應新發展格局、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新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扣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實際需求,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斷推動我省人大外事僑務工作邁上新臺階。
  • 丹寨:社保兜底守底線 解決就業扶持產業促脫貧
    網絡媒體「走轉改」 脫貧攻堅看貴州丹寨:社保兜底守底線解決就業扶持產業促脫貧脫貧人物:蒙阿貓蒙奶奶全名蒙阿貓,翻過年就滿80歲了,是丹寨縣卡拉村的村民。由於兩個女兒外嫁,而自己也不願意去住縣裡建的敬老院,現在的她一個人住在老房子裡面。每年政府給她發放2000元的農村五保金和3483元的農村低保。除此以外,每個月政府還給她發放三十斤的糧食,到了冬天,保暖的衣服、棉被也會送到手中。蒙奶奶說,自己閒了再種點菜,生活也能過得很滿足。
  • 走進丹寨石橋村——探訪古法造紙工藝
    走進丹寨石橋村——探訪古法造紙工藝 字號:小大 2009-02-23 11:43作者:佚名 可在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國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製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它是石橋苗族先民借鑑漢民族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豐富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製作的。傳說石橋造紙源於蔡倫 。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 這裡有份冬季丹寨馬拉松「聖經」請查收!
    這個地方真的很值得安利送給大家,這就是位於丹寨萬達小鎮。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去貴州旅遊可以切身感受到源遠流長的底蘊、民族文化和自創的匠心。丹寨萬達小鎮是苗族、侗族非物質文化的聚集地。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融合有不同的美。
  • 去人少景美的丹寨馬拉松!
    防疫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只有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儘快渡過這場流行病,恢復以前的正常生活。我們要繼續堅持鍾老院士的建議,口罩必須一直戴著,不要讓病毒再度爆發。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正是疫情高發期。到了20世紀70年代,醫學界認為慢跑有助於健康,並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